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恶化或致更多倒闭案例
在货币政策持续紧缩的背景下,一些地区的中小企业生存困境再次浮出水面。显然,解决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难问题,如果仅仅着眼于社会稳定推出临时扶持措施,恐怕还只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在货币政策持续紧缩的背景下,一些地区的中小企业生存困境再次浮出水面。作为中小企业集中地的温州,因资金链断裂而陷入困境的中小企业至少占三成,而且下半年形势将更为严峻,可能会发生更多的倒闭案例。温州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这样说。
温州只是一个样本。国家工信部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15.8%的规模以上中小企业亏损,同比增长0.3%,亏损额度增长率高达22.3%。近日,全国工商联对广东等十六个省市进行调研发现,中小企业可能比2008年金融海啸时更为艰难。
造成中小企生存危机的原因十分复杂,有人工、汇率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用工荒、用电荒和资金短缺等外在因素,也有企业自身的问题;有短期的调控影响,也有长期的制度顽症。
从企业自身来看,长期以来,习惯了在宽松的货币政策和低成本粗放式发展环境中生存,无论是扩张太猛还是战线拉得太长,隐患都已留下,一旦遭遇宏观调控,资金链条断裂,难免有些企业会一夜间猝死。
但长期以来制度上的欠缺恐怕更具有全局意义。总体上的融资难和某些行业的进入门槛过高都体现出一种制度歧视,而当下被媒体频频曝光的高额税费、罚款、物流成本等,也是令企业难以承受的非市场因素。
拿融资难来说,众所周知,中国是以信贷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体系,信贷银行的资产占整个中国金融资产的80%左右。从回避风险的角度来看,嫌贫爱富,求大弃小是银行的本能,而融资渠道狭窄又让中小企业融资只有“华山一条路”。正规贷款无门,高利贷必然肆虐。因此,通常中小企业就面临“缺血”的问题,在紧缩政策的实施中,则会成为首当其冲的受害者。不借钱开不动机器,借了钱却还不起利息。行业管制和壁垒,又导致民营企业不能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有效益的地方。关张便成为不得已的选择。
显然,解决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难问题,如果仅仅着眼于社会稳定推出临时扶持措施,恐怕还只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必须从解决中小企业的制度困境入手,改革歧视中小企业的金融制度,打破服务业的管制与国有垄断的格局,包括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壮大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再担保机构,建立民间融资规范,令民间融资合法化等。这是实现经济转型成功的制度前提。
而对众多中小企业来讲,则必须把转型升级提上日程。因为,日子不是一天就变坏的。必须看到,企业依靠低要素价格获取比较优势,依靠廉价产品打天下的时代已经或正在过去,一定意义上,越来越多中小企业的猝死,不过是短期的宏观调控放大了长期的转型压力而已。面对不情愿但不得不进行的转变,企业别无选择。
我们注意到,中小企业的困境正引起各方面的关注。5月初,工信部通知各省市主管部门开展中小企业融资情况调查。5月20日,在陆家嘴金融论坛上,财政部副部长李勇和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分别表示,要研究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政策,更加注重对小企业和微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期望这种关注和调查能奠定宏观科学决策的基础,并通过制度上的改进,切实解决长期困扰中小企业的实际问题,真正让从中央精神到政策文件屡屡提出的“改善民营企业融资服务”的要求,不再是一张谁也吃不到的大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