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DII基金管理运作有待完善
2008-04-07 08:14318
第一批发行的四只QDII基金近期先后公布了2007年年报。在第一次交给基金持有人的答卷中, 四只基金全部出现较大亏损, 可谓是出师不利。当前QDII基金在国际视野、资产配置、股票组合及对国际市场趋势的把握上均有改进余地。
业绩表现不够理想
上述四只基金运作开始于去年9、10月份,时逢美国次贷危机蔓延之际,全球主要市场长达数年的牛市宣告结束。在此背景下,业绩亏损在意料之中。对国际公募基金经理的考核,不应是绝对值的考核,而是相对于业绩比较基准的相对值的考核。因为不同基金投资的目标范围不同, 相对值的比较才更有意义。
四只基金的相对业绩不佳,全部跑输了各自的业绩比较基准。其中南方全球精选、华夏全球精选、上投摩根亚太优势输给了比较基准5个百分点以上。五个百分点对国际公募基金经理而言,是一个较大的差距了。在熊市中亏损并不可怕,但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大幅跑输基准,出乎意料。
管理运作得失值得总结
我们再通过资产的配置组合来看看四只基金的管理运作。
华夏全球精选的投资目标是在全球范围进行积极的股票投资。从其投资在股票市场51.77%的比重看,46.78%投资香港,5.25%投资美国市场。不难看出, 华夏全球精选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积极投资,而是倾向于香港上市的中国内地公司组合。值得指出的是,该基金42.83%的资金放在了银行存款和清算备付金,仓位相对较轻,说明管理者对市场趋势判断比较准确。
嘉实海外净值增长率虽排在最后,但相对业绩比较基准其表现是四只基金中最好的。嘉实海外的投资范围重在海外的中国股。从年报上看, 其持有的股票几乎全为香港上市的中国内地公司,来自美国的只有0.33%,来自新加坡交易所的为零。实际上, NASDAQ上市的中国公司, 有诸多质地良好、在各自行业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新加坡上市的中国公司虽然规模相对较小, 但不乏资产质量优良、内在投资价值突出的企业,熟悉新加坡中国公司的投资者把它们比成数年前的B股和H股, 认为是座尚待挖掘的金矿。
上投摩根亚太优势持有的市值超过基金资产1%的32只股票中,17只在香港上市,3只在新加坡上市,另外美国、英国、澳洲、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上市的各2只。可以看出, 这是以一个香港为主覆盖亚太地区的投资组合。上投摩根亚太优势的管理团队更具真正意义上的国际 (亚太) 视野,同时也比较符合其既定投资目标。但几乎满仓的投资策略说明其在报告期内对亚太市场的趋势判断不力,同时股票的选择和组合也不够理想。
南方全球精选的投资目标是全球化的资产配置和组合管理。在实际运作中, 基金资产63.41%投资于以ETF基金为主的基金,31.04%投资于香港股票(中国公司为主),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资产配置。其中,采取投资ETF基金的方法盯住指数, 对于一家初航于国际资本市场大海的新船而言,不失为明智而稳妥的策略。但战略性资产配置策略方面并不理想,仓位很重,显示对市场的趋势把握一般。而把握趋势、确定资产种类和权重恰恰是战略性资产配置策略的关键,也是整个基金运作成败的核心。
国际化进程任重道远
从上述分析中, 可以看到当前QDII基金在管理运作上有诸多改进空间。
2007年三、四季度,QDII基金仓促下海,有当时的特殊背景环境。纵观我国经济和证券投资业的发展,国内资本步入国际资本市场舞台,是大势所趋。然而,国内基金业长期在封闭市场中运作,对国际市场了解有限,更谈不上经验。在国际资本市场中初试牛刀,“交学费” 在所难免。
以下几点建议,希望对QDII基金的国际化进程有所助益。
其一,团队的建立。
投资市场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智力的竞争,建立团队是QDII走向成功的基础和关键。海外招聘是建立团队的第一步,然而仅靠在香港欧美市场招聘的三五个人搭建投资团队,是远远不够的。由于各地证券市场各异,能对三个以上的市场很了解的基金经理并不多,能对整个区域 (如亚太或欧洲或美洲) 全面掌控的明星基金经理更是少之又少。国内目前能开出的薪金还不足以吸引国际明星级基金经理加盟。同时,一个初创团队中更需要的是脚踏实地的成员,未必是明星级的人物。在薪金之上应该有一个专业、自由、尊重知识的企业文化,这才是长期吸引、留住和培养人才的土壤。
其二,专注长期目标而非短期绩效。
国内基金业发展的近十年历史中,能够坚持长期目标而非短期绩效的公司,最终经过时间的历练,成为基金业的佼佼者。制定并专注长期目标,不拘泥于短期得失,同样也是QDII基金长期发展的基础。
其三,结合自身情况制定现实投资目标。
客观而言,现阶段对于初次下海的QDII基金, 要立即积极主动地在全球范围进行资产配置,并不现实。放下姿态,边干边学,才是现实选择。投资ETF等指数基金,是务实而稳健的选择,既是对基金持有人负责任的体现,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其四,充分利用现有投研团队,挖掘在海外上市的中国公司。
投资成功与否,最终取决于对投资目标的了解程度。了解一家与自己生活完全无关的美国、澳洲或印度公司,远远不如了解一家本土公司更容易。在NASDAQ、香港和新加坡市场的几百家中国公司,为QDII基金提供了潜在的投资目标。利用现有投研团队资源,深入挖掘在海外上市的中国公司,是一条现实可行的道路。同时,也可以提升本土
上述四只基金运作开始于去年9、10月份,时逢美国次贷危机蔓延之际,全球主要市场长达数年的牛市宣告结束。在此背景下,业绩亏损在意料之中。对国际公募基金经理的考核,不应是绝对值的考核,而是相对于业绩比较基准的相对值的考核。因为不同基金投资的目标范围不同, 相对值的比较才更有意义。
四只基金的相对业绩不佳,全部跑输了各自的业绩比较基准。其中南方全球精选、华夏全球精选、上投摩根亚太优势输给了比较基准5个百分点以上。五个百分点对国际公募基金经理而言,是一个较大的差距了。在熊市中亏损并不可怕,但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大幅跑输基准,出乎意料。
管理运作得失值得总结
我们再通过资产的配置组合来看看四只基金的管理运作。
华夏全球精选的投资目标是在全球范围进行积极的股票投资。从其投资在股票市场51.77%的比重看,46.78%投资香港,5.25%投资美国市场。不难看出, 华夏全球精选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积极投资,而是倾向于香港上市的中国内地公司组合。值得指出的是,该基金42.83%的资金放在了银行存款和清算备付金,仓位相对较轻,说明管理者对市场趋势判断比较准确。
嘉实海外净值增长率虽排在最后,但相对业绩比较基准其表现是四只基金中最好的。嘉实海外的投资范围重在海外的中国股。从年报上看, 其持有的股票几乎全为香港上市的中国内地公司,来自美国的只有0.33%,来自新加坡交易所的为零。实际上, NASDAQ上市的中国公司, 有诸多质地良好、在各自行业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新加坡上市的中国公司虽然规模相对较小, 但不乏资产质量优良、内在投资价值突出的企业,熟悉新加坡中国公司的投资者把它们比成数年前的B股和H股, 认为是座尚待挖掘的金矿。
上投摩根亚太优势持有的市值超过基金资产1%的32只股票中,17只在香港上市,3只在新加坡上市,另外美国、英国、澳洲、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上市的各2只。可以看出, 这是以一个香港为主覆盖亚太地区的投资组合。上投摩根亚太优势的管理团队更具真正意义上的国际 (亚太) 视野,同时也比较符合其既定投资目标。但几乎满仓的投资策略说明其在报告期内对亚太市场的趋势判断不力,同时股票的选择和组合也不够理想。
南方全球精选的投资目标是全球化的资产配置和组合管理。在实际运作中, 基金资产63.41%投资于以ETF基金为主的基金,31.04%投资于香港股票(中国公司为主),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资产配置。其中,采取投资ETF基金的方法盯住指数, 对于一家初航于国际资本市场大海的新船而言,不失为明智而稳妥的策略。但战略性资产配置策略方面并不理想,仓位很重,显示对市场的趋势把握一般。而把握趋势、确定资产种类和权重恰恰是战略性资产配置策略的关键,也是整个基金运作成败的核心。
国际化进程任重道远
从上述分析中, 可以看到当前QDII基金在管理运作上有诸多改进空间。
2007年三、四季度,QDII基金仓促下海,有当时的特殊背景环境。纵观我国经济和证券投资业的发展,国内资本步入国际资本市场舞台,是大势所趋。然而,国内基金业长期在封闭市场中运作,对国际市场了解有限,更谈不上经验。在国际资本市场中初试牛刀,“交学费” 在所难免。
以下几点建议,希望对QDII基金的国际化进程有所助益。
其一,团队的建立。
投资市场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智力的竞争,建立团队是QDII走向成功的基础和关键。海外招聘是建立团队的第一步,然而仅靠在香港欧美市场招聘的三五个人搭建投资团队,是远远不够的。由于各地证券市场各异,能对三个以上的市场很了解的基金经理并不多,能对整个区域 (如亚太或欧洲或美洲) 全面掌控的明星基金经理更是少之又少。国内目前能开出的薪金还不足以吸引国际明星级基金经理加盟。同时,一个初创团队中更需要的是脚踏实地的成员,未必是明星级的人物。在薪金之上应该有一个专业、自由、尊重知识的企业文化,这才是长期吸引、留住和培养人才的土壤。
其二,专注长期目标而非短期绩效。
国内基金业发展的近十年历史中,能够坚持长期目标而非短期绩效的公司,最终经过时间的历练,成为基金业的佼佼者。制定并专注长期目标,不拘泥于短期得失,同样也是QDII基金长期发展的基础。
其三,结合自身情况制定现实投资目标。
客观而言,现阶段对于初次下海的QDII基金, 要立即积极主动地在全球范围进行资产配置,并不现实。放下姿态,边干边学,才是现实选择。投资ETF等指数基金,是务实而稳健的选择,既是对基金持有人负责任的体现,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其四,充分利用现有投研团队,挖掘在海外上市的中国公司。
投资成功与否,最终取决于对投资目标的了解程度。了解一家与自己生活完全无关的美国、澳洲或印度公司,远远不如了解一家本土公司更容易。在NASDAQ、香港和新加坡市场的几百家中国公司,为QDII基金提供了潜在的投资目标。利用现有投研团队资源,深入挖掘在海外上市的中国公司,是一条现实可行的道路。同时,也可以提升本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