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上海良好金融生态环境
伴随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紧锣密鼓地推进,政府如何营造税收、法律监管体系等“软环境”正日渐成为焦点问题。”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金融学博士项目主任陈松男指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最核心问题,依然是如何继续推进市场开放。
伴随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紧锣密鼓地推进,政府如何营造税收、法律监管体系等“软环境”正日渐成为焦点问题。
近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上海财经大学金融教授陆世敏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进程中,政府最重要的角色就是构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继续推进市场开放
“现在人民币没有自由兑换,资金的流动控制很严。”陆世敏说,“主要是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不够,市场开放程度不够。”
中国欧盟商会4月7日正式发布的《2011欧盟企业在中国-亚太地区总部调查》(下称《调查》)结果也印证了陆世敏的上述观点。调查结果显示,金融业的准入度仍然是限制上海发展的一大问题。
“与国际上其他城市相比,上海对外资企业开放的金融产品市场仍很有限。此外,人民币不可自由兑换是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最大障碍,增加了为上海以外其他地区公司提供资金的难度。”中国欧盟商会副会长、上海执行委员会主席荣彼得表示,“因此,提高人民币的可兑换性,被视作稳定国内与国际金融业的重要举措。”
陆世敏进一步表示,上海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相关法规依然有待完善。“金融产品创新要有法律法规来规范,每个金融产品的运行也要有法律法规规范,”陆世敏说,“我们现在空白的太多了。”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金融学博士项目主任陈松男指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最核心问题,依然是如何继续推进市场开放。“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除了整体市场的开放,不只股票市场,整个衍生产品市场也都要开放。”陈松男表示,“现在只开放了股指期货,应该进一步开放比如个股期权等。目前已经可以进行跨境ETF,但这只是一种而已,金融商品多元化是国际性金融市场必需的。”
“而在信用风险方面,我们在信用衍生产品方面没有交易平台,这样很难壮大起来,要通过政府把CDS交易平台建立起来。”陈松男称。
突破金融人才“瓶颈”
而金融领域高端人才的匮乏,也成为上海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瓶颈”。陈松男认为,人才是上海最缺乏的。
“高端人才可以从外地引进,但是普通金融人才还是要本地培养,政府要扮演主导角色。”陈松男说,“比如政府可以从国外引进培训老师,成立培训机构等,这样的好处是培训机构不会变成营利机构。”
陈松男指出,从税收角度而言,与中国香港、新加坡相比,上海仍需提高竞争力,新加坡的个人所得税税率为16%到17%左右,如果税收太高,很难吸引人才。“即使中央的税率没办法改变,地方政府还是应该给予优惠。”
对此,一位证券公司从业人员对本报记者表示:“其实吸引人才,最关键的是薪酬,或者是变相的薪酬。比如,深圳有一些特别的鼓励政策,如果考过CFA的,每月会有2000元的补助,还有低价的住房作为激励等。”
金融业知识产权纠纷增多
而另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是,在知识产权纠纷领域,涉及金融业知识产权纠纷正在逐渐增多。
日前,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公布的《2010年度上海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白皮书》(下称《白皮书》)指出,上海法院已经出现涉及金融分析报告的著作权侵权及不正当竞争纠纷,这表明金融产业在向高端发展的过程中,逐渐产生知识产权保护需求。
“随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加快建设,金融企业的金融创新日趋活跃,围绕金融服务、金融产品的著作权纠纷、商标权纠纷、域名纠纷、不正当竞争纠纷将可能增多;围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证券化的相关纠纷也将可能出现。”《白皮书》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