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通胀之下的经济放缓值得警惕
面对仍在高位的通胀,国内紧缩政策在持续,今天(12日)中国央行再度调高了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反之,如果结构性问题不解决,为遏制通胀而实施的紧缩政策就真的可能使经济增长过度放缓,“硬着陆”将不可避免。
今年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异常复杂。国家统计局昨日(5月11日)公布的数据证实了这一点。安邦11日的金融分析专栏也对形势做了评估,认为当前国内形势是通胀略有放缓、经济增速稍降。如果更进一步分析,情况可能比市场普遍估计的要严重一些。
数据显示,4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长5.3%,虽比3月份稍微下降0.1个百分点,但仍然超过市场之前5.1%-5.2%的预期,显示通胀压力不减。此外,虽然食品价格在强有力的行政手段下有所回落,但非食品却可能接力涨价,野村证券就认为,“十二五”规划和基础能源的价格改革都将使CPI继续上扬,而这一趋势将持续数月。
面对仍在高位的通胀,国内紧缩政策在持续,今天(12日)中国央行再度调高了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经济增速出现了放缓迹象。虽然出口及投资表现较预期理想,但官方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进口总值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均逊色于预期;而4月份工业增加值增长更只有13.4%,增速较3月份显著下降1.4个百分点。对此,市场的担忧开始加剧。
有观点认为,除了紧缩政策效应之外,库存调整、日本地震冲击、电力短缺也是影响短期经济走势的重要原因,不过,当前长期增长需求依然正常,特别是保障房建设启动支撑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仍处于较高水平。在经济回落、物价上升动力降低但依然处于高位的紧缩“加时赛”阶段,政策决策面临松紧两难权衡,预计二季度仍有调整利率和准备金率的空间。有研究人士预计,政策会在保持紧缩基调的同时观察中小企业经营和就业情况,以及根据地方投融资平台等结构性风险因素灵活调整,防止出现类似2008年库存调整、信贷紧缩、房地产市场调整、外部冲击等叠加导致的超调,严厉紧缩政策目前基调应是“加时赛”而非力度加大。
实际上,安邦早在今年年初就提出了预警,认为要防止过度紧缩带来的经济减速风险。如果货币紧缩如力度过大,很可能导致经济大落,还会影响外资对中国市场前景的信心。因为放在世界背景下,中国经济体系的效率仍然不高,创新能力也不强,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仍然离不开高投入。如果由于过度紧缩使得外资对中国市场前景感到困惑,继而影响外来投资,这势必对中国经济造成负面风险。在3月份出现贸易逆差后,我们也指出,必须高度关注资本外流的可能,这对经济增长是一个有害的因素。
现在的情况证实了我们之前的判断。过去两年的经济刺激政策创造了天量货币供应,现在的通胀其实是一种经济成本。值得关注的是,目前经济放缓是发生在高通胀背景之下。一般而言,与高通胀伴随的往往是高增长。在我们看来,虽然现在的增速放缓只是出现了一些苗头,但必须警惕过度放缓局面的形成。从数据来看,除了PMI外,4月进口放缓,反映国内收紧流动性的政策,已经伤及内需;工资上升、成本上涨、人民币升值正在持续加大中小企业成本压力,再加上银行惜贷,经营困难造成的倒闭风险急剧上升。这些问题与高通胀交织在一起,令宏观调控左右为难。
现在的一个普遍看法是,货币政策存在超调的问题,接下来应该视情况酌情调整。但问题并非那么简单。安邦首席研究员陈功就指出,所谓的“超调”,并不是错误的调控。宏观调控本身就是粗放的,它的目的在于扭转一种趋势,不可能做到完美的“精确”调控,因此出现所谓“超调”是正常的政策表现。中国的问题还在于结构,在我们看来,遏制通胀与稳定增长之间并非难以协调。扩大民间资本投资渠道,减少存在于经济体系中的各种限制,为超发的货币找到合理的方向;改善居民消费,减少物流因素对物价的负面影响;改革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机制,合理规划政府投资等等措施,都是除货币政策之外的有效手段。
反之,如果结构性问题不解决,为遏制通胀而实施的紧缩政策就真的可能使经济增长过度放缓,“硬着陆”将不可避免。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高通胀和经济放缓对宏观调控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政策天平正在让经济过度下调的风险持续加大,这是下一阶段中国经济政策面临的一个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