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暴跌降低通胀预期
高企的通胀压力与预期在大宗商品价格暴跌的当前,让人们看到了一丝通胀压力与预期可能降低的希望。在国际油价5日暴跌至100美元以下时,其它大宗商品诸如银、金及其它有色金属和资源类价格已经率先展开了一轮快速下跌。
转折?契机?
高企的通胀压力与预期在大宗商品价格暴跌的当前,让人们看到了一丝通胀压力与预期可能降低的希望。
在国际油价5日暴跌至100美元以下时,其它大宗商品诸如银、金及其它有色金属和资源类价格已经率先展开了一轮快速下跌。而这一轮快速下跌可谓来势汹汹,在仅仅一周的时间里,追踪24种大宗商品价格的标准普尔GSCI指数跌7.3%,上周前四个交易日的跌幅近11%;白银价格上周四跌11%,自4月29日以来的跌幅扩大至28%;纽约金价5日也跌破1500美元关口;进入5月,国际原油价格连续四个交易日收跌。5月5日,纽约原油期货价格跌破每桶100美元,单日下跌8.64%;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跌至每桶110.8美元,单日下跌8.57%,两大基准油价均创出自2011年3月16日以来的新低。
看到这些暴跌的大宗商品价格时,对于日益高涨的通胀水平与通胀预期,人们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对于未来的通胀压力,人们开始由看高转向看低。
在人们看来,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大宗商品价格的暴跌都有理由拉低通胀压力与通胀预期。
一方面,去年下半年以来持续的通胀压力升温,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上涨是主要推力之一,尤其是国际油价的持续飙升,更带动了众多商品价格的轮番上涨,致使世界各国都陷入了一场全球通胀压力的环境氛围之中。这一通胀压力在去年美国二次量化宽松政策和今年利比亚战乱后变得更加突出。各国的通胀水平持续升温,多数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不得不采取频频加息及其它货币政策手段来应对这场持续的全球通胀压力。
这一点,在中国也显得格外明显。中国央行自去年10月20日首次加息以来,目前已经连续4次加息、7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半年时间,11次政策工具使用,这种频繁程度只在2007年经济过热、通胀高企时才见到过身影。而有这种频繁程度的并不只是中国一家。
此外,国内油价也在国际原油价格的不断上涨中一次次被上调至目前的历史新高,如果没有上周国际油价的暴跌,人们预期中的国内成品油价上调在本月又将如影随形。庆幸的是,上周的国际油价暴跌并回落至100美元之下,终于可以让中国的成品油价上调稍稍歇一口气,这一点对于缓解因油价上涨带动的通胀预期上升至关重要。就这一点而言,国际油价的下跌,不仅缓解了外部输入型通胀压力,也缓解了国内日益上涨的通胀预期。
在4月底时,对于通胀问题,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认为,通胀将降至更正常的水平。另外如果油价不再进一步大涨,通胀将回落。
仅仅一周之后,油价发生暴跌。按伯南克所言的话,油价回落同样会令美国的通胀回落。
从中国央行副行长胡晓炼此前的分析来看,影响我国物价水平的国际因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二是全球通胀压力不断加大;三是主要经济体货币条件持续宽松。
当前的大宗商品价格暴跌显然改变了影响我国物价水平的国际因素之一,而第一个因素的变化又直接影响和改变着第二个因素,即全球通胀压力也会得到缓解。唯一不变的只有第三个因素,美联储继续维持联邦基金利率0至0.25%的目标区间,继续按原计划实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英格兰银行则保持0.5%的基准利率水平不变。欧洲央行在宣布维持关键利率的同时也暗示,要等到6月之后才会宣布新一轮的加息决定。
因此,影响我国物价水平的国际因素中有一大因素直接变化,一个因素间接变化,一个因素保持不变。从这个角度而言,输入型通胀压力当前能得到一定程度缓解,前提是大宗商品价格在暴跌后不出现报复性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