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发展行长理查德:中西方银行业差异巨大
《投资者报》:从几个关键数据看,深发展(000001,股吧)一季度并没受紧缩货币政策的太多影响。理查德:中国的银行大部分做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大部分业务聚集在国内,而大的西方银行已将业务做到全球,且投资银行业务占比很大。
做银行更核心的是吸收存款
《投资者报》:从几个关键数据看,深发展(000001,股吧)一季度并没受紧缩货币政策的太多影响。为什么?
理查德:我们确实没受到货币政策很大的影响,我们的房地产开发贷款非常少,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也在下降,存贷比都符合监管要求。
《投资者报》:接下来贷款业务会否放缓?
理查德:有的人会认为,做银行就是做贷款,其实,做银行更核心的是吸收存款,因为没存款就不能支持放贷。过去几年,因为金融危机,市场的流动性比较松,所以货币政策也比较宽松,但之前的宽松周期已经过去,现在是不同的周期。
过去4到5年时间里,深发展是一家主要做贷款的银行,像贸易融资、信用卡业务做的都较好,恰恰这些都是贷款业务,深发展内部也以贷款业务为倾斜,这就导致了银行的结算以及活期存款占比较低。
接下来正好是一个机会,可以将我们的负债业务做得像资产业务一样好。
《投资者报》:这是不是意味着,深发展在未来的战略上会与以往有些不同?
理查德:我经常和同事说,做银行很简单的。比如说做贷款业务,直接在报纸上打个广告说,“要贷款吗,找我们!”这样会有很多人来。但存款广告打出来,不一定有人来。所以做银行业务,吸收存款很重要,我们正在做这方面工作,相信我们在市场上有很多潜力、机会将结算业务提升到与资产业务一样好。
今年我们的存款业务增长特别强劲。通过给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便捷性,会做得更好。
还有一点需要提到的是利率市场化。其实目前已有这方面的热议,对于银行来说,现在就要做好准备。如果去做,首先要加强自己的资产负债管理,还有风险定价,同时,还要有科学化的盈利分析。深刻的理解你的效率、低效、利润到底在哪里。
一旦利率市场化那天到来,市场的竞争格局就会发生重大变化。未雨绸缪就是我们现在的工作之一。
中西银行业对比差异巨大
《投资者报》:你在花旗等外资银行工作了很长年份,中西方银行业的差异有多大?
理查德:中国的银行大部分做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大部分业务聚集在国内,而大的西方银行已将业务做到全球,且投资银行业务占比很大。
第二点,中国银行业的监管比西方监管相比,更加审慎。比如存贷比的控制是个很好的例子,当然,很多人可能会抱怨存贷比还要控制,但从整个行业发展来看,是个很好的管控。
其实,传统银行业务的核心就是从客户那拉来存款再放出贷款,中国还有存贷比限制,就说明中国还有做传统银行业务的精髓。西方则更关注资本市场,所以资本来源太多是来自于资本市场,所以危机来时,暴露了很多风险。
第三点,中国的经济情况比西方要好一些。当然,现在大家担心通胀问题,但整个经济的基本面是好的。稍微有点通胀是正常的。
通过以上三点中西方银行业的比较,我觉得中国的银行业健康程度要比西方好。
《投资者报》:5月3日,中国银监会发布了《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将根据《第三版巴塞尔协议》确定的银行资本和流动性监管新标准,增强银行业金融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其核心在于全面提升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流动性、贷款损失准备等监管标准,要求境内银行在过渡期结束后达标,你对巴塞尔协议有很深的研究,怎么看这四大监管新规?
理查德:我特别尊重中国的银行监管当局,可能大家认为我在说恭维话,其实不是。
在全球范围之内,经过金融危机后,各国都在热议,如何监管才是正确的。我刚才也讲到了,不同的国家、市场,考虑的是不一样的。其实西方的国家,大银行有90%的资产来自非本土业务,这样你如何监管到它呢?
而且,更为突出的是,这些银行在其他国家的业务已经超出了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
我们在金融危机时看到欧美银行爆出的问题,主要就在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与资本市场相关联的业务。而在中国,大部分业务是本国业务,绝大多数都是处于监管之下。
过去一段时间中国的银监会正好能看到西方出现的问题,从中学习经验教训。其实,从别人身上吸取到的失败教训,会比成功经验更宝贵。
所以我想,银监会正是基于这些,提出要更充足的资本金、控制杠杆的利用、确保流动性。另外,我倒觉得银监会提出的新的拨备要求,理念和刚才那三点不一样。当前处于信贷周期的最低点,接下来几年会向不同方向发展,当下对拨备提高要求,是看到将来信贷周期会走快,会产生一些坏账,所以提前做些要求。
当然,各方面会寻求一些平衡吧。一是要确保银行收益是继续不错的,资本收益率不错才能吸收更多的资本金,让将来的规模更大。但同时,也要考虑到整个行业不同领域的不同要求。
比如说现在银监会经常会讲到信贷周期、经济周期,之前谈的不多,这也意味着他们会更多以动态的办法来调整不同的周期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