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巍:把人民币推向海外
大力推动人民币走出海外,在国际交易中尽可能多地使用人民币而非美元,从而对因贸易盈余而导致的过量美元资产的增加实行“釜底抽薪”。中国的外汇储备很大一部分出于安全性、流动性和保值性的考虑,被投入到美国国债。
大力推动人民币走出海外,在国际交易中尽可能多地使用人民币而非美元,从而对因贸易盈余而导致的过量美元资产的增加实行“釜底抽薪”。
新隆中对·金融
仅仅在四五年以前,外汇储备的增长还被视为中国金融实力和金融安全提升的标志,而如今,一路飙升的巨额外汇储备量却成为中国金融当局的“烫手山芋”。截至3月末,中国外汇储备已经突破3万亿美元,这距离突破2万亿的门槛还不到一年时间。中国学界公认,现有的外汇储备量已经远超防范金融风险的需要,1万亿美元就足以防范现阶段的任何金融袭击。而世界第二大外储持有国日本,则正好维持在这一数额左右。
中国的外汇储备很大一部分出于安全性、流动性和保值性的考虑,被投入到美国国债。但事实上,这既不安全,也不保值,同时流动性也很差。最近,标准普尔调低美国主权信用评级,说明美国国债收益并非只是稳赚不赔。同时,由于美元汇率在总体上一直处于下行态势,美元的贬值导致中国外储的保值功能大打折扣。而由于持有的美国国债数额过于庞大,中国“投鼠忌器”不敢大量抛售,这意味着我们外汇资产的流动性也很差。因此,不管从何种意义上讲,中国外储的总量和构成都亟需调整。
中国外汇储备过量攀升的表面性原因似乎在于不断增加的国际收支的“双顺差”,但事实上,德国和日本多年来累积了比中国还多的顺差,但它们并没有形成高额的外汇储备。中国外储过量的根源一方面在于中国的强制性结汇制度,它使国际收支盈余所带来的外汇资产全部集中于政府之手,只能形成外汇储备;另一方面,由于人民币不是国际货币,中国企业在对外贸易结算中高度依赖美元,从而形成了大量的美元沉淀。
而要解决上述“症结”,首先就必须放宽对外汇资产的管理,加快外汇资产向民间分散,实现外汇资产持有者的多元化,通过“藏汇于民”来降低外汇储备在外汇资产中的比重。而另外一个根本之道,就是大力推动人民币走出海外,在国际交易中尽可能多地使用人民币而非美元,从而对因贸易盈余而导致的过量美元资产的增加实行“釜底抽薪”。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政府开始日益坚定地要以减少对美元的使用。而最近的多种迹象都表明,人民币国际化正在全面加速。
4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与新西兰储备银行签署了金额为250亿元人民币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这是2008年以来,中国央行对外签署的第九个本币互换协议。政府之间本币互换协议的签订,其实质就是为推进本币结算进程“保驾护航”。另外,新加坡国务资政吴作栋最近表示,中国央行将很快指定一家中国银行负责新加坡的人民币清算业务。这意味着除了香港之外,中国将拥有第二个人民币离岸中心,进一步扩大人民币的国际业务量。而在刚刚结束的金砖国家峰会上,五国集体表示将扩大本币贸易结算放在金融合作的首要位置。
推动以人民币进行对外贸易结算,是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一步,也是十分重要的一步。今年一季度银行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3603亿元,超过去年全年业务量的70%,是2010年同期的近20倍,这些数据表明人民币的国际角色正在加速增长。对外贸易的人民币结算不仅有利于企业规避汇率风险,减少汇兑成本,而且将从根本上减少对美元的使用,从而使中国政府单方面持有的美元逐渐化为外国政府和企业持有人民币。而人民币在海外的沉淀,既增加了中国的铸币税收入,也有利于缓解中国的通货膨胀。在第一季度,中国对外贸易约7%是以人民币结算。根据日本的经验,如果中国进一步放宽对货币兑换的管制,这一比重有可能在未来几年里进一步迅猛攀升。
可见,解放人民币就犹如当年解放市场一样,已成中国未来经济和国际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
作者系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