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综合风险管理 “十二五”保险业的新挑战

2011-04-20 16:19663

提升保险经营管理能力的挑战需要保险企业在经营理念、管理模式、信息化支持以及人力资源利用方面有新的突破。“十二五”期间,保险业应把握机遇,迎接挑战,着力从以下方面提高综合风险管理服务能力。

  编者按 “十二五”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基础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将面临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

  由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办的一年一度的“北大赛瑟(CCISSR)论坛·2011(第八届)”于2011年4月19日在北京大学举办。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十二五·新挑战:经济社会综合风险管理”。

  本次论坛上,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中国保险学会会长罗忠敏,阳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张维功,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李玉泉,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CCISSR 主任孙祁祥从对“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风险和风险管理问题进行多维、深入探讨。

  把握机遇

  迎接挑战

  着力提升综合风险管理能力

  中国保监督会主席 吴定富

  风险管理与保障是保险的基本功能。近年来,保险业积极探索为经济社会提供全方位的风险管理服务,取得了良好成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随着保险在经济社会中的覆盖面和渗透力不断提高,有效提升了全社会的风险抵御和应对能力。

  “十一五”期间,保险业风险管理服务发生了四个深刻变化。即风险管理服务的理念越来越科学,风险管理服务的领域越来越广,风险管理服务的方式越来越多元化,风险管理服务的内容越来越贴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要。

  “十二五”期间保险业面临新的经济社会风险形势,正确认识和判断对推动行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充分发挥保险的风险管理功能,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风险的种类日趋综合化。二是经济社会综合风险管理的关联性显著增强。与过去相比,各种风险在时间上、地域上越来越呈现出关联性,不仅相互影响,还会相互叠加。三是经济社会风险的影响逐渐增多。一方面在政治经济信息全球化的背景下,特别是国际上政治及政策的变化,将成为今后经济社会风险的重要影响因素。另一方面,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导致各种因素共生性和依存性不断增强,从而使风险的产生、传递和演变呈现出较强的多元性和隐蔽性。四是经济社会风险的发生率日益频繁。自然风险和经济社会风险事件发生的范围扩大,频次增多,国际化程度显著增强,特别是一些突发事件增多,风险的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风险、自然风险,它们互相交织,容易导致政治风险,社会风险甚至全球风险。

  新形势下,保险业风险管理服务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首先,“十二五”时期保险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有利于进一步扩大保险服务领域的空间与领域;二是有利于培养和锻炼保险人才队伍;另外,还有利于提高全社会风险和保险意识。

  近年来,保险创新有了很大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与新形势下经济社会综合风险管理的要求相比,我国保险创新仍然不足,特别是风险管理有待进一步提高。保险业还不能提供有效的风险管理服务,例如境外投资风险,新能源开发利用风险等等,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新能源革命的深入推进,这些新领域的风险保障需求,对我国的保险业风险管理技术创新提出了新的更大的挑战。

  其次,提升保险经营管理能力的挑战需要保险企业在经营理念、管理模式、信息化支持以及人力资源利用方面有新的突破。

  第三是提升保险监管能力的挑战。必须深化对市场规律以及保险业发展规律认识,提高监管的科学性、有效性,增强保险业发展的稳健性和可持续性。

  四是防范化解行业风险的挑战。保险业作为管理风险的行业,在为其他行业和人民群众提供风险管理服务的同时,更要高度重视防范化解行业自身的风险。

  “十二五”期间,保险业应把握机遇,迎接挑战,着力从以下方面提高综合风险管理服务能力。

  第一,坚持以风险管理和保障功能为根本立足点,牢牢把握保险服务的方向问题。由于商业保险带有商业性,容易只注意到市场发生偏向。因此,保险不能脱离经济实体,保险不能脱离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

  第二,坚持以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为推动力,大力提高保险业的竞争力。要准确地把握经济社会风险的趋势,把技术创新与行业的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紧密结合起来,着力在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风险领域取得新的突破。

  第三,坚持以保障和服务民生为重要着力点,不断地扩大保险服务覆盖面。在管理自然风险方面,要积极推动适合我国国情的保险制度,提高全社会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继续推进农业保险发展,提升农业综合生产和抗风险能力,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在社会管理风险方面,积极发展公共卫生、食品安全、生产安全及环境污染等领域的责任保险,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及财产安全,稳步探索在征地等领域的保险服务,在管理经济风险方面,加强在消费、投资、出口领域的保险服务。

  第四,坚持以加强改进监管为保障,着力提升保险服务价值。对保险业来说,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是衡量行业服务价值的重要标准,保险监管要始终把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要位置,提高监管的科学性和预见性,把服务人民群众和促进行业科学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监管引导行业把服务资源合理有效地配置到保险、金融的各个环节。特别是要加强对基层和薄弱环节的资源配置,通过监管引导行业根据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开展条款设计、产品销售及出险理赔等保险服务,要重点推进销售渠道规范发展和提升理赔服务的水平。

  突破“纸面”

  建立地震保险制度

  中国保险学会会长 罗忠敏

  自2008年冰雪灾害以来,只要发生重大灾害,社会各方就大声疾呼,建立健全巨灾保险制度。我认为,当前巨灾保险中急缺的就是地震保险。在以往发生的地震补偿救助中,保险的经济补偿是微乎其微的,但保险业的捐赠款却远远高于经济补偿。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各方的责问声络绎不绝,论证会近年来接连不断,相关部委研究单位都纷纷把巨灾保险列入重大的课题,各方人士献计献策,论文、专著、演讲可谓层出不穷,这都体现了社会对地震保险的热切期盼。

  那么,目前地震保险究竟是何现状呢?据我个人得到的信息,现在还在研究的过程当中。包括地震在内的巨灾保险,学界、业界都已经呼吁多年,有不同方面牵头组织的研究论证进行了很多,相关的著作汗牛充栋,对于论证已经比较充分,对于操作性的研究也已经出了若干版本,但是一直没有突破“纸面”。

  建立巨灾保险,我认为主要面临两个难题。一个难题是要进一步统一认识。所谓进一步统一认识,就是怎样认识和看待地震保险,地震保险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保险产品?商业保险为何难以单独地进入地震保险的领域?政府为什么要引入保险机制?引入保险机制当中,政府的责任是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尽快地统一认识。第二个难题是如何建立巨灾风险损失的分担机制。具体来说,就是巨灾保险基金的建立。有了巨灾保险基金,巨灾的分担机制才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针对以上难题,首先地震保险不同于其他商业保险,这是由巨灾风险的特点决定的,其条款是难以按照商业保险的基本原理操作的,由于灾害损失不确定性和巨额的损失补偿,任何一家保险企业乃至整个行业都不可能单独承受地震保险的风险。而商业保险基于其稳健经营的要求,把地震的损失作为免责,在以往有关财产损失也排除了地震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其实,地震保险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产品,公共产品的提供是政府责任,理应由政府主导并且给予政策的支持和辅助,而不宜把这个地震保险当做是保险业可以单打独斗的重大任务,或者是说把建立地震制度作为单一保险业的责任。巨灾保险体系不同于农业保险,之所以要引入商业保险机制,一是利用保险机制改变灾害损失补偿中目前由政府财政救助的单一模式,创新社会管理;二是通过保险方式,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救助损失,这样可以大大减轻过去不可持续的巨大的财政负担。

  “十二五”中国社会保障体系

  建设面临四大风险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 胡晓义

  “十一五”期间这五年,我们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推进最快的时期,也是广大人民群众从社保制度当中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当然,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特别是经济和社会形势结构有可能发生一些重大的变化,这既为社会保障事业提供了加快发展的良好机遇,同时也从不同的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对于这些变化和挑战,可以预见或者不可预见的风险,我从社会保障体系的角度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于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来讲,充满机遇与挑战。“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的格局,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更好地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这一重大的变化,必然要求更加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缩小被大家深刻认识并且不断地提出社会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公平,这样一个重大方针的转变,无疑为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发展,使之更好地发挥调节器的作用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因此,必须抓住这样的机遇,努力扩大覆盖面,使更多的人分享经济社会成果,这既是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也是对转变发展方式的有力支撑。

  第二,城镇化进程加速,对于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来讲,机遇与挑战并存。社会保障体系完善至少要面对三个课题:一是对二十多年前建设的社会保障政策进行衔接,以消除影响劳动力合理流动的障碍;二是按地区分别管理的低层次社会保险统筹不可能再继续维持,必须尽快提升统筹层次,增加基金的功能;三是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分散了公共资源且有失公平,必须整合。社会共识已经形成,各界智囊纷纷献策,而且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此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更坚实的基础。但是也有来自三个方面的挑战:一是整合行政管理体制,提升统筹层次,无疑要触动各方面的利益格局;二是现代社会保障本身是农村主体,这就要求相关工作人员要从熟悉城市工作转为学习做农村工作;三是迅速的城镇化也可能带来城镇病灶。

  第三,人口老龄化来势迅猛,对推进社会保障体系有机遇,但更多的是挑战。到去年底,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将近2万亿,虽然全国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有15000亿元,但是并没有对应到个人账户之中。而在医疗保险领域,由于老年人的患病率和医药费用是其他年龄段的数倍,因而医疗保险必然会增加,我们看到迄今为止,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个国家,没有一个人口超过十亿的国家进入老龄化的经验,所以老龄化高峰对我们国家来讲,挑战无疑极为严峻。

  第四,人民群众多层次、个性化的需求日益增加,要求在推进社会保障体系中变挑战为机遇。我国城乡医疗保险体系覆盖了11.6亿以上的城乡人口,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了1.6亿人。总体来看,社会保障体系覆盖总人数超过了20亿人次,预计未来五年至少还会再增加6亿人次,如此大规模的快速增长是罕见的。而我国社会保障管理服务体系总体上基础建设薄弱,人员配备不足,能力建设滞后,服务水平不高,不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各项政策的落实,也难免打一些折扣。因此,“十二五”时期,我们应当把这种不利的格局转变为加快以基层为重点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机遇,加大投入力度,提升专业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

  提升保险社会责任

  成就综合风险管理

  阳光保险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张维功

  刚刚过去的“十一五”对于我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而其最重要的意义并不仅仅在资源持续积累和科技的不断突破,更由于全球金融危机让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切身感受到了经济发展反刍过程中的“切肤之痛”,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对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核心要素。目前,我们正处于“十二五”揭幕之年的开局之初,在全国范围转变发展方式的大潮涌动之下,探讨未来五年国家经济、社会等层面的风险管理方式的转变是十分必要且极具前瞻性、战略性的重要举措。

  在现阶段经济发展形势下,我国主要面临来自三方面的风险:高经济指标与低协调发展并存的风险,高公众需求与低保障供给并存的风险,高风险传导与低风险管理并存的风险。综合风险管理也对保险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更严的标准和更高的要求。保险作为风险管理和保障行业,最有可能承担起综合风险管理体系的探索和架构搭建工作。面对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保险行业应当着重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有效防范整个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保险业要通过完善自身的风险管理和为其他金融行业提供风险保障,使得金融市场中从货币到资本、从民众到市场、从流入到流出的全过程都得到良好的风险保障,为国家金融体系的稳固奠定基础。

  二是切实解决各类经济生活的综合性风险。没有哪一个行业可以像保险业这样对社会存在的各类风险起到如此广泛的防御效果。从保民生的社保、人身、养老、医疗等保险,到促发展的“三农”、县域、海运等产品保险,甚至包括如巨灾、信用、责任等特殊保险,可谓涉及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保险业要持续做好产品的研发和承保的创新,更好地发挥对于社会风险的集合管理作用,并尽快实现国家层面的综合风险管理。

  最后,做好公民的危机教育,培养公民的危机意识。金融危机的阴霾同样影响着我国民众的精神层面,风险管理开始成为大众议论的重要话题。当前正是国民危机意识从无到有的过程。没有危机意识的民族,必然是不幸的民族,必然是缺乏创新能力的民族。保险业务拓展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对国民危机、风险意识的教育过程,而且,其具有覆盖面最广、宣传最直接的特点,因此,保险业对于国民风险意识的培养责无旁贷。

  综合风险管理

  “十二五”的新命题

  北大经济学院院长 孙祁详

  中国的经济体制和社会转型分为试点探索、重点突破、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很深刻的变化三个阶段。特别是第三阶段,一些深层次矛盾迅速呈现并构成了现实威胁,各种利益摩擦和冲突逐渐从以前的隐身状态到非常明显的阶段。这个阶段的风险概括为四大类型:金融风险、“三农”风险、生态风险、公共风险。

  其中,“三农”风险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中国无论从产值还是人口规模都还是一个农业大国,由于贫困人口的数量相对比重均超过城市人口,再加上大规模的农村人口特别是年轻的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迁徙,如果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增收困难,巨大的乡村负债等问题不能尽快解决的话,由此所引发的经济和社会问题都会非常严重。

  生态风险也是特别明显的一个问题。有很多的数据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过度开采以及破坏,导致自然对于人类的报复越来越严重。

  对公共风险,双轨的历史进程走到今天以后,群体性的突发事件发生的频率以及参加人数的规模都呈现增长的趋势,这也引起社会高度重视。

  这四大类风险背后的因素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我们总结了六个方面的矛盾。第一是国强民富的矛盾,第二是先富与后富的矛盾,第三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矛盾,第四是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第五是经济建设与建设的矛盾,第六是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矛盾。

  在“十二五”期间,我们如何预估与评价宏观经济社会风险?先富与后富,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是极其严重的矛盾,还有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这是属于相当严重的两个矛盾。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国强与民富是比较严重的矛盾。现在社会的特点,是高风险与低风险管理之间的矛盾,交叉性、综合性、动态性表现得非常突出。

  如何去建立综合风险管理基本框架,我们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一个是尽快建立国家层面的宏观综合风险管理体系,建立一套风险指标体系和风险预警的管理系统。这不是某一个部门或者某一个行业来做,必须从国家宏观层面来协调,来组织各种力量来做。

  第二要深入研究各类风险的形成机理,加快推动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着力化解中国双轨进程中日益凸显出来的六大矛盾。我们认为,从“十二五”来看,四大类矛盾和风险以及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和关系的处理,是风险管理非常重要的方面。从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来说,我们觉得除了要继续推动党政分开、政府机构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和法治建设之外,新时期还必须格外注重推动公共政策决策机制改革。如果再不根治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的话,我们经济体制是不可能改革的。

  强化风险管控

  推动健康保险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人民健康保险总裁 李玉泉

  健康保险作为一种专业化的风险机制和社会救助机制,具有很强的社会功能,是国家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们国家的健康保险远远落后于商业保险,与我们国家巨大的市场潜力是很不成比例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健康保险保费较低,理赔发生频率较高,盈亏平衡周期较长。另外,风险管控难度也制约了健康保险的发展。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控制健康保险的风险。

  第一个措施要大力推进健康保险的专业化建设,提高风险管控能力,大力推进健康保险专业化建设,是提高健康保险风险管控能力的核心。首先要建立大集中的健康保险经营模式,通过集中的核保、核赔,实现风险管理的管控。其次要建立专业化的体系,加强自主开发能力,确保产品的生命周期,精心培育核心产品,第三就是开发和建立专业化的信息系统,提高利用信息技术对评估、监控医疗风险的能力,第四要建立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提供智力保障。

  第二个措施加强医疗过程的风险管控,避免超额赔付。以前做健康保险,我们都习惯事后费用的审查,实际上我们通过这几年的摸索,医疗风险防范机制,我们称为叫事前的健康管理,事中的诊疗监控,事后的赔付核查。仅仅是事后的赔付核查,健康保险很难实现经营效果,最立竿见影的就是诊疗过程的监控。当然,事前健康管理也非常重要。对医疗过程的风险管控,争取参保人员的配合。

  第三个措施要大力推进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提高参保人员的健康意识和健康水平。对参保人员进行有关健康生活方式和疾病预防的教育,提高参保人员的健康意识,从而也能够激发参保人员购买健康保险,要使健康教育成为一种高尚的健康教育。与健康教育密切相关的是健康管理,对保险公司来说,对客户开展健康管理,减少保险公司的赔付支出。

  第四个措施要完善健康保险市场结构,优化市场环境。完善市场结构,优化市场环境是提高健康保险风险管控能力的重要保证。健康保障具有社会影响广泛,直接关系到服务民生和社会的进步,是推动我们国家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所以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健康保险是一种国家战略,健康保险产品也不是普通的消费品,健康保险的市场应该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防止对健康资源的破坏性竞争。所以对健康保险这个市场,或者说资源进行破坏性竞争或者过度竞争,不仅会大大加大健康保险经营的风险,而且也会损坏我们保险行业在民众甚至在政府心目中的形象。另外,从大的方面来看,如果健康保险没做好的话,还影响到国家惠民政策。因此,我强烈呼吁,要把健康保险作为财产保险、人寿保险并列,在鼓励成立专业健康保险公司的同时,对非专业健康保险公司的健康保险业务要实行独立的核算和管理,从而提高我们保险行业服务社会的能力。

 

0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银联商务联手上海农商行,全力守“沪”社会保障服务网

2022-05-01 14:33
41400

习近平强调促进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

2021-03-01 14:05
14362

消费金融指标体系全解析

2020-03-09 20:59
80966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王忠民:如何从交易角度,理解交易银行

2018-12-28 10:14
95461

财税〔2018〕94号,关于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有关投资业务税收政策的通知

2018-10-01 12:17
1268

丁英顺:日本社会保障面临财源及信任危机,保持可持续是改革的关键

2018-05-03 15:03
16810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