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曙松:政策紧缩期进入“加时赛”
今年1、2月份达到了较好的效果,2月货币供应量一度降至了15.7%的良好水平,回落到央行年初确定的货币供应增长目标。从2010年底到2011年2月份,宏观紧缩政策已经同时在这三个方面着力,政策累积效应逐步显现,从而对通胀水平形成抑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巴曙松(资料图)
原标题:外部因素可能主导新涨价因素
管理好通货膨胀的货币条件是控制通胀的前提,这也是目前政策决策者的共识。
今年1、2月份达到了较好的效果,2月货币供应量一度降至了15.7%的良好水平,回落到央行年初确定的货币供应增长目标。
但是,在内外部因素的综合影响下,3月份的货币条件在紧缩基调下事实上有所放松。
总需求的回落、流动性的良好控制和农产品价格的回落,是中国通胀能得到良好控制的三个条件。
从2010年底到2011年2月份,宏观紧缩政策已经同时在这三个方面着力,政策累积效应逐步显现,从而对通胀水平形成抑制。
然而,中东和北非政局不稳定,成为推动国际能源价格短期内迅速拉升的触发因素,并对国际经济增长与通胀形势带来双重的负面冲击。
日本地震、海啸和核辐射突发性事件,短期内不仅对日本经济与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也引发了日本新一轮的量化宽松和资金注入,从而对全球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节奏产生冲击,同时也使得决策者对其可能产生的对供应链的冲击产生关注。
同时,美国的QE2即将到期,引发了关于美国国债市场走向的激烈分歧;而欧洲债务危机则面临4月、7月、10月三个密集再融资窗口的考验。
目前来看,虽然一季度2月份紧缩政策力度与节奏频繁,控制效果较好,但是三月在外部因素的扰动下,政策在事实上预留了回旋余地,在紧缩的基调下有所放松,导致基础货币量是净注入。
目前,依然是有比较宽松的流动性。一季度出现了六年来少见的逆差,中国外汇储备增加了近2000亿美元,需要对冲的货币为1.1~1.2万亿,3次存款准备金的提升对冲流动性约1万亿,但是公开市场操作的实际流动性投放为5000亿。
在外部各种影响因素存在明显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即使1~2月份部分指标开始出现回落,但是从一季度的总体状况看,一季度的政策紧缩力度综合起来看是较为温和的。
这种外部不确定性所导致的政策放松,成为减缓国内经济回落的扰动因素,在外部影响因素的叠加下,产生了以下两个超出市场预期的结果:GDP轻微回落,降幅低于预期、CPI通胀率有所反弹。
总体上观察,尽管一季度经历了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两次加息、汇率升值的“三率齐动”。但是,3月份在外部因素的冲击下,宏观紧缩政策事实上预留了一定的回旋余地。
银行信贷和货币供给在紧缩基调下有所放松,同时在外部影响因素的叠加下,使得经济增长仅是轻微回落,保持了过去三个季度以来9.5%~10%的增长水平。
导致控制通胀的政策紧缩期延长进入“加时赛”,5%左右的物价水平可能会延续到三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