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输入型通胀

刘利刚 |2011-04-11 16:54367

“输入型通胀”已经成为2011年中国面临的重要政策难题。由此可见,大宗商品价格的快速上涨,将不可避免地带来对中国贸易的巨大冲击,同时,贸易顺差的大幅度萎缩,也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速将出现一定程度的放缓。

  宏观经济分析

  “输入型通胀”已经成为2011年中国面临的重要政策难题。由于中国需要大量进口各种原材料,因此,中国主要原料进口国一旦出现通胀恶化,将不可避免地通过进口商品输入中国,传导给相关产业。

  同时,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也在近期攀上历史高点,这也将对中国的通胀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衡量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指数,在过去的一年中上升了约40%,并在近期创下历史新高。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由于中东等主要产油国的政治动荡,以及日本大地震等因素产生的巨大需求,加之通胀环境的全球性恶化,都可能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再度出现飙升。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巨型商品进口国来说,输入型通胀似乎在所难免。

  如何应对输入型通胀,市场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观点。大多数研究认为,最好的政策选择之一是允许本币升值。然而,市场在这样的讨论中,却很少从量化的角度来研究输入型通胀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具体来说,输入型通胀的产生对中国数以千亿元计的贸易顺差来说,意味着什么?

  对于不断上升的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来说,如果输入型通胀不断上升,PPI会有怎样数量级的上升?而对于政策端来说,面对不断上升的大宗商品价格,是选择财政补贴还是任其上涨?人民币升值可以解决输入型通胀吗?

  以上这些问题,看起来似乎并不简单,但是,笔者想从简单的数据出发,来回答以上的这些问题。以下罗列的一系列数字,是希望让更多的人从中得到启发。

  进口商品将涨价

  首先,我们先从中国的贸易数据出发,找到中国对外依赖程度最高的大宗商品。结果显而易见,在各种大宗商品中,中国对外依赖程度最高的大宗商品是大豆、铁矿石以及原油,这些商品的对外依存度均超过50%,其中铁矿石和大豆绝大多数依赖进口。

  试想一下,如果这些商品的价格在2011年再度大幅上涨,对于中国经济来说,意味着多大规模的影响呢?

  我们先从这些商品的进口对中国贸易顺差的影响出发,找出最直接的影响。2010年,中国进口的大豆、铁矿石以及原油的价格分别为每吨457.8美元、127.5美元和563.9美元(即每桶76.7美元)。同时,在2010年当年,中国对这三种商品的总进口金额达到了2389亿美元,约占中国全年进口的17%左右。

  接下来,我们假设大豆、铁矿石以及原油的价格都会在2011年出现大幅上升。为了得出更加可信的结论,我们假设三种情境,分别为“价格小幅上涨”“价格较快上涨”以及“价格大幅上涨”。

  在“价格小幅上涨”的情境下,大豆、铁矿石以及原油的价格将分别上涨至500美元/吨、150美元/吨和100美元/桶,假设中国在2011年对这些商品的进口量不变,那么,中国对这三种商品的进口总值将上升至2962亿美元,相应的,中国的贸易顺差也将降低573亿美元,这也意味着贸易顺差将同比下降31.3%。

  在另外两种情境下,我们的计算显示,如果“价格较快上涨”,中国的全年贸易顺差将下降1165亿美元,同比下降63.6%,而一旦“价格大幅上涨”,中国的全年贸易顺差将下降1872亿美元,同比下降102.2%,这意味着中国将出现全年贸易逆差。

  由此可见,大宗商品价格的快速上涨,将不可避免地带来对中国贸易的巨大冲击,同时,贸易顺差的大幅度萎缩,也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速将出现一定程度的放缓。

  通胀如何表现

  第二个需要回答的问题是,如果进口大宗商品的价格出现大幅的上涨,那么,其对国内的通胀率将会产生多大的影响呢?

  理论层面的研究显示,进口大宗商品价格的上升,将首先传导至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并伴随着相关终端产品的消费,最终传导至居民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然而,需要回答的问题是,如果中国的进口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大幅度上升,其对中国的PPI和CPI到底会产生什么数量级的影响呢?

  我们为此建立了相关模型,并考虑到价格传导的滞后效应,在模型中加入相应的滞后因子。我们的计算结果显示,如果中国进口的大宗商品价格上升10%,其造成中国的生产者价格指数将在短期内(一个月)上升1个百分点,并在中期内(三个月)上升1.8个百分点,同时,非食品CPI指数也将因此在短期内(一个月)上升0.23个百分点,并在中期内(三个月)上升0.36个百分点。

  具体而言,如果中国进口大宗商品的价格在2011年的上升幅度超过20%,其对PPI和非食品CPI的中期影响将分别达到3.6个百分点以及0.72个百分点。

  而如果其涨幅超过30%,其对PPI和CPI的影响则更大。这对于已经创下自2008年10月以来高点的PPI指数来说,其压力显而易见,而其对CPI指数的压力,也可以想象。

  中国的政策选择

  面对进口的大宗商品挤压贸易顺差以及加剧国内通胀的双重压力,中国政府的政策选择,其实相对较少。

  第一种办法是采取大幅度的财政补贴,来抵消输入型通胀的压力。这样的办法在2007年-2008年曾经采用过,其结果显得不够理想。政府和石油企业均因此承受了巨大的经济压力,而最终不仅通胀未能被有效抑制,反而出现了石油企业不愿意向国内销售成品油而选择出口的怪现象。

  我们可以做这样的计算——如果油价上升至100美元一桶,仅仅补成品油一项,假设政府和三大石油巨头各补贴10%左右的油价,按照中国目前的成品油消费量,对于政府来说,就要多付出约1700亿元人民币;而对于中国三大石油生产企业来说,也同时意味着相应的利润损失。以炼油为主业的中国石化,其炼油业务也将因此出现大规模亏损。

  如果对包括粮油在内的各种商品进行补贴,按照中国目前的大豆进口量,那么中国政府的整体补贴的规模将超过约3000亿元人民币。

  根据公开数据,中国2011年政府的总体财政支出将达到10万亿元人民币,财政赤字约为9000亿元,如果陡增3000亿元的财政补贴,将导致财政赤字占GDP的规模上升大约0.7个百分点。这对于严格控制财政赤字的中国政府来说,当然是不可接受的。

  另外一个政策选择,则是放任不管。然而,中国的通胀环境开始不断恶化,如果任由输入型通胀持续,中国将面临更为严峻的通胀问题以及资产泡沫压力。

  应允许人民币升值

  笔者认为,理性的选择之一,是让人民币升值。同样地,我们假设两种情景,以量化其对缓解输入型通胀的效果。

  在第一种情境下,如果人民币对美元升值5%,如果大宗商品价格“价格小幅上涨”,同样采购相同数量的上述三种商品,中国将少支付约1000亿元人民币,而在“价格较快上涨”和“价格快速上涨”的情境下,中国则将分别少支付1200亿元人民币以及1440亿元人民币。

  如果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幅度加大,比如说10%,那么情况则更加乐观,购买同样的商品,在三种价格上涨的情境下,中国将少支付2000亿元人民币,2400亿元人民币和2900亿元人民币(详情请参考配图)。

  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用模型来分析人民币升值对降低PPI和非食品CPI的具体影响。在上述的进口商品对PPI和非食品CPI具体影响的模型中加入人民币汇率,就可以得出相关的结果。

  我们的计算显示,如果人民币兑美元升值10%,那么将在短期内(一个月)降低PPI达到2.2个百分点,并在中期内(三个月)降低PPI达3.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非食品CPI将在短期内(一个月)降低0.5个百分点,并在中期内(三个月)降低0.6个百分点。

  因此,如果允许人民币较快升值,中国在进口大宗商品时将不仅支付更少的资金,也将有利于减轻国内通胀压力,对于财政方面来说,这也意味着补贴压力的下降。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

0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农作物价格飙涨至8年高位再度引燃食品价格通胀之忧

2021-04-27 17:36
68427

开启新一轮上涨势头 贸易顺差助推人民币汇率走强

2013-12-16 16:00
936

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猪肉平均价格比上周五下降1.0%

2024-10-22 15:37
59213

金饰价格持续大涨,但多家黄金企业业绩下滑 

2024-10-22 15:36
62229

欧洲和亚洲的液化天然气价格可能会趋于平稳

2024-08-09 14:14
89554

在中日美三国,餐饮企业正在调整价格战略

2024-08-02 12:33
69747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