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警惕经济短板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日前撰文分析了中国在世界经济棋局中的真实地位,可以说,这篇文章是对某些浮躁心理日渐凸显的国人的一次及时提醒。世人看到,面对中国经济规模近年来的持续扩大,美国其实并不紧张,倒是一衣带水的日本神经格外绷紧。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日前撰文分析了中国在世界经济棋局中的真实地位,可以说,这篇文章是对某些浮躁心理日渐凸显的国人的一次及时提醒。
其实,如果不追求精准的数据比较,读者完全可以通过网上的相关数据对中美真实经济实力与资源禀赋进行较为立体化的比较分析。只是马建堂局长提供的分析视角较为全面,列举的相关数据也应更具权威性。不过,有人由此得出中美在某些领域的差距达整整一个世纪的结论,又不免过于夸张了。因为仅从某些数据和比例来对比两国经济发展水平,最多只具参考价值。
事实上,中美在某些资源禀赋方面的“硬”差距可能无法改变。美中两国原本就不在同一竞争水平线上。何况美国业已达到的全球资源控制与配置能力早已举世无匹。当今世界以石油为代表的战略性资源以及通道基本上都被美国及其盟友所控制。中国缩小与美国经济差距的行为空间,除了继续做大经济规模以及积极开拓国外资源以外,大概就剩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劳动生产率和专业化人力资本积累水平了。
因此,美国在经济增长质量和资源禀赋上的巨大优势恰好是中国的短板。未来十年,美国完全有条件继续保持在经济规模上对中国的优势,只是美国并不一定片面追求量的扩张。
10年前,中国以国际汇率计算的GDP总量为1.08万亿美元,美国为9.82万亿美元,中国经济规模仅相当于美国的11%;到了2010年,中国以国际汇率计算的GDP总量达到了5.75万亿美元,美国则为14.62万亿美元,已相当于美国的40%。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还给出了以购买力评价计算的中国GDP总量,以这个数据计,则去年中国的GDP总量约为10.08万亿美元。若依此来比较,似乎中国经济总量已超过美国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二了。只不过,中国在经济规模上的快速成长并不能掩盖与美国的实质差距。且不说中国在人均GDP、社会福利水平等方面还远远落后于美国,就是在中国一向引以为傲的实体经济领域,也还有很长一段路需要追赶。缺乏技术标准、国际品牌与全球供应链管理能力的中国企业,要想实现对美国顶尖企业的超越,需要的不仅是时间,可能更需要市场和制度环境的培育以及前瞻性的技术战略。
所以,世人看到,面对中国经济规模近年来的持续扩大,美国其实并不紧张,倒是一衣带水的日本神经格外绷紧。盖因日本相对美国既没有资源禀赋优势,也比不上美国那样雄厚的工业和金融实力,更无美国那样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因此,中国经济崛起对日本带来的竞争压力要比美国大得多。
何况美国其实并不缺乏经济增长的动力和相关要素。过去10年间,日本经济规模一直在5万亿美元左右徘徊,而美国的经济规模则扩大了5万亿美元。美国经济长期保持3%左右的年增长率,而且增长质量很高,基于经济增长的福利效应也相当不错。即便是在形势本来很不乐观的去年,美国依然取得了2.9%的经济增长率,为五年来的最高水平。未来十年,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国际竞争的挤压以及资源瓶颈对经济增长约束的加大,中国能保持7%的增长率就不错了,而美国如果强化对增长的偏好,完全可以达到3.%的增长速度。中国经济要赶上美国依然说易行难。
假如撇开经济规模比较不谈,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中国尤须警惕的,还有美英在金融领域构筑的高墙。尽管连美国人也不得不承认,经过这场金融危机冲击,美国的金融主导能力的确下降了。但谁要是低估美英的金融底蕴,或者看低华尔街和金融城大佬们的自我修复能力以及对既有金融符号的把持力,谁就有可能败在他们手里。尽管从年报来看,中国银行业暂时获得了相较美欧同行的竞争优势,商业银行去年的税后利润达8891亿元,同比增长34.5%,但普通百姓都明白,这种主要靠利差收入支撑的赢利模式根本不足喜,亦很难持续。中国银行业要想成为广受尊敬且有持续竞争优势的国际一流商业银行,亟须在公司治理、业务创新和国际化能力建设方面拿出实质性改革举措;并稳步提升对国内投资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回报和服务品质;否则,一旦美欧同行恢复元气,运气恐怕再难眷顾中国银行业了。至于稍稍有点动摇但依然坚固的美元霸权,仍将是横亘在人民币面前的一堵高墙。西方学者现在较为一致的看法是,金融危机至多使美元信誉受损,蒸发的主要是美元符号。而美国金融利益集团成功地避免了美元体系崩溃。中国要突破美欧设在金融领域的壁垒,进而构建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金融新秩序,依然任重而道远。
(作者系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经济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