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业的2010之信托篇
确实,随着我国信托业的发展、信托公司业务模式的调整和创新业务的开展,信托监管急需建立一个能综合反映信托公司潜在风险的、有效的风险监管体系。去年以来,信托业重组高潮迭起,10余家信托公司控股方发生变更,今年随着南京信托等公司重张,预计年底还将有“问题信托公司”陆续复业。
净资本管理设红线
信托业站在“资本OR规模”十字路口
8月24日,银监会颁布的《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宣告了信托公司无限做大信托资产规模的时代终结。自此,信托业一法两规升级为一法三规,信托公司面临“要么压缩信托资产规模,要么增加资本”的新十字路口。
《办法》规定,信托公司的净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2亿元,净资本不得低于各项风险资本之和的100%;净资本不得低于净资产的40%,同时《办法》规定了净资本以及风险资本的计算方法,并要求信托公司根据自身资产结构和业务开展状况,建立动态的净资本管理机制,确保净资本等各项风险控制指标符合规定标准。
确实,随着我国信托业的发展、信托公司业务模式的调整和创新业务的开展,信托监管急需建立一个能综合反映信托公司潜在风险的、有效的风险监管体系。银监会方面表示,《办法》的出台引入了净资本管理,这将弥补信托监管工具的不足,通过净资本监管有效落实监管意图,可引导信托公司根据自身特点进行差异化选择与发展。
中国信托业协会数据显示,截止到2010年三季度末,中国信托业共管理约2.96万亿元的信托资产,但是根据2009年的信托公司年报,全国54家信托公司注册资本金合计只有约606亿元,部分信托公司的净资本与风险资本之和的比例甚至不到30%。根据用益信托发布的研究报告,像中融信托、中信信托等因业务规模过大而使净资本与风险资本比例严重超标,或者像英大信托等因过分依赖通道类信托计划而走进业务“死胡同”的信托公司,都将面临较大的增资压力或业务改革压力。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办法》的出台将为信托公司带来新的一轮增资潮,从而提高净资本的规模。一种方式是上市融资,另一种方式是引进新的投资者或者原有股东增持。但是同时也有专家指出,增资并非信托公司解决净资本问题的根本途径,监管层出台《办法》的真实意图是希望信托公司调整业务结构,专注于信托业务而不是固有业务;创新主动管理业务而不是通道业务;加强投资类和事物类信托业务的发展而不是只做“准贷款”式的融资业务。
银信合作暗通放贷遭“停赛”
新规严控允许有条件“返场”
在屡次警告后,监管部门今年7月对银信合作产品出示了“红牌”。
7月2日,各地银监局向辖区内各信托公司进行窗口指导,紧急叫停一切和银信合作有关业务。信托业内人士分析,今年上半年,银行通过银信合作理财产品放贷,银信产品发行规模爆发式增长,是最终导致银信合作理财产品被叫停的最大原因。
统计显示,仅半年时间,银信合作产品发行规模就超过2.5万亿元。专家认为,叫停银信合作最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银行表外贷款急剧扩张的风险,同时也有利于引导信托业回归资产管理的本职。
8月,银信合作重启事宜尘埃落定,但准确地说这应该是有限重启。8月10日,银监会印发了《关于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简称72号文)。事实上,8月银信合作的重启并未给银行带来多少轻松,相反,监管的审慎趋向,使不少银行界人士觉得,银信合作未来的发展空间收窄。专家指出,“72号文”精神可以用两对关键词代表:自主和通道、投资和融资。前一对关键词是对信托公司管理模式的概括;后一对关键词是对信托公司业务格局的概括。简单地诠释该文件,监管层是期望信托公司通过做大投资型业务、压缩融资型业务,走上自主性管理的内涵发展模式,实现平台式的工具性定位。
从三季度披露的数据来看,受银信合作叫停新规影响,银行理财业务的总体收入与二季度持平。虽然从季报披露的数据看,目前银信合作新规对理财业务乃至中间业务收入的影响有限,但中间业务收入继续保持上半年超预期表现比较困难。而伴随着股市四季度初回暖,新型涉股理财产品有所抬头,但由于创新乏力,能够真正替代信贷类产品的新型理财产品尚未出现。
监管警示成分水岭
房地产信托“贴地飞行”被亮黄灯
若要为信托业评选今年的年度热词,房地产信托无疑是名列前茅。随着房地产调控的步步趋紧,在IPO、银行贷款、定向增发等房地产公司传统的融资渠道被一一限制之后,房地产信托终于迎来了自己得天独厚的发展机遇。至少在银监会11月份发布“风险提示”之前,房地产信托扩张十分迅猛。
数据显示,截止到9月底,信托公司房地产信托业务规模已经突破2200亿元,而这一数字在去年全年不过是499亿元;同时在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中,房地产信托去年的规模占比为34%,而今年前10个月的平均规模占比已经达到52%;去年的房地产信托平均年化收益率在7%-8%之间,而今年却达到了创纪录的15%,最高甚至达到了25%。受到宏观调控的压力,房地产商迫不得已以较高成本向信托公司融资,而信托公司则掌握了信托计划的定价权与主导权。
房地产信托在今年虽然迎来大发展,但预期收益率的水涨船高也使个中隐藏的风险为监管层所警惕。随着银监会11月份一纸《信托公司房地产信托业务风险提示的通知》下发,房地产信托爆发式增长的态势才终于得到缓解。《通知》重点提到信托公司要对其房地产信托业务进行合规性风险自查,逐笔分析业务合规性和风险状况,并提示信托公司在开展房地产信托业务时审慎选择交易对手,合理把握规模扩张,严控对大型房企集团多头授信、集团成员内部关联风险,积极防范房地产市场调整风险。
与监管同时到来的还有业内人士对房地产基金化与规模化发展的呼声,虽然今年房地产信托业绩突出,但是其辉煌外衣下作为银行贷款替代品的地位还是没有改变。专家认为,房地产调控为房地产信托带来大发展的同时也暴露了信托业自身的问题,但是从长远来看,信托不应仅仅扮演一个为房企融资查漏补缺的角色,在房地产市场,信托还有更广阔的舞台。
信托牌照资源稀缺成“限量版”
银行央企各路资本竞相“收藏”
2010年何种金融牌照最炙手可热?答案非信托牌照莫属。一张信托牌照究竟价值几何?答案是可能需高达10亿元。经过多次行业清理整顿,主营业务日趋增强的信托业已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代,这无不吸引着各路资本的投资目光。
随着信托业新牌照的陆续发放,信托业也逐步走上正轨。2009年业绩报告中,大部分信托公司当年均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而这也吸引着包括金融巨头、央企龙头、外资企业等加入到参股、收购信托公司资源的大战中。
尽管在“抢牌”大战中,出现了各路资本大鳄的身影,但最为积极的当属各家银行。目前,国内银行因缺乏信托牌照,所以很多业务受到限制,而信托公司则可以补上此短板。最为关键的是,对于那些将打造金融控股集团作为最终目标的银行来说,拥有一张稀缺的信托牌照是必须的。
于是,银行收购信托公司的案例近年来越来越多。例如建行收购合肥兴泰信托并更名为建信信托、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3.89,0.06,1.57%)高层也表示了对于收购信托牌照的决心。分析人士指出,信托公司可以投资多个领域,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银行投资的短板,这是银行频频向信托伸出橄榄枝的根本原因。
尽管参股信托公司貌似好处多多,但热闹背后的相关风险也不容忽视。各路资本在涉水信托公司之时一定要对该公司历史遗留问题有着清醒的判断,有些较早设立的信托公司存在深层次的问题,解决起来仍很复杂,而这也将成为银行收购行动中遇到的障碍。
行业回暖成就重组热土 问题信托公司集体重张
一个月前,随着南京信托、四川信托的重张开业,曾经存在历史遗留问题的信托公司又有两家得到圆满解决。随着大多数信托公司经破产重整、资产重组后重张开业,信托业未来发展已走上稳步发展之路。
近年来,信托公司成为有实力企业的投资热土。大企业纷纷参股控股不但让信托公司资本实力大增,而那些因历史遗留包袱而停业多年的信托公司也借此迎来新生:由原南京信托重组而来的紫金信托于11月28日在南京开业;一天后,由原四川省信托投资公司和四川省建设信托投资公司重组而来的四川信托在成都开业。
2007年3月,银监会规定信托业换发新牌照的过渡期为3年。2009年初,银监会出台了《13家历史遗留问题信托公司重新登记内部操作指引》,提出13家历史遗留问题信托公司应尽快清理债权、债务和引进外部股东,加快信托公司重新登记工作进程。而目前陆续开业的信托公司,正是属于上述名单之中。而随着13家历史遗留问题信托公司重新登记进程的加快和问题信托公司相继“复活”,国内信托公司的数量将进一步扩容到70余家。
去年以来,信托业重组高潮迭起,10余家信托公司控股方发生变更,今年随着南京信托等公司重张,预计年底还将有“问题信托公司”陆续复业。如由武汉国际信托投资公司重组而来的方正东亚信托、由广州市科技信托投资公司重组而来的大业信托、以及长城资产管理公司重组新疆伊犁州信托投资公司而成立的一家新的信托公司。
信托资产规模增长迅猛 3万亿时代悄然到来
中国信托业协会11月发布前三季度信托公司主要业务数据显示,信托公司前三季度信托资产规模达29570.16亿元,可以预见,3万亿时代在今年四季度已悄然到来。
截至三季度末,信托公司各项业务收入达到109.42亿元,其中利息收入余额达到15.31亿元,占总收入的14%;信托业务收入58.33亿元,占比53.31%,前三季度信托公司利润总额76亿元。
截至三季度,信托公司的信托资产规模达到29570.16亿元,其中贷款类16274.2亿元,投资于房地产的信托规模3778.2亿元。另外,信托业协会还公布了银信合作等比较受业内关注的项目,其中银信合作的信托规模达到18932.2亿元,占比达到64.02%,可见银信合作在前三季度已经成为了信托公司主要的业务模式。但是,受制于《关于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的影响,“通道类”银信合作业务已经大面积萎缩。
此外,基金化房地产信托135.83亿,占比0.46%,虽然占比较少,但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QDII规模7323万,占比不足1%。
同时,前三季度新增房地产信托规模2204.75亿,这与去年全年449亿的规模相比上涨了近400%。今年的房地产信托已经成为信托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不过银监会一纸《关于规范信托公司房地产信托业务风险提示的通知》给量价齐升的房地产信托泼了一盆冷水。用益信托12月初的数据显示,房地产信托延续近一年的风光已经不再,而是由矿产信托夺取了集合信托最高收益的宝座。
旗下信托产品“赌性”十足 中诚信托深陷“滨江门”
2010年,一个“滨江门”事件,让中诚信托成为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也让信托公司自身的风险漏洞暴露无疑。
2009年业绩的大面积增长,让各家信托公司2010年的“胃口”大增,部分信托公司为获得超额收益,纷纷将其信托产品安排到热门的上市房企及有重组概念的上市公司股票投资中。然而高收益就意味着高风险,中诚信托于2009年埋下的这颗风险“地雷”终于在2010年被引爆。
“滨江门”事件中的主角,正是中诚信托旗下的3只信托产品——中诚信托·滨江优得、滨江优享、滨江优利三只证券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这三只信托产品斥资8亿元重仓持有上市房企滨江集团(11.66,0.21,1.83%),由于上述三只产品的建仓期发生在2009年6、7月份,而这正是房地产价格飞涨之时。当时通过大宗交易方式购买滨江集团流通股股票,直接造成中诚信托3只信托产品买入价格居高不下。随着国家对于房地产热的限制,上市房企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滨江集团股价今年以来持续走低。中诚信托三只信托产品所持共计5000多万股筹码遭受重创。
是割肉出局还是咬牙坚守,中诚信托选择了前者。于是在三季度,曾经重仓持有滨江集团的中诚信托旗下3只信托产品已全部清仓,而这一结局则是以巨亏数亿元为惨重代价。滨江集团三季报显示,3只中诚信托产品在三季度全部从滨江集团前十大流通股东退出。按整个三季度均价约10.5元计算,在持有一年后中诚信托旗下产品在该股身上亏损很可能达到3亿元。
面对高收益的诱惑,一些信托公司“赌性”十足,其“大胆”操作后所产生的风险正逐渐显现,而监管层近期频出的信托监管新政,更显得正当其时。
三公司试水QDII
信托业出海投石问路
今年初,中诚信托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国际信托有限公司、中海信托股份有限公司三家成为信托类获批QDII业务资格的信托公司,各获得两亿美元的份额。至此,我国QDII业务已经覆盖银行、保险、信托、证券四大金融行业。
QDII业务自2006年获批至今经历过两次集体出海,但是两次出海的结果都不甚理想。直到去年年底上述三家信托公司获得QDII额度批复,信托公司试水QDII业务才取得实质进展。
在获得批复后不久,上海国际信托便发行“上海信托铂金系列”的QDII理财产品,投资门槛为100万人民币。虽然此款产品被业内认为仅是投石问路的试水产品,但是对于整个国内QDII业务而言,却是一个行业的突破性进展。
银行系、基金系、券商系QDII产品自2007年后逐步问世,但是信托系QDII产品却一直“难产”,究其原因,用益信托李旸曾表示,我国信托公司和其他金融门类的公司相比还较小,在投资经验、市场情况了解等方面相对“慢半拍”,同时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又进一步放慢了信托公司试水QDII业务的脚步,因此信托公司在准备QDII业务时所用的时间也相对较长。
国家外管局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0年9月30日,国内共可办理QDII业务的公司有87家,信托系3家;获批投资额度共计669.04亿元,信托系共6亿元,占比不足1%。虽然信托系QDII占比很小,但是可以使得更多的信托公司有机会在国际市场上进行投资,积累经验,熟悉外部资本市场的环境。有了这个途径,可以为我国信托业走深度的国际化道路积累必须的市场经验、操作经验、管理经验,帮助我国的金融企业更好地适应国际市场。
IPO公司大手笔投资信托
超募资金去向引关注
房地产上市公司与创业板公司,虽然同属A股公司且同样选择了信托,但两者的境遇却大相径庭:一边是上市房企纷纷借道信托获取宝贵资金;另一边则是刚刚IPO而“财大气粗”的中小板、创业板企业将手中“暂无用武之地”的闲置资金投资购买信托理财产品。
对此,有分析师表示,相较于银行存款和实业投资的收益情况,信托理财在收益方面还是具有极强的吸引力。
今年上半年登陆中小板的胜利精密(15.45,0.40,-2.52%)IPO规模为4010万股,发行价13.99元,其募集资金金额为5.26亿元,而其计划用于购买信托理财产品的资金接近该公司募资总金额的近十分之一。
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公司超募现象早在去年就已引起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对于超募资金使用的风险,深交所已分别于去年9月和今年1月发布《中小企业板信息披露业务备忘录第29号》、《创业板信息披露业务备忘录第1号——超募资金使用》对此进行制度上的规范 。尽管如此,中小板、创业板超募资金不合规使用或干脆“弃之不用”的事件还是频频发生。
华润信托减持长园集团
惊现乌龙指
原本以专业机构身份示人的信托公司,却在简单的买卖股票过程中出现乌龙指,这令市场大跌眼镜。
长园集团10月11日发布公告,指出该公司股东华润信托交易员在执行其公司指令减持长园集团的过程中,误将某笔卖出指令错误录入为买入指令,于2010年9月21日误买入长园集团10000股,成交均价19.185元/股。上述交易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相关规定,华润信托误买入10000股股票产生的收益为1180元,已按规定将此部分收益交付至长园集团。
世界上最大一单“乌龙指”2005年时出现在东京证券交易所。当时由于操盘手在接受客户委托卖出股票时,因操作失误将“以每股61万日元的价格卖出1股”的指令错误输入成“以每股1日元的价格卖出61万股”,导致了其所在的瑞穗证券损失两亿美元。而今年5月6日,美国一名交易员在卖出股票时敲错了一个字母,将百万美元误打成十亿美元,导致道琼斯指数突然出现近千点暴跌。
乌龙指本属无心之过,但是一念之差所造成的影响却可能是不可挽回的。此次华润信托乌龙指违规买入长园集团股票,尚未造成恶劣后果虽值得庆幸,但是却拷问了信托公司作为金融机构所应有的严谨性和责任心。客观上看,该次乌龙指事件或多或少也为其他信托公司敲响了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