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连手抛弃美元 抗衡美元霸权
马德伦透露,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日前已宣布在中国银行间外汇市场开办人民币兑卢布的挂牌交易,当天已有数笔人民币兑卢布交易顺利完成。中国银行间外汇市场共有6种货币可以直接兑换人民币:美元、港元、日元、欧元、英镑和马来西亚林吉特,现在卢布成为可以直接交易的第7种货币。
人民银行副行长马德伦在中俄金融合作记者会上表示,推人民币兑卢布挂牌交易有利于两国经济发展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马德伦29日在中俄金融合作记者会上表示,适时推出人民币兑卢布挂牌交易、扩大中俄双边本币结算范围,有助于降低双方银行和企业在经贸往来中的汇兑成本及汇率风险,最终有利于两国经济的发展。
马德伦介绍说,近年来,在中俄两国总理定期会晤机制框架下,中俄两国金融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俄双方的项目和贸易融资规模不断扩大,两国商业银行在两国互设分支机构和中俄边贸本币结算工作不断扩展。
据介绍,2002年中俄两国央行签署边贸本币结算协议以来,两国央行又先后签署了该协定的六个补充纪要。目前,双方提供边贸本币结算服务的银行所在地域范围,已扩展至中俄两国毗邻的中方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和新疆等四个省(自治区)及俄方6个联邦主体,本币结算从边境贸易扩展到旅游服务。双方银行互设代理行账户和本币结算业务大规模增加。
此外,马德伦透露,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日前已宣布在中国银行间外汇市场开办人民币兑卢布的挂牌交易,当天已有数笔人民币兑卢布交易顺利完成。俄罗斯也将于近期挂牌交易卢布兑人民币。
马德伦认为,近年来中俄金融合作的顺利推进和取得的累累硕果,对两国金融界和企业来说是互利共赢的选择,也是顺应双方经贸发展和市场深化的必然。(新华网)
中俄连手抛弃美元本币结算 为滥印美元敲响警钟
中俄决定在双边贸易中改用民币和卢布进行结算
据环球网报道,中国和俄罗斯决定在双边贸易中放弃美元,改用人民币和卢布进行结算。尽管中俄目前贸易额并不算大,只相当于中美贸易额的约1/7,但对因为美联储滥印正处于世界舆论风暴眼中的美元来说,这显然是个“很坏的消息”。近年来,人民币的国际化一直在推进,但主要局限在东南亚国家和中国边境地区,此次中俄两个大国在货币上的连手,则很自然地被解读为“对美元地位的挑战”。中国学者何茂春24日对《环球时报》说,从长期看,美元地位的削弱是必然的,但中国需要让世界明白,中俄之间这种货币关系的推进,“并不意味着对其他货币的排斥,而是让世界多了一种选择”。(环球网)
“中俄连手抛弃美元”
俄罗斯总理普京与到访中总理温总理
据俄新网报道,俄总理普京23日在与到访的中国总理温总理会晤后表示,双方决定在今后贸易中改用自己的货币结算“是为两国经贸创造良好环境迈出的重要一步”。他说,迄今为止,两国间结算完全使用外币,其中主要是用美元进行结算,“而现在作为第一步,我们已经开始在中国交易所使用卢布结算,12月初莫斯科将可以使用人民币结算”。24日,温总理在会晤俄总统梅德韦杰夫时介绍,此行中方与俄企业家签署了13份合同,总价值达85亿美元。 (俄新网)
法新社24日评论说,此举显示中俄两国“都试图挑战美元地位”,并提升本国货币在全球范围内的使用度。报道称这个现象并不突然,世界金融危机发生后,中俄早就号召对全球金融体系进行改革,并提出除去美元以外,需要一种“超国家货币”。(法新社)
美国《华尔街日报》援引美国银行一位不愿署名的货币分析师的话说,中国在人民币国际化方面“野心勃勃”,“这只是近期人民币国际化和区域化趋势中的一小步。中国的全局意图是希望所有伙伴国都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
渣打银行经济学家刘健恒对《华尔街日报》说,中俄此举也不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在可预见的未来,美元仍将是俄中跨境贸易主要结算货币。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对美元那么有信心。美国forexhound网站文章写道:前不久召开的G20峰会险些实现“对美元的军事革职”。美元险遭“被扇耳光、被剥夺勋章”,差点被剥夺了世界主要货币的地位。文章认为,美国已经丧失了二战后享受已久的政治、经济和金融威望。“在过去的G7和G20峰会上,美国的提议通常都会被接受。现在其他国家却眼睁睁看着美国“身处泥沼”而不相救。敌意代替了尊重,争论取代了顺从。在经济领域,世界看似缺乏领袖,中国正急于填补这个空缺。文章认为,中国掌握着“挑战美元国际储备货币地位的按钮”,并随时寻觅发动突袭的最佳时机。 (华尔街报)
新加坡“亚洲网”24日报道标题和很多其他媒体一样,都是“中国和俄罗斯抛弃美元”。但报道认为,中俄抛弃美元,根本原因是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元带给别国的不安全感在增长,于是两国高级官员开始探索其他可能性。有分析称,中俄这一举动的目标不是要挑战美元,而只是为了保护本国经济。 (亚洲网)
本币结算防范金融风险
此前,中国银行间外汇市场共有6种货币可以直接兑换人民币:美元、港元、日元、欧元、英镑和马来西亚林吉特,现在卢布成为可以直接交易的第7种货币。
对外贸易中用人民币结算其实并不新鲜。《环球时报》记者近日在中缅边境采访时,发现这里的边贸结算几乎全部用人民币,商品标价也用人民币。在果敢做布匹生意的中国商人小张说:“人民币可以说是这里唯一坚挺的货币,甚至比美元都要好用得多。”在巴基斯坦,不仅中巴交界地区,连在首都伊斯兰堡的中国商品城,许多贸易结算也是用人民币进行。在越南芒街,随处可见私营货币兑换点———“地摊银行”。在他们的钱箱里,大都装有人民币和越南盾两种现钞,少则几十万,多的上百万。客户只需片刻时间,就可以完成交易,换汇过境。在韩国仁川机场和伊朗德黑兰机场,都能用人民币买到商品。
20世纪90年代末,俄罗斯与中国及其他一些国家之间,曾经出现过一种“易货贸易”的方式。但这只是特殊时期的特殊做法,贸易方式局限于国家之间,而不是市场经济中的企业主体。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俄罗斯所研究员王郦久24日对《环球时报》说,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现在卢布已经比较稳定,人民币在国际上的信誉也很好,这为双方用本币结算提供了保证。当下美国和欧洲在经济运行中都出现了一定风险。有了直接的贸易结算之后,就可以避免美元与欧元动荡所带来的价差风险。
清华大学经济外交中心主任何茂春对《环球时报》说,因为中俄间贸易量很大的石油、天然气等在国际上都是以美元或欧元计价的,美元或欧元的大幅波动,必然给这些贸易带来风险。现在中俄选择用人民币和卢布来结算,就可有效降低这种风险。(环球时报)
俄罗斯《观点报》23日报道说,人民币和卢布的直接交易对俄中都有利。俄投资俱乐部分析师格里戈里;比尔戈表示,俄是世界最大的能源和金属出口国,而中国是世界资源最大需求国之一。因此,两国货币直接交易将有助于中俄贸易额的增长。(观点报)
“货币科索沃战争”是否会在东亚重演
《第财经报》刊载作者张庭宾文章
一场科索沃式的“货币战争”会在11年之后被复制吗?
11月23日,朝鲜和韩国发生炮战,全世界都能闻到朝鲜半岛浓浓的火药味。
一个被长期封锁的朝鲜,韩国的空军力量已经是它的10倍,海军力量是它的100倍;从军队装备上,韩国比朝鲜至少先进了一个代级。然而,在美国看来,如此力量遏制朝鲜仍远远不够,它的航空母舰要万里迢迢开赴朝鲜边境来威慑,岂非太夸张!
美国为首的军事力量如此“舞剑”早不是第一次了,11年前的科索沃战争何其相似也。1999年3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未经联合国授权,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对毫无还手之力的主权国家南斯拉夫进行空袭,造成了严重的人道主义灾难。
科索沃战争的真实目的何在呢?欧元走势或许能提供更好的解释。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诞生,它开始挑战美元唯一交易和储备货币的地位,而美元是美国核心经济金融利益所在。在巴尔干半岛这个火药桶上,战争将欧洲种族冲突的老伤疤重新撕开,效果极佳地打击了世人对于欧元的信心。欧元兑美元一路由战争开始时的1.09下跌到2000年11月的0.82,最大跌去了24.5%,几乎山穷水尽。直到2001年美国先后遭遇纳斯达克泡沫破灭和“911”恐怖袭击,欧元才得以绝处逢生。
11年过去了,美国国运不济,错误决策连连,树敌越来越多,美国人自己也叹息是“失去了10年”。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进入了一个虚拟金融泡沫的塌缩周期。两年来,美国政府为了拯救金融机构,不得不将大量原本华尔街的债务转移到自己肩上,主权债务压力越来越难以承受。为了拖缓新一轮金融危机的爆发,今年11月4日,美联储宣布实施第二轮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直接印刷6000亿美元用于购买美国国债。
值此时刻,向外转嫁危机是容易做出的决定。那么,如果有另一场科索沃战争爆发——在一个金融资本、国际热钱集中的地区,会将国际热钱赶回美国,从而将美国国债销售出去。如果这一战争又能同时造成一个成长中竞争大国的经济政治危机,那就最理想不过了。
在全球范围内,这个地区首选是东亚。东亚拥有着巨量的剩余金融资本和国际热钱,一旦本地区爆发战争,那么将可能有数万亿美元的巨额资金流出避险,而美国因远离东亚战场而成为避风港。如果这场战争是“科索沃”式的——美国及其盟国不断对朝鲜进行空袭,不需要付出什么代价,那美国何乐而不为呢?
对此,中国当然不会答应。如果对朝鲜大规模空袭爆发,中国难免成为经济和金融上的受害方。
现在美韩已经把球踢到了中国一边,中国的态度对于未来朝鲜半岛的战争与和平的抉择至关重要,笔者认为,能够提前遏制战争赢得和平的,是要使交火的双方,特别是采取战略进攻的一方明白——一旦爆发战争,代价将惨重到谁也付不起。即和平从来都只能在对等威慑中获得。这也是为什么前苏联和美国对抗30多年,双方都极力避免发生正面战争的原因。
人算不如天算,就像当年美国算不到“9•11”一样。即使朝鲜战争真的爆发,中国经济遭遇重大冲击,并不能代表美国一劳永逸地二次复兴。上周还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俄罗斯与中国签署协议,两国贸易抛弃了美元,而改用人民币和卢布结算;二是俄罗斯总理普京在德国力挺欧元,并称:“不排除俄罗斯加入欧元区的可能性”。
俄罗斯货币战略向东西方同时延伸,这已经使得国际货币博弈中一种最具有想象力的可能呼之欲出——欧盟、俄罗斯和中国结成统一的欧亚元区——即欧亚大陆的主导国货币一体化。这会是美元的最大噩梦吗?那些追随美国炮舰的国家也将被边缘化吗?
这一方案并非不存在实现的可能,而推动力正是来源于霸权者的咄咄逼人。欧盟、俄罗斯和中国都吃过同一类型的哑巴亏。霸权者施加的外部压力越大,中、俄、欧团结凝聚的意志将越坚定。
新兴经济体“去美元化” 挑战美元霸权
新兴经济体挑战美元霸权
海融报刊载作者张茉楠文章
近日,中俄两国领导人达成协议,宣布双方决定用本国货币实现双边贸易结算,这被外界解读为中俄连手挑战美元霸权。
在全球化浪潮中,分工将世界上的主要经济体分裂成三类国家:以美国、欧盟和日本为代表的资本和消费型国家,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生产型国家,以及以中东、俄罗斯、巴西、澳大利亚为代表的资源型国家,也有人将这三类国家形象地比喻成“知识生产的头脑国家、物质生产的躯干国家、资源供应的手脚国家”。在这个日益密切的全球分工体系中,全球生产效率得到极大提升,促进了全球持续20多年的经济繁荣;另一方面,也使全球化的“盈余”分配结果更为悬殊。美国和亚洲的消费—储蓄失衡,美国是双赤字、净负债,亚洲主要新兴国家和中东、俄罗斯等石油输出国是贸易盈余,由此产生全球国际收支失衡。这样,美国、亚洲新兴国家、石油国家就成为全球经济失衡的三极,后两类国家靠输出廉价商品、劳务和资源,创造了大量的“商品美元”和“石油美元”,形成了“美元—石油美元—商品美元”的三角关系,使全球供需和分工体系维系在美元体系上。
由于新兴市场货币大都钉住美元,货币政策的自主性严重被削弱。不平衡的货币政策,不仅使大多数新兴经济体国际购买力与国内购买力背离,面临“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的窘境,也加剧了全球贸易的不平衡,进而又进一步加大全球经济的不平衡。
美元凭借霸权税不仅扰乱了全球信用总量、信用创造机制、真实经济增长机制的关系,更导致全球经济和金融秩序混乱,“美元陷阱”危机四伏。近几年,就在美元到处施展霸权余威的同时,从拉美、到中东再到东亚,新兴经济体国家携起手来拉开了“去美元化”的大幕。
从2006年以来,部分拉美国家在贸易和融资等领域出现了明显的“去美元化”倾向,减少美元在外贸和金融体系中的比例,加强本币的地位和作用;2009年10月,波斯湾四国沙特、巴林、卡塔尔、科威特财长及中央银行总裁,重申对创立货币联盟及单一货币机制的承诺,并表示将尽快启动;在亚洲,随着中国与东盟自贸区的建立,中国与东盟之间开始了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试水。中俄两国也通过货币协议安排使“人民币—卢布”结算进程提速。这些都表明,一场新兴发展中国家连手抗衡美元的货币保卫战正在打响。
不过,从目前情况看,这些局部的贸易结算对于整个国际货币结算体系的影响并不是很大。新兴经济体要想实现贸易的本币结算,首先要保证贸易量的规模足够大。以中俄两国间贸易为例,尽管中俄两国贸易近年来有飞速发展,今年1至10月,中俄双边贸易总额达451亿美元,同比增长43.4%,但中俄贸易额也只相当于中美贸易额的约1/7,特别是在中俄的双边贸易中,占最大比例的,还是石油、天然气、木材等资源类产品的贸易,这些贸易还是用美元结算的。
但是从长远看,这种各国尝试的一小步就可能成为未来影响全球经济贸易格局,挑战美元霸权体系的一大步。目前持续的量化宽松政策,严重稀释了美元价值,令美元基础信用体系面临重大挑战。有预计,在未来5年内,美元在国际外汇储备中的比重,将由现在的65%下降至50%,在十年内则进一步下滑至40%,美元地位的下降和新兴国家货币的上升,一定会真正改变全球货币体系的力量对比。
对于人民币而言,中国在全球经济总规模中地位的提升,必然要求人民币的崛起,与美元脱钩、彻底摆脱人民币的被动反应模式,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未来挑战美元霸权并非易事,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也非一蹴而就,要按照“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储备货币”的取向,先逐步增加人民币在全球国际贸易结算中的份额;再使人民币逐步成为主要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主要投资币种,最后逐步成为储备货币。
一是在稳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遵循“有重点、有选择地推动资本项目改革”的方向,逐步有序地向境外合作的主体,开放境内一部分人民币市场。
二是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充分利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尽快扩大人民币债券市场的建设规模,进一步丰富本币境外投资、融资、储备各项职能,完善人民币回流机制建设,满足境外机构多元化、多层次的人民币资产配置需求,形成境内、外人民币良性循环机制。
三是积极发展境外机构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境外人民币资金投资境内债券市场等,让人民币债券成为国际流通和受欢迎的主权债券。(海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