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距离建设海运强国还有多远

2010-11-15 17:221672

  我国90%以上的外贸物资通过海运完成,虽然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2009年海运仍然承担了19.8亿吨外贸货物运输任务,是世界最大的海运需求国,有效保障了6亿多吨铁矿石、2亿多吨石油、1亿多吨煤炭等资源进口,以及7600万个标准集装箱制成品的进出口。也正是依托海运的优势,沿海省市占中国 GDP总量的60%以上,以可通航2万吨级船舶的港口为圆心,以200公里为半径,囊括的60个城市集中了中国85%的外贸进出口总额。在世界人民普遍要求和平的同时,当今国际政治、经济、军事斗争也日趋复杂,局部冲突和突发事件时有发生,而海运公司可通过其遍布全球的船只和网点发挥作用,迅速进行对重要物资和人员的运输,保障国家安全利益,尽可能减少国家损失,提高主权国的国际威望。可以看出,海运是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战略通道,是国家实现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重要支撑。

经过改革开放 30多年的发展,我国海运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是世界重要的海运大国。我国海运船队总规模达到9000多万载重吨,列世界第四位,其中专业化的液体散货、干散货、集装箱船队规模均位于世界前四位,形成了以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公司和中国海运集团为代表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多家大型航运企业。依托我国经贸快速发展,沿海港口形成了煤炭、石油、铁矿石和集装箱等专业化运输系统,2009年世界吞吐量前10的大港中,我国占 8个(含香港港),其中上海港居第1位,世界集装箱吞吐量前20的大港中,我国占9个(含香港港和台湾省高雄港),码头作业效率位于世界领先水平。海船船员数量达到65.3万人,居世界第一位,其中外派海员10万人。我国积极履行国际公约,多次在周边海域实施了国际人道主义救援,派遣军舰参与国际护航,打击海盗,为维护重要国际海运通道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

未来10年是我国海运发展的主要战略机遇期。从国内看,我国经贸发展将为海运发展提供巨大需求动力,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将有利于海运业运能大、占地省、能耗低和环境友好的比较优势的发挥。从国际看,面临着金融危机冲击下国际海运调整、走出去的历史机遇。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机遇,努力开拓拼搏,力争用10年时间,实现由世界海运大国向世界海运强国的转变。

  我国海运发展面临的形势

随着全球经济和贸易的恢复,预计“十二五”期间世界海运量将保持约3%的增长速度,中国外贸海运需求年均增长6%,依然是世界海运需求增长的主导力量。由于前期航运市场高峰出现一轮船舶订购高潮,船队运力快速增长,船舶交付量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使得运力供求关系难于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航运虽然已经走出最困难时期,但不会出现上一轮航运高峰,将处于微利时期,在这种形势下,我国海运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未来面临的挑战。

从海运规则角度来看,环保、节能减排越发受到重视,对应的公约、规范和强制性规则日益增多,给我国航运公司提出了新的挑战。近 50年来,伴随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全球气候变暖形势日益严峻。温室气体排放问题日益为国际社会重视。海运温室气体排放约占世界总排放的2.7%,降低环境影响成为航运规则制定的重点领域。国际海事组织(IMO)目前已有的51个公约中有 21个与环境问题相关。最近环境相关议题更成为IMO的工作重点,《船舶防污染国际公约》(MARPOL)附则VI《船舶气体污染防治公约》于2010年7月强制执行,2015年有关限制将更为严格;《船舶压载水管理公约》可能将于2012年强制执行,而有关压载水处理装置的规定很可能将于2014年被纳入该公约;《船舶回收公约》将在 2012—2015年间强制执行;《能源效率指数》(EEDI)目前正在 IMO进行讨论,可能将于 2014年成为强制规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管理计划”于2010年7月被纳入MARPOL附则VI中,该规定将对油轮提出新的环保要求;《船舶有害防污系统公约》已于2008年强制执行,《生物有害物质防治准则》预计 2011年也将执行。

在环保规则之外,由于运输组织方式的变化,运输合同方面的国际公约也在进行调整,过去的《海牙规则》、《海牙—维斯比规则》和《汉堡规则》部分条款已不能适应全程运输的需要,目前联合国已开始《鹿特丹规则》的签署工作,《鹿特丹规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承运人的责任。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公约规范大多由欧盟提出和制定,上述规范的执行必将为欧洲航运公司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如何在海运市场的波动和海运规则的调整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海运业未来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我国海运发展目标和措施

发展海运的总体目标概括为一句话就是“建设海运强国”!

海运强国是指海上运输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国家。海运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激烈竞争的、开放的国际市场,海运强国是相对于其他国家和地区海运而言的比较定位。海运强国是动态的,是发挥国家综合实力,在海运市场、技术标准和规则制定激烈竞争中逐步形成的强者,是在海运大国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海运强国是通过国际竞争产生的,建设海运强国的目的是为了有效保障国民经济发展,其宏观目标可以概括为保障性、竞争性和引领性,保障性就是保障国家战略物资及时运输,竞争性可以通过海运服务贸易出口来体现,引领性具体体现为对世界海运发展做出显著贡献。

从海运业内部看,实现“海运强国”战略目标的内部支撑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具有强大的国际海运船队,二是形成现代化的港口体系,三是拥有立足国内、面向全球的海运品牌,四是完善的支持保障系统,五是高效的快速反应能力,六是法规完善,品质优良的海运服务体系。

海运发展特别是面临激烈国际竞争的海运发展影响因素很多,许多方面已经远远超出了交通运输的范畴,因此海运发展除交通运输部应作出努力外,还需要诸如金融、贸易等多方面管理部门的支持,更需要航运企业提升竞争力。

政府积极营造海运发展平台。

一是制定海运资源长远开发、维护和使用规划。船队、港口公共基础设施等能力建设是海运发展的重要保障。应尽快完成建港岸线资源彻查,在此基础上,结合国民经济发展目标以及对海运发展的需求,制定港口岸线规划。同时建设可控制的资源运输船队,提升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保证运输通道畅通。

二是完善法规体系,规范海运市场。加快制定航道法、航运法等法律法规。制定与港口法配套的管理规定或实施办法,提高港口管理法规可操作性。探索制定自由贸易港区法和配套实施细则。在立法上仿照发达国家做法制定国际海运促进法,为我国海运发展战略规划的实施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

在完善法律法规的同时,还应完善重点物资运输保障机制,并制定产业安全评估规定和实施细则,完善执法和健全市场监督机制,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三是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再造海运行业发展链条。中央政府部门之间应积极探索我国航运税制改革,减轻船员所得税,探索取消营业税+所得税制,实行“吨税制”,使我国航运企业具有与国外竞争对手相当的经营环境。

形成完整的政府、运输服务供给者、运输装备提供者、运输服务需求者、运输服务相关者互动机制和互动体系,由单一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转变为海运产业链整体参与国际竞争。

四是积极参与国际海运事务,充分发挥中国海运大国地位优势。积极参与有关国际公约的研究、制定、修订工作,实现与国际公约的良性互动,当前应特别深入研究《鹿特丹规则》的影响。进一步加强与海军的协作,和世界各国合力开展打击海盗的行动,确保国际海上运输安全。要在主要航运通道主权国的使馆里派驻海事官员,进一步维护航运权益和海员利益。

五是鼓励科技创新,加快人才培育。加大水路交通学历教育,着力完善技能教育培训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大力推进职业资格制度,培养数量充足高级船员,富有创新精神的技能型人才。

加强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和示范工程投入,鼓励港航企业采取多种措施减少能耗和排放。

政府加大对应用基础研究、科研基地建设,鼓励采用产学研相结合、联合攻关等多种方式,提高成果转化效率,同时加强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投入为企业决策、行业发展、政府制定政策提供有效信息支持。
0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