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行中国发展遇瓶颈 新增贷款三年缩水95%
据央行的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末,国内所有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42.56万亿元,同比大增32.99%;外资银行各项贷款余额为7204亿元,同比下降1.03%,占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1.7%。值得关注的是,据坊间消息称,部分外资银行像渣打银行等早就计划今年内在中国内地网点数量新增30%。
编者按:外资银行在中国是狼还是羊?从贷款数据看,外资银行2007-2009年新增贷款分别为1704亿、628亿、18亿,三年时间里缩水了近100%,贷款增速放缓直接导致息差收入减少,业绩自然下滑。毕马威的报告更证实了这点,汇丰、渣打、摩根大通在华子公司利润下滑严重。是什么令外资银行华彩顿失?而外资银行又在寻求哪些发展途径?
声誉受损 业绩下滑
外资行新增贷款三年缩水95%
本报记者 钱秋君 北京报道
9月20日,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发布的一份外资银行在华业绩报告称,汇丰控股中国子公司去年的税后利润为人民币7.18亿元(合1.065亿美元),较2008年下降60%。渣打银行的中国子公司报告利润4.23亿元,下降34%,摩根大通子公司利润为6600万元,下降21%。
“这么多年来,外资银行在中国没有像现在这么难过。”某外资银行零售银行业务部主管丁涛(化名)最近情绪低落,从2009年四季度以来,丁涛所在的部门越来越频繁地完不成业务指标。国内业务不见起色,而国外母行又自身难保,这让一直依赖母行资金支持的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处境更加困难。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令金融衍生产品、结构性存款以及与股票和各种掉期相关的产品都受到影响,外资银行最具优势的理财业务品牌受到质疑,外资银行最擅长的“金融衍生品”也成了最让投资者恐惧的字眼。
难入主流的信贷业务
在现阶段的中国,商业银行业务中最赚钱的依然是存贷差收益。工、建、中、农等四家大型上市银行2010年半年报显示,净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78.87%、76.83%、79.47%、82.3%。
“贷款业务争夺的不是市场份额而是优质客户。那些大型客户,外资银行往往无法获得。”工行公司业务部人士对本报记者分析。
据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仅人民币新增贷款这一指标,2007年在华外资行人民币新增贷款达到1704亿元的历史新高,同期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新增贷款额度总计为3.6万亿;2008年,外资行人民币新增贷款额度则急转直下至628亿元,同期全部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为4.9万亿;2009年,外资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仅为18亿元,三年时间里缩水了95%,而当年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新增贷款创出9.59万亿的“天量”数字。
央行此前公布的《2009年国际金融市场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末,在华外资银行各项贷款余额7204亿元,同比下降1.03%,仅占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1.7%。看起来,外资银行和那些手中掌握着大量大客户的国资银行无法抗衡。
据了解,外资银行利润下滑源于贷款收入的减少,因为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的利差收窄。而中资银行凭借贷款规模的大幅增长弥补了利差的下降,2009年新增贷款较上年增加了一倍左右。
但外资银行借贷放缓。“外资行贷款审核的程序令放款速度慢,在市场和审批上有一定脱节,内部协调不完善。”丁涛解释原因称。
同时,外资行的一些政策也未适应中国市场。如与房贷中介合作是每家中资行都会做的事,但在外资行,这条路很难行得通:中资行与房贷中介合作,通常会把贷款额的0.5%-1%作为给中介的佣金,但外资行不会支出这笔营销费用。
中资行对于房产开发贷款中的各个利益环节更是“门儿清”,因此无论是新房开发贷款还是按揭贷款,外资银行都同样处于劣势。“外资行每个部门的一把手基本上是老外,他们不熟悉更不接受中国市场上的特殊规则和特殊做法。”丁涛指出。
另外国内信贷业务规模的飞涨更是给外资银行出了一道难题。由于利差收窄以及大型中资银行拥有充足的贷款资源,外资银行被挡在了进入国内信贷市场的门外。
“就我所知,除了参与规模不大的银团贷款外,外资银行在这轮信贷刺激计划中基本没有作为。”丁涛介绍。
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外资银行秉承了其在国际上比较谨慎的操作思路和较为谨慎的从业风格:“另外在中国公司业务上,与中资银行不同的是,他们与中国企业和政府并没有形成实时有效的沟通,这不可避免地使外资银行在中国信贷市场上被边缘化。”
理财产品亏损致声誉风险
2005年,美国最大托管银行道富银行中国区首席代表曾对他的美国老板说,中国进入了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我们必须去“订个座位”。
而对于当时初来乍到的外资银行来说,他们一般会帮客户将存款转为理财产品,这样既降低了利息支出,又降低了银行资金运用上的风险,进而调整了业务结构,将存贷差的这部分利润转变为中间业务的利润。
这在当时的确吸引了大量的中国个人高端客户。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外资银行设计的各种结构性理财产品蜂拥而至。
吴先生当时就是这种理财产品的拥趸,他听信了“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警句,从国内的投资份额里拿出了100万交给一家外资银行购买结构性理财产品,而且在当时对这家银行的服务赞不绝口。
然而,2008年金融危机使得吴先生的账户只剩下不到40万元的市值了。而对方则告诉李先生,在给他做投资压力测试的时候,认为他是一个激进型投资者,于是帮李先生买的产品令其账户损失惨重。
从此之后吴先生再提起外资理财产品时都嗤之以鼻。和吴先生一样,很多人对外资银行的各种名目繁多的“服务”越来越警惕。金融危机让很多外资行遭遇到前所未有的信誉危机,很多原本在外资行做理财的企业客户与高端个人客户,也将资产及业务回流到了中资行。
和客户一起回流的,还有人才。
冯景(化名)此前曾在中资银行做过10年信贷业务,在出国工作4年后加入某外资行任高级理财咨询经理,今年2月,他辞职了。而德意志银行环球银行业务亚太总裁兼中国区董事长张红力加盟工商银行出任副行长则是高管离开外资行的案例。
外资银行中层人员回流更比比皆是。“外资银行人情味不够,而且业务范围也比较局限,随着中资行薪水的提高和业务竞争能力的提高,外资原有的对人才的吸引力在消逝。”从汇丰银行离职加入民生银行的魏先生表示。
铁面监管下外资行很纠结
本报记者 唐君燕 上海报道
从2001年12月11日加入世贸组织至今,一直把外资银行视为“狼”的中资银行们应该多少有些窃喜了。因为这些“狼”,至少到目前为止,尚未有充分的展示。
当然,狼们显然是心有不甘的,尤其是面对中国这样一个无比庞大的市场。不过,即使不甘心,也无奈中国市场的现实性和特殊性。其中,最大的现实状况就是主管部门的铁面监管。
贷存比红线
“最头疼的就是贷存比问题。”面对75%的贷存比监管要求,某外资银行中国信贷部老总叹息连连,“这样的比例,对中资银行来说很容易达到。”但是外资银行由于先天薄弱的存款基数限制,面对这样的贷存比要求,显得非常无奈。
2006年,监管部门要求外资银行应于2011年12月31日前将贷存比降至75%以下。
来自毕马威会计事务所的最新报告显示,中资银行普遍出现两位数的盈利涨幅,在华经营的外资银行2009年利润大幅下滑。该报告分析认为,导致这样的原因在于中国存贷息差收窄,导致贷款收入大幅下滑。
据央行的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末,国内所有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42.56万亿元,同比大增32.99%;外资银行各项贷款余额为7204亿元,同比下降1.03%,占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1.7%。
“我们现在只能再想一些变通的方法,看能否达到监管要求。”相关外资银行人士告诉记者,和中资银行为了贷存比达标进行的揽存手段相比,外资银行不会那么急功近利。“我们能做多少就算多少,不会不择手段去做。”
而一家外资银行人士则对记者表示,监管部门对外资信贷监管“其实很严格”。今年,一些地方监管部门针对外资银行信贷做了一些报告,而这些报告基本都得出“外资银行没有根据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做,还是很宽松做信贷”的结论,“其实我们是很严格的,我们知道监管部门对外资检查一直非常严格挑剔。对外资银行来说,这类报告一般会在公众眼里产生比较负面的影响。”
而事实又怎样呢?5月19日上海银监局发布的《2009年上海外资法人银行发展报告》(下称“报告”)中显示,2009年上海外资法人银行业务探底回升,20家外资法人银行累计盈利45.88亿元,
这份报告同时显示,2009年末外资法人银行不良贷款率0.8%;资本充足率19.32%;拨备覆盖率提高至133.55%,流动性比例稳定在50%以上。再比照银监会的数据,2009年末中国的商业银行(包括外资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58%,拨备覆盖率155%,流动性比例43.2%。这表明在华外资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和流动性比例两项指标都优于中资银行。该份报告同时透露,2009年末存款在沪外资法人银行各类资金来源中的占比已上升至62.5%。
无奈的“潜规则”
毕马威报告中称:“外资银行国内存款匮乏的部分原因是建立零售网络所需的许可证的审核速度太慢,并且很多银行的贷存比在去年年底超过了150%,这将对他们今年扩大贷款造成困难。”
商业银行的零售业务,基本靠网点的支撑。网点,这个对中资银行根本不是问题的事情,到了外资银行这里,已然成为“要命”的问题。
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外资银行分支机构的审批队列,已经排到了2013年。某外资银行人士对《华夏时报》记者尖锐地表示:“外资银行不能按照自己本身业务需求来开设分支机构,这其实受到一个时间表的控制。虽然表面上什么都可以做,但是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审批时间表来控制外资银行业务的发展速度。对此我们根本没办法。”
“我们在一些沿海地区要求开设分行,监管部门说没问题,但是同时提出希望我们能去一个偏远或者内陆的城市开机构,我们也只能去做,结果是开了2年还是亏损。”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面对相关部门这样的搭配审批要求和附加条件,作为外来的外资银行,显然不会说“不”。
审慎监管,是监管部门对外资银行的一个基本宗旨。但是,正如一些专业机构分析的那样,“尽管这些限制措施有助于中国银行业监管机构隔离中国的金融系统,使之免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但它也把外资银行局限在金融行业的边缘位置。”
其实,业内都知道,相对中资银行,监管部门对外资银行的监管更加铁面无私。据业内人士透露,有家在沪的外资银行在去年监管部门年审中获得C级之后,受到了相应的处罚:从处罚之日到2012年期间,该银行不能有新产品和业务面市,而且也不能开设分行。“这家银行很着急,希望能在今年就通过重新审核通过,以便能尽快发展业务。”
“通常来说,我们外资银行都是很守规矩的。”一外资银行高层对记者表示,“我们也知道监管部门对外资银行要求很高,所以我们自己也是非常小心。”事实上,监管部门的铁面也让外资银行很多方面行事更加小心翼翼。比如,对监管部门出台的一些政策,由于很多条例规定比较笼统,外资银行由于不熟悉国内一些实际情况会看不明白。“这样的情况,一些小的中资银行其实根本就不理会,但是我们外资银行会非常重视,通常都会叫上银行法规部门人士,他们说没问题了,才会做案子。”
尽管依然存在不少限制,监管方面素来严格不懈,但受访的外资银行人士还是表示了理解和支持,同时再三强调“还是看好中国这个市场”。今年5月初,普华永道发布的一份报告调查也显示,外资银行预计今年和未来三年收入增长将会有所改善。少数银行预计2010年增长率将会超过100%,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市场份额2010年仍会保持在2%的水平。
外资行在中国的出路
本报记者 唐君燕 上海报道
9月21日,作为澳洲第四大银行,澳新银行(ANZ)中国公司高调宣布已获得注册审批,将于今年10月1日在中国开始开展贷款和银行业务。
因为中国市场规模庞大,尽管多家在华银行业绩下滑,仍有更多的外资银行希望进入中国。这正是眼下后金融危机时代在中国的外资银行们匍匐前进身影的写照。
大佬们加紧跑马圈网点
三年内在中国设立20家网点,这是澳新银行的业务布局。相比澳新银行这样的“新人”,在中国市场的外资银行大佬们,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逐渐减缓,在中国市场布局早已热闹一片。
9月16日,在湖北随州曾都,汇丰村镇银行正式发行其首张外资村镇银行借记卡。汇丰亚太区行政总裁王东胜近日在接受相关媒体记者采访时透露,按照曾都汇丰村镇银行的模式测算,以平均每年设立3-4家村镇银行的速度和规模效益,设立16家村镇银行即可实现汇丰村镇银行的整体盈利。王东胜称,希望未来汇丰银行的村镇银行能够布局到中国的每一个省份。
目前,汇丰在内地拥有外资银行中最广的农村金融服务网络,共设有八家村镇银行及下属的五家支行,已覆盖西部、中部、华东、华北、华南和东北地区,分别位于湖北随州、重庆大足、福建永安、北京密云、广东恩平、重庆丰都、大连普兰店和湖北天门。
值得关注的是,据坊间消息称,部分外资银行像渣打银行等早就计划今年内在中国内地网点数量新增30%。
今年5月初,普华永道在一份报告中称,一些先行一步的外资银行已开始大规模发展网络机构,包括渣打银行、东亚银行、恒生银行和荷兰银行等。目前,已有30余家外资银行在中国设立了法人机构。调查中有四分之三的外资银行预计境外银行设立的中国法人机构今年会超过40家。三分之一的外资银行还认为这一数字到明年会超过50家。
来自央行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共有13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在华设立了33家外商独资银行、2家合资银行、2家外商独资财务公司;有24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在华设立了71家分行,有46个国家和地区的194家银行在华设立了229家代表处。
外资行深耕中小企信贷
目前,从盈利角度看,除少数大行外,大多数外资银行都未盈利。
“竞争这么激烈,所以我们就动脑筋想另外一些办法。”某中型外资银行信贷部老总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开一个分行起码亏损1-2年。宁愿不要开这么多,但开一个就要做稳妥。”这位人士表示,就自己银行的规模和定位,目前就做一些民企和中小企业,以及其他银行没有兴趣做的产品。
众所周知,相比中资银行,外资银行们在服务和产品方面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而这也成为众多中小外资银行变通寻找蹊径的基础。“做中小企业客户方面,我们有些贷款项目就比较多和灵活。我们会主动去做一些中资银行不愿意做的案子。比如中长期贷款,例如一家企业要盖厂房,我们就可以给它3-5年的贷款。”而积极主动争取做一些中小民营企业的贷款和设备融资,这些在中资银行和有些大型外资银行眼里比较不屑的业务,也成为一些中小外资行业务拓展的业务空间。
此外,对一些外资银行来说,境内外分行业务上相互帮衬一下,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据了解,有些在中国境内外均有投资客户的中小外资银行,在境外的总部也会要求境外分行把客户在中国境内业务多推荐给国内分行,以弥补网络少的弱势。“如果客户在国内有企业厂房,就配合在中国国内分行进行贷款。”
其实,一些大外资行也正在业务方面考虑怎样放下身段。花旗中国首席执行官欧兆伦不久前就表示,外资银行和本土公司进行合作不再像过去只是关注跨国公司的客户,现在外资银行也关注中国的零售客户,还有中小企业和大型本土企业以及国有企业。
“我们会向一些小的城市去发展,寻找业务空间。”另一位外资银行人士也对记者坦言,区别中资和大型外资银行,中小外资银行就会把目光锁定在中小民企。
热衷参股城商行
普华永道在5月初的报告中称,超过四分之三的外资银行3年内有并购打算。而这个比例远远超过去年调查的约50%。这些外资银行并购的目标是剩余的城市商业银行、农村银行以及金融混业经营,后者首推资产管理、证券类资产。
“只有城商行还有机会,前50位都是不错的目标。”相关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因为对外资而言,“入股一家城商行很便宜,几千万就可以了。”尽管现在监管部门对外资银行入股城商行出台了一些规定,但“如果能入股一家很不错的城商行,还是非常好的”。如日本企业就认定日本银行,所有在上海的日本企业,只要有业务需求就可以和日本银行来往。
“而外资愿意借城商行之栈道,无非是因为目前政策对外资金融机构管控较严,与国内金融机构合作,是攻陷中国庞大市场的特洛伊木马。”知名财经评论人叶檀曾这样评述过外资银行对城商行钟情的现象。
当然,在外资银行中,捷足先登的总是耳熟能详的那些大佬们,如汇丰,除占据了中国境内网点最多的外资银行第一外,也是中国境内投资最多的外资行,汇丰入股内地中资金融机构及自身发展的总投资已超过50亿美元,其中包括入股交通银行19%的股份,平安保险16%的股份,以及上海银行8%的股份。
对此,相关人士表示,随着全球经济的企稳回升,逐步走出困境的外资银行可望在今年重启全球布局,而快速增长的中国经济仍将是它们的必争之地。同时,受2009年巨额信贷增长影响,中资银行资本充足率均出现较大幅度下降。为满足监管要求,2010年中资银行需要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这无疑为外资银行在华新一轮资本扩张提供了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