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洋老赖拖欠的1500亿美元恐打水漂
2009年,中国对外出口贸易总额达12016.7亿美元,首次超越德国,跃居世界第一。针对目前中国出口企业面临“销售难、收款更难”的双重困境,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副会长于平日前透露了上 述数据。
2009年中国超过德国成为世界出口冠军是可喜可贺的事情。然而,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国人不得不正视这样的一个现实:中国企业的坏账率至少在5%以上。换言之,2009年中国新产生了250亿美元的海外欠账。如此巨额的海外欠账犹如一颗定时炸弹,让人不能有一刻的安宁。
有分析认为,中国的出口欠账率如此之高,恐怕在国际上也是少见的。而其中许多欠账正是由于“洋老赖”恶意拖欠中方账款,最终由欠账变成坏账。“洋老赖”这么堂而皇之地恶意拖欠债务,损害中方利益,甚至拖垮部分企业。换一个角度看,造成这种状况的形成,是不是也有国内企业自身的责任——正是国内企业放纵那些“洋老赖”,让自己当上了冤大头。
事实上,中国企业频繁遭遇“洋老赖”黑手的事件早已不是新闻。2008年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发布的《国家风险分析报告(2008)》曾指出,中国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国际贸易风险,出口坏账率10倍于发达国家,中国企业在国际经贸往来中,其坏账率远远高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0.25%至0.5%,有的企业甚至高达30%以上。目前拖欠3年以上的占10%,1年至3年的占30%,半年至1年的占25%,半年以内的占35%。
“坏账率”——这个潜伏在经济体系中的致命隐患,所有企业都惟恐躲之不及。但是,这个经济毒瘤正在悄然无声地侵蚀着一个个富有生命力的出口企业。从地域来看,出现海外欠账的地区范围也呈现“遍地开花”的趋势。国内发案地区由以前集中在沿海大城市、经济特区,转而向内地省份、中小城市以及缺乏外贸经验的地区和公司转移。
人们不禁会问,为什么“洋老赖”赖账问题如些严重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法律漏洞。本来法律是对海外客商最为严厉且有效的制约力量。然而,中国与国外签订相互认可和制约的债务追讨司法行政协议书的情况很少,倘若国内企业在国内起诉“洋老赖”并胜诉,其结果并不被当事国法院认可。一些“洋老赖”利用这一点,拖欠多家国内企业的货款,通过欠账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二是内需不振。由于内需不足,国内出口企业对海外客商高度依赖,且竞争激烈,许多企业采取先发货、后收钱的赊销方式与海外客商做贸易,这本身就埋下了违约风险。而有的海外客商以先下小订单并及时付款获得国内企业的信任,再下大订单骗取国内企业先发货后付款,甚至设立空壳公司,骗取国内公司的货物。
这些年,从赫赫有名的家电国企到规模庞大的国有中小出口公司都深受出口应收账款难以追讨之苦。长期以来,外贸主体是国有外贸公司和企业,这些国企承担着国家政策性进出口和创汇任务,为完成出口创汇指标,往往不顾风险大量接受订单,导致大量海外坏账。国企产品在出口过程中,相当于“光膀子”和全副武装的“洋老赖”血拼,自然容易被人戳到痛处。
据商务部统计,有大约40%以上甚至更多的海外欠账收不回来。换句话说,“洋老赖”拖欠的1500亿美元账款可能变成呆账或死账,最终被打水漂。这也许是我们过于悲观,但现实是,中国企业被“洋老赖”拖欠的欠帐越积越多,从200亿到1000亿美元用了10多年,而从1000亿到1500亿美元仅用了3年。
“洋老赖”以不同的方式恶意拖欠中方债务,无疑是不道德的行为。但他们的行为再一次提醒我们,无论何时何地,系好“安全带”都是中国企业对外贸易中最重要的一环。中国企业在与海外客商的经济交往中,维护自己的利益,应该成为一种自觉行动。任何时候都不要存在侥幸心理,否则,一旦稍有变故,可能就会遭遇血本无归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