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不能承受之重
笔者不妨试举一二事,以倾吐“不能承受之重”感慨的生发之源。“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已成为各家银行“创新”和“转型”的代名词,主管部门也号召国内银行应向西方领先看齐,努力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占比。
据《金融世界》报道,关于中国银行业,从来都不缺话题!而本轮危机发生后,对银行的声讨和修理是日盛一日。
笔者不妨试举一二事,以倾吐“不能承受之重”感慨的生发之源。
生发之源之一:“金融即银行”。
这其实是从一些大行其道言论中所提炼而出的观点。从大层面讲,这种观点之谬似乎妇孺皆知。然而,对这种谬误洞若观火的人,已不太多。比如:在农村,农业无法获得有效金融支持,学者和政策都力促乃至建议上升到考核层面,要求银行增加对“三农”的贷款;在企业方面,中小企业没有获得必要的金融支持,学者和政策也是力倡银行必须增加中小企业贷款;在产业的发展上,新兴产业得不到足够的资金时,又纷纷要求银行提供支持......
不可否认,“三农”、小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需要发展,自然都需要金融支持。但是,“金融不等于就是银行”!“金融”乃“资金融通”之谓,只要是能够让资金供给方和需求方成功接上头的,就是金融,银行只不过是众多“金融”业态中较古老的一类而已,其典型特征是不能承担过高风险。上述三者都是传统银行不擅长、风险相对较高的领域。将这些领域纳入银行的信贷考核指标,恰如赤壁之战中曹军不习水战,最终不免被火烧连营!
在本轮金融危机中,美国就已有类似教训:政府让本应稳健经营的银行,来解决中低收入群体“居者有其屋”的问题,纵容银行开发出次按并进行证券化,最终酿成了全球性的危机。
金融市场也具有市场机制的特征,有需求就必定有供给。高风险的金融需求,就必定存在能够管理高风险的金融供给机制和渠道,比如风险投资基金、PE、创业板、对冲基金等,但银行并不在此列。而我国不少 “专家之论”恰恰正是“缺钱找银行”,这是“金融即银行”观念的鼓吹者。
生发之源之二:中间业务高等于先进银行。
“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已成为各家银行“创新”和“转型”的代名词,主管部门也号召国内银行应向西方领先看齐,努力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将东、西方银行业收入结构进行简单对比分析后,上述理念和认识似乎无懈可击!
与西方整个经济中最高不超过45%的资金直接来自银行信贷相比(欧洲高一些,大致在45%;美国低得多,甚至只有15%~20%),我国经济依然有高达80%的资金需要直接来自银行信贷。
对于一个八成信贷资金来自银行的经济体来说,指望其银行收入八成来自中间业务,正常吗?更何况,与西方银行的混业经营相比(混业经营意味着银行可以提高中间业务收入),我国目前总体上仍是严格的分业经营。我国主要业务实质上仍局限于信贷领域,此时如果强推“中间业务高就等于先进银行”的理念,最终的结果就只能是逼着银行多找些收费门道。
本轮危机后,所得出的最深刻教训之一,就是金融应该为实体经济服务,不应脱离实体一味过度衍生。如果无视中西方在宏观融资结构上的差异悬殊,东、西方银行在经营领域中的宽严巨大差别,而单单指望在银行收入结构上实现东西方看齐,最终将令国内银行无法承受其重。(鲁政委 作者系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