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换货币不断扩大多重利好
今年7月23日,央行与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签署了为期3年、规模为1500亿元人民币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
今年7月23日,央行与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签署了为期3年、规模为1500亿元人民币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此前的6月9日,央行与冰岛央行签署了为期3年、规模为35亿元人民币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截至目前,已有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白俄罗斯、阿根廷、冰岛、新加坡、中国香港等8个国家和地区的央行和货币当局与我国央行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总额达8035亿元人民币。
双边企业直接受益
所谓双边货币互换,即用本国货币换取对方国家的货币。协议国家和地区之间开展此项业务,主要是为实体经济服务,即将所换币种用于两国企业间的贸易结算。具体程序是,一国(地区)将得到的对方货币注入本国金融体系,使得本国商业银行得以借到对方货币,商业银行再把这些货币贷给本国进口企业,以利于企业支付从对方进口的商品。同时,出口国家和地区企业可收到本币计价和结算的货款。这样做的好处,对进口企业来讲,即可以顺利筹集到出口国货币以便于结算;对出口企业来讲,就是可以有效规避汇率风险、降低汇兑费用。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针对国际短期流动性紧张、贸易融资萎缩、外汇市场波动加剧等问题,我国央行积极与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央行、货币当局签署货币互换协议,有力地推动了双边贸易和投资的顺利进行,同时也给双边企业有效降低筹资成本、防止汇率波动风险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为人民币跨境结算提供条件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就是以人民币计价并以人民币结算的进出口贸易结算,包括信用证、托收、汇付等多种结算方式。货币互换协议的签订,则为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奠定了重要基础。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人民币以相对稳定的币值赢得普遍赞誉,并逐步成为“硬通货”在周边国家和地区流通。2008年,中国与越南、尼泊尔、蒙古、俄罗斯和老挝等周边8个国家签订了自主选择双边货币的结算协议。巴基斯坦、尼泊尔、越南、俄罗斯和蒙古等多个国家也通过立法,允许在出口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有关调查显示,中蒙边贸的全部、中越边贸的90%现已使用人民币结算。此外,人民币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韩国等国家,也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市场认可,其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2008年12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对广东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广西和云南与东盟的货物贸易进行人民币结算试点。2009年7月6日,交通银行为上海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提供了首笔人民币跨境汇款结算服务。随着试点的成功进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迅速上升,企业和银行对用人民币进行跨境贸易结算的需求不断增加。据央行统计,截至2010年5月末,中国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445.52亿元。
今年6月19日,央行宣布中国将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6月22日,央行公布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在此前上海、广州、深圳、珠海、东莞5个城市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北京、天津、内蒙古等18个省区市,作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地区。境外结算地域,也由港澳、东盟扩大到所有国家和地区。
减少对美元的依赖
货币互换所带来的另一个好处,就是使人民币的储备货币功能得以体现和增强。韩国官方媒体最近称,如果双边无限期货币互换协议能够达成一致,将有利于人民币成为韩国的国际储备货币。菲律宾央行明确,从2008年12月开始,将人民币增加为储备货币。随后,马来西亚、韩国和柬埔寨等国央行陆续选择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之一。
互换货币协议的签订,可给协议国的企业特别是跨国企业带来结算币种选择上的灵活性,并可从人民币的升值预期中获得好处;亦可推进人民币结算、增强人民币国际储备货币功能;更使各国逐步减少对美元的依赖,更有效地抵御美国作为国际货币体系霸权国所带来的道德风险。
二战后,美国成为霸主,美元逐渐代替英镑成为硬通货,具有计价单位、交换媒介和贮藏手段等功能。在此情况下,其他国家往往只能依赖霸权国货币作为其主要的储备资产,并期望能够保值增值。然而,这种依赖与期望却无法避免霸权国货币所带来的危险。也就是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所说的“美元陷阱”。
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国际货币体系的弱点。在以美元为中心的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由于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和美国国债国际储备资产的特殊地位,美国政府可以通过美元贬值和通货膨胀的办法来摆脱自己的债务负担,因而导致美国为了刺激本国经济的发展而长期执行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特别是危机爆发后,美联储继续采取非常宽松的货币政策,向市场注入了大量流动资金,其结果必然流动性过剩和美元贬值。为此,许多国家已经意识到,必须努力摆脱对美元的惯性依赖。而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货币互换协议的签订以及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推出,从某种程度上正好满足了这种现实的需要。(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