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外贸人的汇改大片
对于中国外贸人而言,2005年7月21日是个刻骨铭心的日子,从那一天起,人民币汇率不再单一盯住美元,取而代之的是参考一篮子货币。
对于中国外贸人而言,2005年7月21日是个刻骨铭心的日子,从那一天起,人民币汇率不再单一盯住美元,取而代之的是参考一篮子货币。
5年之后,外贸人对于一天升值2%的记忆依然清晰,但更多的外贸人已经从最初的震惊变为平静。他们不断尝试,探寻着企业转型升级之路,逐渐将汇改带来的影响抹去,并将原材料、劳动力等因素的影响一一克服,演绎着属于自己的蜕变。
新加坡奥贝美国际贸易公司总经理陆继松的外贸经历始于1999年。要问他十余年间最难忘的日子,2005年7月21日应该算是一个。
那一天,中国人民银行宣布,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单一盯住美元,而是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
5年来,汇率成为陆继松外贸生活的一部分,其中的曲折毫不逊色于任何一部好莱坞大片。
恐怖片:一步到位的2%
在2005年7月21日之前,人民币汇率一直保持着盯住美元的态势。陆继松告诉记者,当时做外贸,汇率根本就是不需要考虑的问题。产品的出口报价基本不变,一年定好一个价格就可以和所有的外商洽谈了。他不无感慨地说:“当时外贸好做啊!”
但这一切在2005年7月21日发生了变化,陆继松将这一天定义成“分界点”。当天,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为8.11:1,升值2%。
“尽管之前也有预感,可没想到会一步到位,升值达到2%。”陆继松用“恐慌”来形容自己当时的心情。要知道,当时外贸公司的利润也只有3%~5%,人民币的突然大幅升值,让企业手中的订单成了亏本的买卖。他当时曾计算过,企业因此损失达到几十万美元。
“要不是之前手里有些资金积累,真不敢想象当时的后果。”陆继松说,他曾目睹了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在人民币大幅升值后,觉得无法获取利润,索性关门了。
震惊之余,陆继松和大多数外贸企业的负责人一样开始应对汇率变化。他的直觉是,人民币汇率将处于不断变化中,以前那种一年一个定价的方式不复存在了,出口产品的报价必须跑在汇率变化之前。他立刻决定,产品出口报价有效期改为2个月左右,根据汇率变化,不断调整产品价格,减少汇率损失。
动作片:破8破7加危机
“8”、“7.8”、“7.5”……人民币汇率在3年内连续突破数个心理关口,到2008年4月,人民币汇率已经突破7.0的整数关,进入“6”时代。
作为万千外贸企业之一,陆继松的企业努力寻找着应对人民币升值的良方。最初企业处于守式。“我们和客户商量提高产品价格。20%的客户能理解,可还有80%的客户不接受。因此,我在广交会上和客人吵过不止一次。”
渐渐地,人民币升值让陆继松“麻痹”了。他清楚地知道,提价已经做不出什么文章了。这时候,他开始通过银行做远期结汇,锁定汇率,减少损失。他甚至开始尝试做加工贸易,用升值给进口带来的利好弥补对出口造成的损失。
就在陆继松以为自己“逃”过了“升值袭击”时,一场发源于美国华尔街的金融风暴开始席卷全球,并从金融领域逐渐侵袭到实体经济。2008年下半年起,中国外贸进入了一段“难熬”的日子。陆继松也开始与各种不利因素“拳脚相向”,上演着火爆的动作场面。
这次,陆继松选择主动进攻。为保证资金链运转顺畅,陆继松决定收回一些投资,集中资金专攻外贸;淘汰利润率低的常规产品;整合供应链,寻找更合适的供应商;添置新设备,缩短交货期……
在所有“武器”中,陆继松发现,开发新产品是最有效的。“如在产品中加入新功能,我们的成本可能只增加1美元,但会给客户造成产品升值10美元的印象,这样即使报价提高3美元,客户也可以接受,我们的利润一下子提高了。”
凭借提高产品附加值这一“绝招”,陆继松的企业击退了汇率与金融危机的攻击,成为这部“动作片”的胜利者。
励志片:绿色经济找机会
回想这5年与人民币升值和金融危机的“打斗”场面,陆继松的感觉是“蛮好的”。他说,正是有了压力才让他有了更大的动力。经历了悲观、绝望的焦虑后,他现在更有信心爬起来。
说到今年6月19日,央行决定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陆继松显得十分平和。“这次的汇改我们早有准备。老实说,我们原以为5月底政策就会变化,没想到拖了这么久。”
尽管人民币再次升值将对出口产生影响,但陆继松表示,企业已经想好了应对策略。“我们可以选择欧元、日元等多种结算货币,甚至使用人民币进行跨境结算。”他告诉记者,现在看来,汇率已经不是影响企业利润的最重要因素,包括原材料成本和劳动力成本都排在汇率之前。
对此,他坚持产品转型升级才是硬道理。“比如,我们开发的一款用电子脉冲原理达到针灸功能的保健电器,成本只有8美元,出口价格达到13美元,去年一年就卖了5万多支,利润甚至超过了一些大件产品。”
不断有新产品出现也让不少老客户一直追随着陆继松的企业,从而保证了企业的订单。
同时,陆继松又把眼光瞄向了环保领域。“环保是全世界的共识,我们在产品中加入环保的因素,对原材料进行变革,不仅摆脱了原材料涨价的影响,又增加了产品附加值,外商也更容易认可。这里面的商机很大。”
他预计,今年企业的利润可以比去年增加15%。“我给今年的表现打85分,希望明年会更好。”陆继松说。
人民币汇改五年大事记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宣布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当天,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由8.2765上调至8.1100,上调2.1%,从此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逐渐形成更富弹性的汇率机制。
2006年1月4日央行引入询价交易方式和做市商制度,改进了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的形成方式。
2006年3月7日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比前一交易日猛升了43个基点,达到1美元兑8.0425元人民币,在询价和撮合两个交易市场上,人民币最新收盘价的跌幅更是扩大到59个基点,为汇改以来单日最大跌幅。
2006年5月15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突破8∶1的心理关口,达到1美元兑7.9982元人民币。
2007年1月11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突破7.8,同时人民币汇率13年来首次超过港币。
2007年5月9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一举突破7.7关口。
2007年5月21日银行间市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日波幅从±0.3%扩大到±0.5%。这是自2006年初银行间市场引入做市商制度以来最重要的举措。也是自1994年以来对人民币对美元汇价波幅的首次调整。
2007年7月3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一举升破7.6∶1关口,为7.5951元人民币兑1美元。
2007年10月24日G7财长会议举行后,人民币突破7.50。
2008年4月10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突破7.0。
2008年6月17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破6.9。
2010年6月19日人民银行宣布,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重在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继续按照已公布的外汇市场汇率浮动区间,对人民币汇率浮动进行动态管理和调节。
2010年6月22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件破6.8。
2010年7月12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件达到6.7718,创汇改五年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