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10日内遭美国3起贸易调查
全球贸易救济案数量同比下降,但“中国制造”依然是贸易保护主义的重灾区,遭调查量“稳居”首位。10日之内,中国产钢铁产品3次被美国“点名”,遭遇贸易救济调查。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经济增长理论室主任刘霞辉指出,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待廉价劳动力竞争优势丧失后,“一切问题都会在市场经济规律下解决”。
6月1日,我国产钢格板遭遇美国双反(反倾销、反补贴)制裁;6月4日,我国产钢丝层板遭遇美国双反制裁;8日,美国商务部初裁,对从我国进口的石油钻杆征收15.72%的反补贴关税。
世界银行5月26日发布监测全球贸易保护措施的《临时贸易壁垒数据库》,报告显示,今年一季度,全球贸易救济案数量同比下降20%,但我国出口商继续成为贸易救济调查案的头号目标。1-3月,世界各国共新发起19项反倾销调查,针对我国出口商品的有9项,占比高达47%,“中国制造”斩获的这个“世界第一”颇为尴尬。
“这种现象很正常,主要是两个原因:出口量大、价格低。”刘霞辉表示。2009年,我国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出口额约占世界10%。金融危机以及欧债危机双重传导,致使世界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作为“第一出口大国”,中国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重点目标。
对于遭遇美国贸易调查的三种钢铁产品,刘霞辉指出,钢格板、钢丝层板、石油钻杆各国都能生产,但我国产品价格较低,在出口上占优势。“美国现在要改变自身经济增长方式,振兴本国实业,我国产品遭遇双反指控也在意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