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2010-03-29 09:37451
温州作为中国制造业的发源地,拥有34个产业集群化的生产基地,30多万家制造企业,其中99.9%是民营中小企业。周德文:加快实施温州制造业的转型和升级,这是至关重要的,它将是温州工业发展快速迈向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温州作为中国制造业的发源地,拥有34个产业集群化的生产基地,30多万家制造企业,其中99.9%是民营中小企业。随着,世界经济的回暖向好,当前摆在温州中小企业面前一个突出的任务是如何实现企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为此,记者走访了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专家、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温州市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
记者:随着国际经济的回暖向好,温州制造业中小企业也呈现了积极向好的局面,但成本和外贸等压力依然存在,您是如何看待当前的企业发展环境和发展策略?
周德文:跟全国大多数地方一样,温州制造业绝大部分是属于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都是在改革开放初期由家庭作坊式企业发展起来的,它是适应当时的社会环境的产物。
改革开放30年来,温州大多数民企已完成了“量的积累”,开始步入“质的提高”。在这个关键的转型期,各种宏观经济局势以及温州地区自身个性化的难题导致温州民企要面临重重的考验。
对温州制造企业来说,当前面对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能源价格的持续上涨,土地瓶颈的严重制约,技术壁垒、特保等贸易保护,我国产品外贸出口更加困难,温州低成本、低价格的制造优势已经不复存在。这个阶段,企业最主要的还是要深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品升级换代来突破难关。
有困难才会有转机,有转机才有发展,相对于其他更严峻的地区来说,温州几十年积累的产业集群等优势依然存在,只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就会有一个质的提升。
记者:加快实施温州制造业转型和升级,具有哪些现实和深远意义?
周德文:加快实施温州制造业的转型和升级,这是至关重要的,它将是温州工业发展快速迈向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温州产业的转型升级可以促进企业品质的提升,提升品质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国际竞争力,从而创造出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温州早些年就提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企业产品升级换代。2009年,温州产业转型升级迈出了实质性步伐,温州市政府编制了十大行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在泵阀、船舶、服装、电气等领域整合重组41家企业,新建公共科技平台11个,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86%,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还出台了支持服务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积极培育总部经济,推动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总值比重达45.9%,提高了2.1个百分点。狠抓落实节能减排措施,预计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3%和4.6%。这对于整个温州的经济将是一大跨越。我们只有加快产业提升或转移的步伐,打破常规,实现重大战略目标转移,使温州在全国保持示范的领先地位,让温州永远屹立在经济改革的潮头。
记者:要促进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可以从哪些方面创造条件?
周德文:政府及有关部门、经济组织必须多方创造有利的条件,为企业的产业转型或升级换代提供一定的帮助,企业也要借此机会加快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实现大的战略转移,走产业集群化、规模化的发展之路。
一是做好现有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目前,大约有1000家至1500家相当规模的温州中小企业需要进入产业转型或升级改造的阶段,这也是温州工业未来的希望。因此,对现有制造产业不能听之任之,要通过政策引导和积极的扶持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做好做活产业提升、整合的大文章,鼓励实力较差的中小型企业走向联合之路,组建一个能够抵抗风险的产业集团。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培育一些龙头企业,打造区域品牌,建设产业集群等途径,积极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推进传统特色产业从低端盈利模式向高端盈利模式转变,进一步巩固其竞争优势。
二是要加快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要想迎接新的挑战,进一步壮大温州制造业,就必须积极培养新兴产业,特别是加快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项目的建设。可以依托沿海产业带,积极培育临港石化、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政府要从政策上向这些企业倾斜,积极引导和鼓励传统制造业企业向高效、环保、低耗的产业发展,促进企业的转型与升级换代。
三是对一些落后的传统产业,要加快转型升级与整治。对于那些高污染、高耗能、低产出的企业要进行综合整治,逐步淘汰那些低产能和低附加值的产业。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对于节能、环保、高效的新兴产业,要从政策及信贷资金、土地资源等方面予以扶持鼓励。对于有条件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要鼓励产业转型或迁移到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去。
四是要加强行业自律。当前一些行业无序竞争现象突出,不仅严重影响行业发展,也是引发国际贸易摩擦的因素之一。市场经济赋予企业很大的活动空间,但市场经济亦是法制经济,企业只有遵循行规行约,遵守“游戏规则”,加强行业自律,才能有序健康发展。
记者:随着国际经济的回暖向好,温州制造业中小企业也呈现了积极向好的局面,但成本和外贸等压力依然存在,您是如何看待当前的企业发展环境和发展策略?
周德文:跟全国大多数地方一样,温州制造业绝大部分是属于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都是在改革开放初期由家庭作坊式企业发展起来的,它是适应当时的社会环境的产物。
改革开放30年来,温州大多数民企已完成了“量的积累”,开始步入“质的提高”。在这个关键的转型期,各种宏观经济局势以及温州地区自身个性化的难题导致温州民企要面临重重的考验。
对温州制造企业来说,当前面对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能源价格的持续上涨,土地瓶颈的严重制约,技术壁垒、特保等贸易保护,我国产品外贸出口更加困难,温州低成本、低价格的制造优势已经不复存在。这个阶段,企业最主要的还是要深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品升级换代来突破难关。
有困难才会有转机,有转机才有发展,相对于其他更严峻的地区来说,温州几十年积累的产业集群等优势依然存在,只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就会有一个质的提升。
记者:加快实施温州制造业转型和升级,具有哪些现实和深远意义?
周德文:加快实施温州制造业的转型和升级,这是至关重要的,它将是温州工业发展快速迈向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温州产业的转型升级可以促进企业品质的提升,提升品质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国际竞争力,从而创造出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温州早些年就提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企业产品升级换代。2009年,温州产业转型升级迈出了实质性步伐,温州市政府编制了十大行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在泵阀、船舶、服装、电气等领域整合重组41家企业,新建公共科技平台11个,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86%,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还出台了支持服务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积极培育总部经济,推动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总值比重达45.9%,提高了2.1个百分点。狠抓落实节能减排措施,预计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3%和4.6%。这对于整个温州的经济将是一大跨越。我们只有加快产业提升或转移的步伐,打破常规,实现重大战略目标转移,使温州在全国保持示范的领先地位,让温州永远屹立在经济改革的潮头。
记者:要促进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可以从哪些方面创造条件?
周德文:政府及有关部门、经济组织必须多方创造有利的条件,为企业的产业转型或升级换代提供一定的帮助,企业也要借此机会加快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实现大的战略转移,走产业集群化、规模化的发展之路。
一是做好现有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目前,大约有1000家至1500家相当规模的温州中小企业需要进入产业转型或升级改造的阶段,这也是温州工业未来的希望。因此,对现有制造产业不能听之任之,要通过政策引导和积极的扶持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做好做活产业提升、整合的大文章,鼓励实力较差的中小型企业走向联合之路,组建一个能够抵抗风险的产业集团。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培育一些龙头企业,打造区域品牌,建设产业集群等途径,积极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推进传统特色产业从低端盈利模式向高端盈利模式转变,进一步巩固其竞争优势。
二是要加快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要想迎接新的挑战,进一步壮大温州制造业,就必须积极培养新兴产业,特别是加快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项目的建设。可以依托沿海产业带,积极培育临港石化、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政府要从政策上向这些企业倾斜,积极引导和鼓励传统制造业企业向高效、环保、低耗的产业发展,促进企业的转型与升级换代。
三是对一些落后的传统产业,要加快转型升级与整治。对于那些高污染、高耗能、低产出的企业要进行综合整治,逐步淘汰那些低产能和低附加值的产业。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对于节能、环保、高效的新兴产业,要从政策及信贷资金、土地资源等方面予以扶持鼓励。对于有条件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要鼓励产业转型或迁移到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去。
四是要加强行业自律。当前一些行业无序竞争现象突出,不仅严重影响行业发展,也是引发国际贸易摩擦的因素之一。市场经济赋予企业很大的活动空间,但市场经济亦是法制经济,企业只有遵循行规行约,遵守“游戏规则”,加强行业自律,才能有序健康发展。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