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加工贸易结算中心”试水有成
自去年底重庆市试水“加工贸易结算中心”以来,该项结算业务为其带来多达几千万美元的税收。业内专家表示,“加工贸易结算”这项在国内还比较新鲜的金融服务外包业务能创造就业机会和增加税收,但目前因政策原因在全国推广仍存在一些实际困难。
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在当日召开的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说,从理论上讲,加工贸易的结算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代工厂(整机加工的工厂)与工厂的职工工资结算,以及与当地政府税务上的结算。这是一个属地化的结算,我国沿海1.2万亿美元加工贸易的这个账单都结清了。第二个层面是一个更庞大的网络上的结算,这包括:零部件和组件之间的结算;组件和总装厂之间的结算;代工厂商把整机做出来拿给大公司去销售产生的结算;专利研发出来提供给总装厂所产生的专利费的结算等。
“这中间涉及几百个企业的网络结账,这种结账就变成了离岸金融的账户,因为没有发生实际的进出口行为,可以在中国代工厂的总部所在地结算,也可以在世界各地结算。”他说。
“但中国1.2万亿美元的加工贸易网络结算都在海外,其中5000多亿美元在新加坡,3000多亿美元在香港,还有一部分在日本。”黄奇帆说。
国家外汇管理局有一个规定,直到去年底,任何中国境内的法人和自然人不能在中国境内开设离岸金融账户,而网络结算,大公司贸易的清算结算,都不能在中国开,这就自然开到国外去。他举例说,惠普在中国有1000多亿美元,都是在新加坡结算,这1000多亿美元放在新加坡银行里,银行收取几十亿服务费用,还有白领会计工资几十亿,加起来就有上百亿。所以,加工贸易很重要一块利润就流失到外面去了。
鉴于以上情况,重庆市争取到了国家离岸金融的试点政策,并开始与惠普公司谈判。“我们提出,不能把结算中心放到新加坡,在重庆生产就该在重庆结算。现在是电脑通信时代,无非是网络通信加高级写字楼、生活环境,在重庆、在印度、在新加坡结算都是一样的。最终我们花了三个月把这件事办成,去年9月签约,11月运行,现在美国惠普亚太结算中心就在重庆,每个月都能给重庆带来几千万美元的税收。”黄奇帆说。
中国建设银行高级研究员赵庆明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这种结算模式属于服务外包的一种,将结算中心建在国内,不仅能将相关业务产生的税收收入等牢牢留在国内,也能解决很多人的就业问题。
“国家特批了重庆试点,但全国层面离岸金融方面的政策仍存在限制,其他地方想大面积复制重庆的这种模式,短期内仍有很大困难。”国家行政学院咨询部研究员陈炳才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
赵庆明也坦言,比起新加坡等地来说,中国尝试这种结算中心,包括重庆在内,也面临不小挑战。他说:“比如,新加坡是国际金融中心,在金融人才、金融衍生品的发展方面都比国内有优势。这些都需要国内迎头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