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中国外贸:路遥知马力
2010-02-21 21:301302
以平常心对待出口第一称号 虽然中国出口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但无论从人均GDP、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国家经济实力等方面,中国同德国都有比较大的差距。
●原外经贸部副部长、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名誉会长 沈觉人
以平常心对待出口第一称号 虽然中国出口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但无论从人均GDP、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国家经济实力等方面,中国同德国都有比较大的差距。现在我们是外贸大国,但是外贸强国吗?不是,还早得很。
如果我们进出口贸易按13亿人口平均下来,跟德国差距很大,所以我们应该有更大的目标和平常的心态来面对这个事情。
我认为2010年国际经济形势总体可能比2009年要好一些。世界经济将有2%左右的增长,国际贸易同样有增长,但形势并不稳定,基础不牢固,恢复动力不足,可变因素依然存在。对国际市场前景不能太乐观,因为失业率高,必然限制购买力提升和经济复苏,同时贸易保护主义继续升温,贸易争端和贸易摩擦多发,我国面对的国际贸易环境并不会有多大的改善。
对于如何应对国际经济形势,我认为我们现在的政策方向是明确的。扩大内需应和发展出口并重,国家政策要继续鼓励支持出口,保持稳定,不应大起大落调整,也不要过早乐观,出口产品能出口就不要放弃出口;巩固传统市场和开发新兴市场要并重,不要因为开发新兴市场,就忘记了传统市场。传统市场是发达国家的市场,比较成熟,如果他们的经济有所增长,市场潜力很大。 中国海关2月10日发布数据显示,今年1月我进出口总值为2047.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4.4%。其中出口增长21%,进口增长85.5%。
中国外贸取得了开门红。对此,谨慎者说,是因为去年同期表现太差、对比基数较小才导致今年1月数字大涨;乐观者说,值得注意的是,与2008年同期相比今年1月的进出口总值也增长了2.4%,可见中国外贸继续恢复性增长,已达2008年同期水平。
2010年,中国外贸究竟将呈现何种走向?最近,由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国际商报社、中国商务出版社、北京国际经济贸易学会联合主办的“2010年中国外贸形势—————把握机遇,直面挑战”新春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众多专家学者为中国外贸前景把脉———
●原外经贸部副部长 刘向东
加工贸易调整结构要符合实际 怎么调整我们的贸易结构?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把近期和长远目标相结合。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是要重视、要发展。
新农村建设也好,扩大内需也好,应该有工作岗位、有钱赚,才能扩大内需。
内需的关键就是需求能力,要提高购买能力。加工贸易有很多就业机会,中国的关键是解决就业问题,这样才能增加消费、培育消费能力。
我们的加工贸易不仅仅是收点加工费,不要把来料加工简单地看成解决就业。现在中国能制造出大飞机,这个技术是一步步学来的。再比如,沃尔沃汽车被吉利并购,也是看到中国有技术含量,才选择跟中国合作。
加工贸易调整结构要根据实际情况,根据市场,根据经济效益,将当前和长远结合起来。
结构调整要根据我们客观的条件,根据比较利益,有利于中国的就应当鼓励发展。一些有发展前景的产业,政府要给予鼓励、给予资金支持,鼓励他们发展壮大。利用合资、加工贸易学到的技术,比我们单纯购买技术产生的效益更好。
●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常务理事、中国WTO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局长 张松涛
应打破内外贸藩篱 长期以来,我国内外贸是隔离的。虽然几年前内外贸机构合在一起了,但在体制改革方面下的功夫恐怕还不够。2009年,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出口商品转内销获得成功,这是“倒逼机制”的结果。因为国际市场萎缩后,大量原来面向国际市场的出口生产能力闲置了,并带来工人下岗、失业等诸多问题,这是内外贸隔离的结果。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的中低档消费品在世界市场具有刚性需求,价廉物美,出口额比欧美国家降得少。同样,我国2009年遇到的贸易摩擦也是历史上最多的。应该说,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贸易保护主义急剧升温,恐怕是不可不正视的一个大问题。
启动内外贸流通体制改革,破解内外贸之间的隔阂。在内部统一大市场建设上,创造条件,完善政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促进城乡地区协调发展,启动农村和中西部消费,推进城镇化进程,使产品既能适应外销,也能适应内销。也就是说,企业生产产品应以盈利和满足消费者需要为目的,而不是单一只为外销或为内销而生产。企业做内贸还是外贸应由市场决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内贸和外贸这些原有的做法和概念会逐渐消失。
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对现阶段发展对外经济目的性的认识。内需、外需不能偏废,外贸、外资、对外经济投资合作以及资本双向流动等,也不能偏废。中国的对外投资能力应当借这次国际金融危机这一契机很好地加以运用。目前2.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既是巨大的财富,同时也带来一个很大的课题,那就是如何加以很好的利用。现在应该研究如何增加进口和对外投资合作、援外以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对外经济是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的,最终是为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服务的,外贸、利用外资、对外投资、劳务输出、对外经济合作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把各种国际经济贸易方式结合起来发展,更多更好地“走出去”。这是一个大概念的“走出去”,尤其要加强和周边国家的经贸关系,包括西亚、东亚、俄罗斯、蒙古、东南亚等。与上述相邻国家的战略大通道要加快打通,包括铁路、公路、航空、管道、水运、电信等。要加快同海合会等经济组织的自贸区谈判进程,在十七大报告中,自由贸易区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发展区域合作同推进WTO多边体制建设是并行不悖的。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 霍建国
要把产业振兴与贸易结合起来 当前形势下,中国应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外贸发展势头。这是今年整个经济工作的一条主线,也是我国外贸面临的深层次问题。
2009年中国外贸表现不错,一些产品的贸易恢复得都很好。但是出口额1.2万亿美元反而给我们带来很大压力,会带来新的矛盾和影响。
去年所有的应对措施,包括几次调整出口退税等都很有成效,但最后我们可能会困在结构上,所以在结构调整上要多一点支持政策,引导结构迅速升级。目前有些政策和产业升级不配套,比如投融资体制。按照投融资产业指导目录,如果是优先发展的,建议应该不分外资、国企、民营,为其提供低利率贷款,在税收上给予优惠政策。
另外,一定要把产业振兴和贸易结合起来。
产业提升和进口设备的配套装置有直接关系,若鼓励其引进设备、提升制造业和装备业,就会产生很好的升级效果,再将其引导到出口,形成良性循环。以现在的外部环境看,如果不加快外贸结构调整,下一步发展难度更大。
●中国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所长 裴长洪
欧美仍是世界最大进口市场 后危机时代经济全球化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
尽管危机以来,美国的储蓄、消费比例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美国拉动消费的趋势不会改变,欧美等发达国家仍是世界最大的进口市场,中国扩大出口仍是有机遇的。
开放型经济建设方针应该坚持内外需并重,在内需培育尚需要一段时间的情况下,外需绝不能放松。过去,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动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低成本制造,未来还应该延续这个优势。当然,也应继续探索扩大国际经贸合作新的动力机制,例如自由贸易区、走出去等等。
很多人都认为中国对外经济发展的速度已经很快,出口产品的数量很多,规模很大,但如按人均计算,我们仍然是贸易小国。建设贸易强国,速度、数量和规模等因素不能被忽略。
后危机时代会持续多久?新能源经济及技术的突破需要多少时间、多少条件才能使世界产业分工、产业体系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这些问题目前尚没有定论。但是后危机时代绝不仅仅是从经济负增长到变成正增长就结束了,它可能是一个过渡时期,从缓慢复苏到科技革命,进而带动新的产业博兴、公司企业大量建立,为全球经济发展带来新动力。
●商务部政研室副主任王子先
贸易仍是世界经济发动机 对2010年世界贸易额的预测,有种判断是世界贸易量会增长3%~4%,价格会恢复增长4%~6%,世界贸易额会增长7%~10%。但是世界贸易仍然有风险,可能会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本轮世界贸易复苏有几个新特点:
新兴经济体对世界贸易复苏发挥了很重要的带动作用,成为世界贸易复苏的主动力。特别是中国、印度、巴西经济复苏,大量基础设施投资拉动了发达国家中间品、投资品出口的回升,新兴市场的全球占比大幅上升,可能上升十几个百分点。中国需求回升对发达国家,尤其是对周边亚洲贸易复苏功不可没。12月份,韩国对华出口同比增长94%,马来西亚10月份对华出口增长52.9%,中国台湾地区12月份对内地出口增长46.9%。
日本、德国等出口大国依靠出口回升实现了率先复苏。美国贸易回升也是拉动这轮经济复苏最重要的引擎,有机构做了分析预测,2007年到2009年的经济衰退中,美国实际GDP降了12.3%,进出口累计贡献5.9个百分点,消费拖累了GDP4.29个百分点,投资拖累21.18个百分点。这是跟二战相比完全不一样的新趋势。
由此看来,自由贸易体系没有崩溃,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并没有失控,人类没有重犯大萧条时期的错误。从这一轮世界经济贸易复苏的情况看,世界贸易仍然是世界经济的发动机,包括出口大国,贸易都是走出衰退、走向复苏最重要的动力。
●国际商报社副社长 刘德标
进一步促外贸发展要综合考虑加入WTO以后,商务部对外贸政策调控的空间越来越小,随着贸易额的增长,贸易摩擦也会越来越多。我国要进一步开放,在后危机时代继续促进外经贸的发展,要从国家层面综合考虑,这里提出了几点建议:
第一,逐步地适度放开进出口企业的结售汇管理,让外贸企业有一定的外汇自主权。
第二,促进通关便利化。海关措施作为外贸政策的工具,应更好地体现鼓励进出口和限制进出口,做出更细致的改革和安排,对鼓励进出口的产品简化海关手续,缩短通关时间。
第三,改善进出口检验检疫制度,使之具有灵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要加快技术法规、标准建设,提高中国产品的品质与信誉。
第四,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现在自贸区优惠待遇特别是优惠关税的利用率不高,这里有知识的误区、认识的误区。不像WTO协定,加入后就可以享受最优惠国待遇,自贸区的免税、减税是有条件的,还有非常多的工作要做。
第五,推进周边国际贸易通道的建设,要与发展周边国家关系,与边境经济贸易合作区建设,与帮助老少边穷地区发展经济以及西部大开发等方面综合考虑,要与国际经济合作、多国合资合作等方式结合起来。例如已经建成十几年的欧亚大陆桥,由于国际铁路轨道标准不一致,使用率非常低,如果能推动多国合作,建设标准不一致的铁路,发展前景非常可观。
第六,要大力发展服务贸易,逐步放开劳务出口,并同时与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大学生就业结合起来考虑。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贸易学院院长赵忠秀
外贸对中国经济“保8”有积极贡献 如何看待2009年外贸负增长对中国经济增长、对“保8”的贡献?我不同意负拉动的说法,我认为这是不科学的。因为按照国民经济的核算方法,对经济增长有实际贡献的并不是贸易增长率,而是贸易差额,对中国经济结构来讲,实际是贸易顺差。2009年中国贸易顺差相对于2008年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在一定水平。整体判断,外贸对今年“保8”有积极贡献。
进口降幅收窄有积极因素。尤其是大宗商品量价比,去年虽然出现下降,但在下降之中有积极成分,我们抓住了世界大宗商品价格下降这样一个机遇。未来要保持经济继续增长潜力在哪儿?应该是积极扩大服务贸易,尤其是减少服务贸易顺差,这对我们未来经济增长会有积极作用。
●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刘恩专
碳关税将成为新气候保护主义 我们不仅要关注中国外贸增长的短期状况,还要密切观察和跟踪对外贸增长和结构调整有重要影响的长期因素。
来自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边境税调节措施(BTA)、碳关税计划等,就是其中之一。
这事实上已经成为了对中国等发展中大国构成严峻挑战的新气候保护主义,与汇率升值、贸易救济一起构成了中国外贸面临的三大长期挑战。
新气候保护主义的实质是发达国家利用环境问题拓展贸易利益。其基本政策手段包括:提出碳关税计划;借维护全球环境之名,降低减碳能源技术产品的关税;控制环境标准,垄断能源技术,最大限度地获取环境贸易利益等。
新气候保护主义的政策具有很强的传导效应。一方面,增加了国内的减排压力,催生国内碳税;另一方面,如果某个国家开征碳关税,其他国家必然迅速跟进,从而降低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应对新气候保护主义,我们应该坚持承担“共同而有区别和明确历史责任”的原则,开展“环境外交”,有效利用WT0规则。同时,主动采取措施,征收国内碳税,鼓励企业走绿色发展之路。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开放经济研究院中美经贸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周世俭
人民币升值影响外贸企业 人民币汇率对外贸出口的杀伤力很大。去年中国出口下降了16.0%,我认为内外因素都有,不能都推到金融危机头上去。
一位浙江外贸企业的老总算了一笔账:从2005年7月11号人民币升值开始,到2008年7月16号,这3年他们外贸出口成本上升了33个点。其中,人民币升值占16点,出口退税8个点,资源价格上涨占7个点,劳动法、劳动力价格上升占两个点。出口退税已开始恢复,资源价格由于金融危机已经降下来,劳动力价格上升已经基本没有了,因为农民工都回家了,还有什么继续杀伤外贸?
人民币那16个点没有下来。
我认为人民币升值空间有限,汇率的制定应当考虑国家本身的出口情况。
在1971年尼克松总统割断了美元跟黄金的联姻之后,各国怎么确定自己的汇率,这是各国自己的经济主权。我国汇率改革实施的是主动性、渐进性、可控性的原则,具体操作是窄幅波动,这是始终要坚持的政策,美国和其他国家没有道理强压人民币大幅度升值。
●北京工商大学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季铸
应大力发展服务业 中国未来的发展,包括2010年的发展应该是很明确的。中国经济结构一定要转变,没有一个国家靠农业走向现代化,也没有一个国家靠工业走向现代化,一定要进入一个更高的层面———也就是要发展服务经济。中国在要素不变的情况下,将生产要素由低效率产业转向高效率产业。再者,中国工业要转向智能工业。对中国来看,转向结构增长我们就有自主性,中国有13亿人,有巨大的人力资本,有巨大的市场,这些都是发展服务经济的有利条件。
从某种意义上,增加进口也是解决中国经济和贸易增长的一把钥匙。世界市场总比一个国家的市场要大,世界资源总比一个国家的资源要多,当一个国家转向世界经济后会拥有更多资源和更大市场。
以平常心对待出口第一称号 虽然中国出口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但无论从人均GDP、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国家经济实力等方面,中国同德国都有比较大的差距。现在我们是外贸大国,但是外贸强国吗?不是,还早得很。
如果我们进出口贸易按13亿人口平均下来,跟德国差距很大,所以我们应该有更大的目标和平常的心态来面对这个事情。
我认为2010年国际经济形势总体可能比2009年要好一些。世界经济将有2%左右的增长,国际贸易同样有增长,但形势并不稳定,基础不牢固,恢复动力不足,可变因素依然存在。对国际市场前景不能太乐观,因为失业率高,必然限制购买力提升和经济复苏,同时贸易保护主义继续升温,贸易争端和贸易摩擦多发,我国面对的国际贸易环境并不会有多大的改善。
对于如何应对国际经济形势,我认为我们现在的政策方向是明确的。扩大内需应和发展出口并重,国家政策要继续鼓励支持出口,保持稳定,不应大起大落调整,也不要过早乐观,出口产品能出口就不要放弃出口;巩固传统市场和开发新兴市场要并重,不要因为开发新兴市场,就忘记了传统市场。传统市场是发达国家的市场,比较成熟,如果他们的经济有所增长,市场潜力很大。 中国海关2月10日发布数据显示,今年1月我进出口总值为2047.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4.4%。其中出口增长21%,进口增长85.5%。
中国外贸取得了开门红。对此,谨慎者说,是因为去年同期表现太差、对比基数较小才导致今年1月数字大涨;乐观者说,值得注意的是,与2008年同期相比今年1月的进出口总值也增长了2.4%,可见中国外贸继续恢复性增长,已达2008年同期水平。
2010年,中国外贸究竟将呈现何种走向?最近,由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国际商报社、中国商务出版社、北京国际经济贸易学会联合主办的“2010年中国外贸形势—————把握机遇,直面挑战”新春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众多专家学者为中国外贸前景把脉———
●原外经贸部副部长 刘向东
加工贸易调整结构要符合实际 怎么调整我们的贸易结构?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把近期和长远目标相结合。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是要重视、要发展。
新农村建设也好,扩大内需也好,应该有工作岗位、有钱赚,才能扩大内需。
内需的关键就是需求能力,要提高购买能力。加工贸易有很多就业机会,中国的关键是解决就业问题,这样才能增加消费、培育消费能力。
我们的加工贸易不仅仅是收点加工费,不要把来料加工简单地看成解决就业。现在中国能制造出大飞机,这个技术是一步步学来的。再比如,沃尔沃汽车被吉利并购,也是看到中国有技术含量,才选择跟中国合作。
加工贸易调整结构要根据实际情况,根据市场,根据经济效益,将当前和长远结合起来。
结构调整要根据我们客观的条件,根据比较利益,有利于中国的就应当鼓励发展。一些有发展前景的产业,政府要给予鼓励、给予资金支持,鼓励他们发展壮大。利用合资、加工贸易学到的技术,比我们单纯购买技术产生的效益更好。
●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常务理事、中国WTO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局长 张松涛
应打破内外贸藩篱 长期以来,我国内外贸是隔离的。虽然几年前内外贸机构合在一起了,但在体制改革方面下的功夫恐怕还不够。2009年,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出口商品转内销获得成功,这是“倒逼机制”的结果。因为国际市场萎缩后,大量原来面向国际市场的出口生产能力闲置了,并带来工人下岗、失业等诸多问题,这是内外贸隔离的结果。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的中低档消费品在世界市场具有刚性需求,价廉物美,出口额比欧美国家降得少。同样,我国2009年遇到的贸易摩擦也是历史上最多的。应该说,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贸易保护主义急剧升温,恐怕是不可不正视的一个大问题。
启动内外贸流通体制改革,破解内外贸之间的隔阂。在内部统一大市场建设上,创造条件,完善政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促进城乡地区协调发展,启动农村和中西部消费,推进城镇化进程,使产品既能适应外销,也能适应内销。也就是说,企业生产产品应以盈利和满足消费者需要为目的,而不是单一只为外销或为内销而生产。企业做内贸还是外贸应由市场决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内贸和外贸这些原有的做法和概念会逐渐消失。
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对现阶段发展对外经济目的性的认识。内需、外需不能偏废,外贸、外资、对外经济投资合作以及资本双向流动等,也不能偏废。中国的对外投资能力应当借这次国际金融危机这一契机很好地加以运用。目前2.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既是巨大的财富,同时也带来一个很大的课题,那就是如何加以很好的利用。现在应该研究如何增加进口和对外投资合作、援外以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对外经济是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的,最终是为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服务的,外贸、利用外资、对外投资、劳务输出、对外经济合作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把各种国际经济贸易方式结合起来发展,更多更好地“走出去”。这是一个大概念的“走出去”,尤其要加强和周边国家的经贸关系,包括西亚、东亚、俄罗斯、蒙古、东南亚等。与上述相邻国家的战略大通道要加快打通,包括铁路、公路、航空、管道、水运、电信等。要加快同海合会等经济组织的自贸区谈判进程,在十七大报告中,自由贸易区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发展区域合作同推进WTO多边体制建设是并行不悖的。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 霍建国
要把产业振兴与贸易结合起来 当前形势下,中国应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外贸发展势头。这是今年整个经济工作的一条主线,也是我国外贸面临的深层次问题。
2009年中国外贸表现不错,一些产品的贸易恢复得都很好。但是出口额1.2万亿美元反而给我们带来很大压力,会带来新的矛盾和影响。
去年所有的应对措施,包括几次调整出口退税等都很有成效,但最后我们可能会困在结构上,所以在结构调整上要多一点支持政策,引导结构迅速升级。目前有些政策和产业升级不配套,比如投融资体制。按照投融资产业指导目录,如果是优先发展的,建议应该不分外资、国企、民营,为其提供低利率贷款,在税收上给予优惠政策。
另外,一定要把产业振兴和贸易结合起来。
产业提升和进口设备的配套装置有直接关系,若鼓励其引进设备、提升制造业和装备业,就会产生很好的升级效果,再将其引导到出口,形成良性循环。以现在的外部环境看,如果不加快外贸结构调整,下一步发展难度更大。
●中国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所长 裴长洪
欧美仍是世界最大进口市场 后危机时代经济全球化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
尽管危机以来,美国的储蓄、消费比例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美国拉动消费的趋势不会改变,欧美等发达国家仍是世界最大的进口市场,中国扩大出口仍是有机遇的。
开放型经济建设方针应该坚持内外需并重,在内需培育尚需要一段时间的情况下,外需绝不能放松。过去,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动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低成本制造,未来还应该延续这个优势。当然,也应继续探索扩大国际经贸合作新的动力机制,例如自由贸易区、走出去等等。
很多人都认为中国对外经济发展的速度已经很快,出口产品的数量很多,规模很大,但如按人均计算,我们仍然是贸易小国。建设贸易强国,速度、数量和规模等因素不能被忽略。
后危机时代会持续多久?新能源经济及技术的突破需要多少时间、多少条件才能使世界产业分工、产业体系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这些问题目前尚没有定论。但是后危机时代绝不仅仅是从经济负增长到变成正增长就结束了,它可能是一个过渡时期,从缓慢复苏到科技革命,进而带动新的产业博兴、公司企业大量建立,为全球经济发展带来新动力。
●商务部政研室副主任王子先
贸易仍是世界经济发动机 对2010年世界贸易额的预测,有种判断是世界贸易量会增长3%~4%,价格会恢复增长4%~6%,世界贸易额会增长7%~10%。但是世界贸易仍然有风险,可能会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本轮世界贸易复苏有几个新特点:
新兴经济体对世界贸易复苏发挥了很重要的带动作用,成为世界贸易复苏的主动力。特别是中国、印度、巴西经济复苏,大量基础设施投资拉动了发达国家中间品、投资品出口的回升,新兴市场的全球占比大幅上升,可能上升十几个百分点。中国需求回升对发达国家,尤其是对周边亚洲贸易复苏功不可没。12月份,韩国对华出口同比增长94%,马来西亚10月份对华出口增长52.9%,中国台湾地区12月份对内地出口增长46.9%。
日本、德国等出口大国依靠出口回升实现了率先复苏。美国贸易回升也是拉动这轮经济复苏最重要的引擎,有机构做了分析预测,2007年到2009年的经济衰退中,美国实际GDP降了12.3%,进出口累计贡献5.9个百分点,消费拖累了GDP4.29个百分点,投资拖累21.18个百分点。这是跟二战相比完全不一样的新趋势。
由此看来,自由贸易体系没有崩溃,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并没有失控,人类没有重犯大萧条时期的错误。从这一轮世界经济贸易复苏的情况看,世界贸易仍然是世界经济的发动机,包括出口大国,贸易都是走出衰退、走向复苏最重要的动力。
●国际商报社副社长 刘德标
进一步促外贸发展要综合考虑加入WTO以后,商务部对外贸政策调控的空间越来越小,随着贸易额的增长,贸易摩擦也会越来越多。我国要进一步开放,在后危机时代继续促进外经贸的发展,要从国家层面综合考虑,这里提出了几点建议:
第一,逐步地适度放开进出口企业的结售汇管理,让外贸企业有一定的外汇自主权。
第二,促进通关便利化。海关措施作为外贸政策的工具,应更好地体现鼓励进出口和限制进出口,做出更细致的改革和安排,对鼓励进出口的产品简化海关手续,缩短通关时间。
第三,改善进出口检验检疫制度,使之具有灵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要加快技术法规、标准建设,提高中国产品的品质与信誉。
第四,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现在自贸区优惠待遇特别是优惠关税的利用率不高,这里有知识的误区、认识的误区。不像WTO协定,加入后就可以享受最优惠国待遇,自贸区的免税、减税是有条件的,还有非常多的工作要做。
第五,推进周边国际贸易通道的建设,要与发展周边国家关系,与边境经济贸易合作区建设,与帮助老少边穷地区发展经济以及西部大开发等方面综合考虑,要与国际经济合作、多国合资合作等方式结合起来。例如已经建成十几年的欧亚大陆桥,由于国际铁路轨道标准不一致,使用率非常低,如果能推动多国合作,建设标准不一致的铁路,发展前景非常可观。
第六,要大力发展服务贸易,逐步放开劳务出口,并同时与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大学生就业结合起来考虑。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贸易学院院长赵忠秀
外贸对中国经济“保8”有积极贡献 如何看待2009年外贸负增长对中国经济增长、对“保8”的贡献?我不同意负拉动的说法,我认为这是不科学的。因为按照国民经济的核算方法,对经济增长有实际贡献的并不是贸易增长率,而是贸易差额,对中国经济结构来讲,实际是贸易顺差。2009年中国贸易顺差相对于2008年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在一定水平。整体判断,外贸对今年“保8”有积极贡献。
进口降幅收窄有积极因素。尤其是大宗商品量价比,去年虽然出现下降,但在下降之中有积极成分,我们抓住了世界大宗商品价格下降这样一个机遇。未来要保持经济继续增长潜力在哪儿?应该是积极扩大服务贸易,尤其是减少服务贸易顺差,这对我们未来经济增长会有积极作用。
●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刘恩专
碳关税将成为新气候保护主义 我们不仅要关注中国外贸增长的短期状况,还要密切观察和跟踪对外贸增长和结构调整有重要影响的长期因素。
来自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边境税调节措施(BTA)、碳关税计划等,就是其中之一。
这事实上已经成为了对中国等发展中大国构成严峻挑战的新气候保护主义,与汇率升值、贸易救济一起构成了中国外贸面临的三大长期挑战。
新气候保护主义的实质是发达国家利用环境问题拓展贸易利益。其基本政策手段包括:提出碳关税计划;借维护全球环境之名,降低减碳能源技术产品的关税;控制环境标准,垄断能源技术,最大限度地获取环境贸易利益等。
新气候保护主义的政策具有很强的传导效应。一方面,增加了国内的减排压力,催生国内碳税;另一方面,如果某个国家开征碳关税,其他国家必然迅速跟进,从而降低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应对新气候保护主义,我们应该坚持承担“共同而有区别和明确历史责任”的原则,开展“环境外交”,有效利用WT0规则。同时,主动采取措施,征收国内碳税,鼓励企业走绿色发展之路。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开放经济研究院中美经贸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周世俭
人民币升值影响外贸企业 人民币汇率对外贸出口的杀伤力很大。去年中国出口下降了16.0%,我认为内外因素都有,不能都推到金融危机头上去。
一位浙江外贸企业的老总算了一笔账:从2005年7月11号人民币升值开始,到2008年7月16号,这3年他们外贸出口成本上升了33个点。其中,人民币升值占16点,出口退税8个点,资源价格上涨占7个点,劳动法、劳动力价格上升占两个点。出口退税已开始恢复,资源价格由于金融危机已经降下来,劳动力价格上升已经基本没有了,因为农民工都回家了,还有什么继续杀伤外贸?
人民币那16个点没有下来。
我认为人民币升值空间有限,汇率的制定应当考虑国家本身的出口情况。
在1971年尼克松总统割断了美元跟黄金的联姻之后,各国怎么确定自己的汇率,这是各国自己的经济主权。我国汇率改革实施的是主动性、渐进性、可控性的原则,具体操作是窄幅波动,这是始终要坚持的政策,美国和其他国家没有道理强压人民币大幅度升值。
●北京工商大学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季铸
应大力发展服务业 中国未来的发展,包括2010年的发展应该是很明确的。中国经济结构一定要转变,没有一个国家靠农业走向现代化,也没有一个国家靠工业走向现代化,一定要进入一个更高的层面———也就是要发展服务经济。中国在要素不变的情况下,将生产要素由低效率产业转向高效率产业。再者,中国工业要转向智能工业。对中国来看,转向结构增长我们就有自主性,中国有13亿人,有巨大的人力资本,有巨大的市场,这些都是发展服务经济的有利条件。
从某种意义上,增加进口也是解决中国经济和贸易增长的一把钥匙。世界市场总比一个国家的市场要大,世界资源总比一个国家的资源要多,当一个国家转向世界经济后会拥有更多资源和更大市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