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贸绝地反击破“围城”
尽管出口增长依然为负,但海关统计显示,11月份当月我国进出口总值年内首次同比正增长。这一“拐点”的出现,让饱受外需萎缩煎熬的中国外贸企业看到了曙光。
尽管出口增长依然为负,但海关统计显示,11月份当月我国进出口总值年内首次同比正增长。这一“拐点”的出现,让饱受外需萎缩煎熬的中国外贸企业看到了曙光。
“推动出口稳定增长,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明年的外贸政策定下基调。在国际金融危机尚未散去的阴霾中,中国外贸打响突围之战。
回升:出口转正指日可待
去年四季度以来,受累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近年来高速奔跑的中国外贸放慢了脚步,甚至一度出现了两位数的深度降幅。
但进入2009年,海关统计表上曲折向上的线条勾勒出中国外贸的触底反弹:3月份开始,经季节调整后,中国外贸总值已连续9个月环比增长,11月当月更是迎来了年内首次同比正增长,其中出口同比下降1.2%,环比增长2.6%。
“进出口总值由负转正是意料之中的事,根本原因在于外需的好转。而去年以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稳外需、促出口的政策也收到了好的效果。”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外经济所所长张燕生说。
近期发布的一系列数据显示,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经济正复苏转暖。美国经济第三季度重现“久违的”增长,金融市场也已度过严重危机,同时,日、欧经济也持续好转,一些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加快。
种种迹象表明,国际市场需求正低位企稳。今年秋季广交会也印证了外需的回暖趋势。专家指出,受去年同期基数较低的影响,月度出口在年内转正的可能性仍很大。
事实上,这次危机也给全球贸易格局提供了一个重新洗牌的机会。“从去年9月份以来,中国对欧美出口的市场份额从前三季度的持续下降转为上升。”张燕生说。
低迷:持久作战成关键词
虽然伴随着全球经济的缓慢复苏,中国外贸也迎来了柳暗花明。但业界普遍认为,未来全球外需低迷的情况在短期内很难改变。即便在出口转负为正后,中国外贸也很难再回到从前高增长的年代。
更令人担忧的是,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日渐抬头。并且,从反补贴到“特保”,从技术壁垒到碳关税,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日趋多样化,仅2009年美国就对中国产品发起了10起“双反”调查。
商务部的数据显示,截至11月3日,今年已有19个国家(地区)对中国产品发起101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总额超过116.8亿美元。中国已经连续15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努力促进出口稳步回升,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要保持外需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深入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提高出口产品的档次、附加值、竞争力。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表示,今后我国将保持外需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在出口税收、财政、货币政策方面给企业提供稳定的可预期的环境。
“在巩固传统市场份额的同时,要注意开拓亚洲、拉美等新兴市场,在信贷、保险方面给予企业扶持和引导。”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部部长隆国强说。
此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明确提出,要努力增加进口,促进贸易平衡。
今年以来,我国扩大内需的政策带动了进口的迅速回暖。“预计未来几个月,进口仍将迎来一定增长,贸易顺差将继续下降,进而改善我国和部分国家的贸易关系。”姚坚说。
“出走”:拓展发展新空间
与全球贸易复苏相伴相生的是全球资本的流动。跨境投资不仅能为贸易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实现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整合,更能带动国内相关设备和产品的出口。
有关专家指出,尽管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在极大程度上抑制了全球资本的流动,但全球经济的逐步复苏,全球产业布局、产业分工的调整,也给中国企业“走出去”带来了新的机遇。而“走出去”也是我国突破保护主义“围城”的有效途径。
商务部的统计显示,今年1至3季度,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12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328.7亿美元,主要涉及采矿业、制造业和商业营销网络。随着“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一批知名品牌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应运而生。
“中国企业进一步扩大在海外的营销网络,包括品牌的占有、输出等,这些都是延伸产业链,扩大盈利规模的表现。”姚坚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加强同周边国家的协力共建和优势互补,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对外投资,加快完善境外投资促进体系。
商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一段时间是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加速发展的机遇期,我国将进一步完善“走出去”的政策促进体系、服务保障体系和风险控制体系,鼓励和促进企业对外投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