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晶硅:如何告别低水平增长
比限制多晶硅产能更重要的,是解决目前行业面临的高能耗、高污染、技术水平落后、国内市场需求仍然不足等关键问题——
多晶硅—光伏—太阳能发电,前景美好的产业链。
然而,产业链终端的光伏发电市场刚刚启动,作为原料的多晶硅产业却已被列入产能过剩行业名单。2008年,我国多晶硅产能2万吨,产量4000吨左右,在建产能达8万吨。
面对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产能扩张过快的问题,多晶硅行业调结构的方向在哪?
限制高能耗、高污染的小企业、小项目,“洗牌”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
尽管太阳能光伏是新能源,但其原料多晶硅的生产过程却是高能耗、高污染。据了解,生产多晶硅会产生四氯化硅等剧毒污染物,同时,从生产工业硅到太阳能电池全过程综合电耗约220万千瓦时/兆瓦。而我国太阳能电池98%用于出口,相当于大量输出紧缺的能源。
中国工程院院士闻立时在日前举行的“中国新能源投资与发展国际峰会”上介绍,近年来,一些规模较大的新建多晶硅项目,通过设备和技术的投入,有效减少了污染和排放,但许多盲目投资建设的小项目技术水平低,能耗和污染高。多晶硅行业“过剩”的主要是这些低水平的产能,调结构的重点也应该针对规模小、排放不达标的小企业、小项目。
国家发改委等十部委发布的《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对新建多晶硅项目的规模、占地,以及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和能耗都作出了严格的限制。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政策门槛的提高,必然引发行业的“洗牌”,一批达不到标准的小项目将会被淘汰。
“这对行业健康发展是好事,对我们也是好事。”天威四川硅业李忠总经理说。
记者在位于成都市新津县的天威四川硅业看到,投入巨资建设的完备的资源循环利用设备格外显眼。据李忠介绍,在天威硅业,四氯化硅回收利用率达到99%,剩下的1%也通过碱液综合,作为配套渣厂的生产原料,几乎全部消化。同时还建设了国内多晶硅企业首套热能综合利用设备,将废热转化为生产用的蒸汽,可节约20%的天然气,综合电耗进一步降低至180千瓦时/千克左右。节能减排的各项指标全部达到《若干意见》的要求。
李忠认为,近几年在多晶硅投资热潮带动下,各地建设的几百吨甚至几十吨产能的小项目,大多没有实力投资建设高水平的环保和循环利用设备,因而成本也低,导致无序竞争。随着限制政策落实,天威硅业这样规模大、节能减排措施好的企业将拥有更大的市场空间,有利于行业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
质低价高导致抗风险能力差,加大研发投入是唯一选择
生产技术的相对落后,也是我国多晶硅行业面临的一个大难题。闻立时院士告诉记者,现在我国企业普遍采用“改良西门子法”等生产技术,相比欧美国家的先进技术,还有较大差距。
技术劣势带来过高的生产成本。我国企业的生产成本普遍在70—100美元/公斤,而技术领先的欧美企业,生产成本仅为25—30美元/公斤。国际市场多晶硅价格从最高的450美元/公斤左右,“跳水”至如今的60美元/公斤左右,当欧美企业仍有高额利润可赚时,我国多晶硅企业已经难以承受价格波动风险,全行业遭到巨大打击,一批项目刚刚投产,就面临生存困境。
虽然多晶硅产能过剩,但由于生产工艺成熟度和稳定性差,我国许多光伏企业却“不敢”购买国内的多晶硅产品,还大量依赖进口。
提高全行业的技术水平,进而提高综合竞争力,是多晶硅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由于欧美发达国家对先进多晶硅生产技术严格封锁,加大研发投入成为我们的唯一选择。对此,《若干意见》已提出,支持节能环保太阳能级多晶硅技术开发,降低生产成本。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认为,目前我国对多晶硅领域的科研投入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政策落地的关键,还是需要政府和企业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
从原料到光伏,延长产业链以降本增效
《若干意见》提出,鼓励多晶硅生产企业与下游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加强联合与合作,延伸产业链。石定寰认为,主动延长产业链有利于多晶硅企业降低成本、共担风险,也是多晶硅行业调整结构的重要方向。
通过投资建设和兼并重组,一些大企业已经开始打造“每一环都很强的产业链”,并且初见收获。
以天威为例。在与天威硅业所在地相邻的双流县,天威集团投资控股的一家太阳能光伏企业天威新能源有限公司,目前年产能达到120兆瓦/年。距离很近又同属天威集团的天威四川硅业,自然成为天威新能源原料供应商的首选。
天威集团总经理助理郭爱华告诉记者,到2015年左右,天威新能源的光伏电池将至少达到1000兆瓦/年的产能,每年需要原料多晶硅7500吨。“到那时,天威硅业会成为天威新能源最重要的原料保障。而新能源也将成为硅业最稳定的下游企业。”
天威很早就开始千方百计参股太阳能光伏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目前,从原料、组建到光伏电池的产业链已经初步形成。
垂直产业链的降低成本的优势已经开始显现。据估算,产业链可以使光伏电池的生产成本降低5%,毛利率达到15%。在目前平均毛利率不足10%的光伏行业,这是相当可观的。
理性看待产能过剩,合理的上网电价成为启动国内需求关键
“多晶硅产能过剩只是暂时的相对过剩。”石定寰表示,当前世界各国都越来越重视新能源的发展,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是必然趋势。从长远看,多晶硅、太阳能光伏的发展前景非常好。
此外,对多晶硅产业数字上的“过剩”应当理性分析。目前在建的8万吨产能更多是设计产能,真正达产,需要5年左右甚至更长的时间。
业界普遍认为,如何尽快启动庞大的国内光伏市场,将成为多晶硅行业未来发展的核心问题。
近年来,我国陆续实施了“金太阳工程”和“太阳能屋顶计划”等针对太阳能光伏行业的财政支持计划,这些措施有力拉动了国内需求。近日,财政部、科技部、国家能源局下发《关于做好“金太阳”示范工程实施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快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加快国内光伏发电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将安排294个光伏发电示范项目,初步测算工程总投资近200亿元。
“仅仅有财政的支持并不够,电站建了但不发电的例子比比皆是。”中国金属结构协会光电建筑应用委员会会长姚兵认为,要从根本上启动国内市场,关键还是要落实上网电价政策。
“欧洲市场之所以好,就是因为多数国家都实施了太阳能光伏发电的上网电价政策。”姚兵介绍,我国正在研究出台相关政策,当务之急是如何按照“合理成本”加上“合理利润”来确定上网电价。
“一旦太阳能发电项目能盈利,企业的投资积极性会大增。光伏产业的国内需求被激发出来,产能得以消化,企业也会更加主动提升技术水平,整个产业链都能健康发展。”天威集团总经理丁强告诉记者。(记者 王炜)
新能源产业:把需求蛋糕做大
风电设备和多晶硅被列入产能过剩行业,的确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近几年的盲目投资不仅导致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也导致这两个产业的在建产能和规划产能都远远超过国内目前的需求。单从数据看,眼前的过剩似乎是不争的事实。
但是,与钢铁、水泥等传统行业的产能过剩不同,风电设备和多晶硅的产能过剩,发生在以风电和光伏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方兴未艾的背景下。过剩的根本原因并不是产能绝对多,而是需求没有得到有效开发。
从现有能源结构看,目前我国电力装机总容量已经超过8亿千瓦,其中风电不足两千万千瓦,还不到总装机容量的 2%,并且受风力资源、技术、装备等制约,发电量很低,不足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1%。太阳能光伏电站装机仅15万千瓦左右,发电量更是微乎其微。从发电量看,火电占80%,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只占20%。尤其是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从能源发展趋势看,全球对新能源的呼唤却很高涨。哥本哈根会议即将召开,西方国家纷纷提出新的低碳经济发展方案,国际市场需求还会上一个新台阶。我国也已承诺,争取到2020年新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左右。这就意味着,到202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要分别达到1亿千瓦和3000万千瓦。如此看来,我国对新能源的需求非常巨大。
应当看到,新能源替代传统化石能源是一个必然趋势,而且替代的进程会越来越快。相比长期的需求,我们现在的新能源不仅不过剩,甚至远远不够。看到新能源的广阔前景,我们就不要认为相关产业已经真的“过剩”了,其实,它们还只是刚刚起步,空间仍然十分广阔。要使新能源行业健康发展,我们一方面要通过调控来遏制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淘汰高耗能高排放的过剩的生产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加大政策优惠、财政扶持等手段,积极培育、开拓新能源的国内市场,把需求的蛋糕做大。只有把新能源市场这个“蛋糕”做大,相关产业的“面粉”和“黄油”才有用武之地。(王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