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荒"难题咋破解 能源专家谈天然气产业协调发展
政府在天然气上中下游协调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政府需要建立一套系统的政策和激励机制,充分应用价格杠杆,调动各方在天然气工业快速发展中的积极性。加强需求侧管理,正确引导市场消费,形成合理的用气结构。企业在重视资源开发和管道建设的同时,加快建设一定规模的储气调峰设施,提高储气和调峰能力,保障天然气的稳定供应。
刘毅军: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工商管理学院教授,长期从事天然气产业链经济问题及风险研究,发表论文40余篇,负责完成科学研究项目20余项,其中获多项省部级成果奖励。
刘小丽: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经济和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长期从事石油天然气经济、能源规划及供需分析等研究,曾先后主持和参加完成了国内国际合作项目50多项。
观点一:理性认识天然气供需失衡,必须首先认清天然气产业链发展历程
观点二:出现天然气供需失衡状况,与系统规划是否周密和运营机制有关
观点三:天然气供需失衡启示我们,迫切需要全产业链来进行调峰和错谷
观点四:天然气上中下游协调发展,才能根本解决天然气供需失衡的问题
“理性认识天然气供需失衡,必须首先认清天然气产业链的发展历程。我们对天然气需求猛增及有效利用缺乏准备,为供需失衡埋下隐患”
刘毅军:应该说,近期部分城市天然气供应紧张的“导火索”是气候,但归根结底还是深层次问题没有解决。也就是说,供需失衡的诱因在今天可能是天气,明天就可能是其他因素。从深层次讲,我国天然气产业链的历史比较短,但市场发育迅猛是根本原因所在。
天然气开发利用在我国有一定历史,但跨地区、量大、应用领域多、涉及产业广等状况却是本世纪内发生的事。无论是陕京输气管道还是西气东输,历史都很短。而在美国,干线管道建设有80年历史;在欧洲,天然气规模利用自50年代就已开始。而且,我国是天然气利用新兴国家,21世纪初,我国经济发展迈上一个新水平的同时,城市化水平也上了一个新台阶,使得天然气市场一下子火暴起来。
刘小丽:局部地区供需紧张,以往在部分地区也出现过,今年涉及面积较大,所以影响也大。虽然直接原因是大范围的异常天气使居民采暖用气剧增,但事实上,它暴露出我国在天然气市场快速发展阶段在需求市场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应急储备等多方面的问题。
近10年来,我国天然气市场发展迅速,特别是以2004年西气东输管线正式投入商业运行为标志,市场由启动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快速发展时期,天然气产业的协调发展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气温骤降让这些问题暴露出来。
刘毅军:从历史上看,我国均是在近气区利用天然气,而早期利用主要以支农惠民形式出现,气价低是那一时期的突出特点。当时天然气商品化色彩不浓,消费量不大,也不可能出现争夺资源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由于后来天然气市场发育跨越时间短而快速,这个特定的历史轨迹就成为我们如今的制约因素。因此每次天然气价格调整,化肥问题都必须重点考虑。2005年气价调整时,化肥都是单列。这种特定的发展历史,对后来的天然气相关改革都有一定影响。
“直到西气东输工程建设时,人们均没有认识到天然气需求会迅速暴发。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与系统规划是否周密和天然气末端运营机制有关”
刘毅军:过去,城市居民使用天然气带有“福利”性质,与政府关系特别紧密,承担城市配气环节希望把气价压下来。在天然气需求快速暴发的过程中,天然气末端运营也发生巨大变化,迅速市场化。2006年左右,末端运营方掀起新一轮企业化浪潮,外资及有实力的国内企业开始兼并、投资进入城市燃气业务,因为他们敏感地认识到末端的商业机会,这就使得政府与承担城市配气环节单位适当拉开距离,但政府又保留着城市燃气的定价权。在这样的背景下,调控气价和财政补贴就成为切实可行的办法。以北京为例,2007年气价上调,从1.9元调至2.05元,就采取了一些补贴政策。
客观地说,大家最初对天然气市场发展认识得不那么清楚,上游企业由于时间短,也很难认识到这种情况。因此,随后全国范围内迅速上了一批发电、化工等项目,这就给今年供需失衡埋下了隐患。现在看来,如果当时及时用价格杠杆调整这些项目,不至于出现这种被动局面。
各国天然气产业链有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国属于快速发展时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于气究竟该怎么用还是不太清楚。本来就这些气,有些项目是不能发展的,但是却发展了。现在有问题了,才说不能用气。因此,除了事前周密系统的规划十分必要外,还特别需要重新对现有的和新上的项目进行整体规划、评估。一种能源产品一旦价格相对其他资源的“比价”偏低时,在一定阶段必然造成使用的急剧增加,必然出现供需失衡。
刘小丽:天然气供需紧张,除显示出上游仍需开发或引进更多资源,储备更多产能外,中游应该进一步提高管输和大型管网之间气源调配能力以及建设一定规模的储气调峰设施外,也暴露出下游市场开发方面的问题。一些地方市场开发比较盲目,导致需求增长过于迅速,超出供应面,致使供需矛盾紧张。如去年高油价时期,一批工业和化工用气项目上马,以及由于天然气价格偏低导致CNG汽车快速发展等,其实都为今天的天然气供需矛盾埋下隐患。除需求膨胀过快外,用气结构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另外一个深层次问题是,价格杠杆在调节供需矛盾时未起到应有作用。
“我国天然气供需紧张局面很大程度上源于储气和调峰设施的建设滞后于市场的发展速度。天然气供需失衡的启示,是需要全产业链调峰”
刘毅军:就居民用气来说,大家活动规律差不多,集中做饭,集中洗澡。这就提出一个话题:城市用气调峰。特别是在北方,调峰对供需矛盾的缓解意义重大。
我们现在提出天然气全产业链调峰,就是说上中下游都要有调峰功能。举个例子,高峰期你想要洗澡,就得多交钱,否则就得约束你的行为。可是现在我们没有这种机制,啥时候用气都是这个价钱。这几年在城市调峰上做了一些努力,包括建高压环形管线等,但总体上还没有形成整个产业链调峰的机制,特别是没有很好的价格改革机制。
供需失衡是特定的发展阶段才出现的,而如果不出现这种问题我们就不会很好地去认识它并且想办法克服它。我们还是比较困难的,比如气库是调峰的重要设施,但我国却很难选到合适建设气库的地方。简单地讲,就是选一个地方,在需要的时候将气从气库提出来,不需要的时候放进去,但气一进一出必然产生巨大成本和损耗。而且,气库建设的投资很大,周期也不短。
刘小丽:为什么供需矛盾在一个时期集中爆发,源于天然气巨大的峰谷差。除冬夏峰谷差外,冬季的不同时间,一天之内的不同时段都存在峰谷差问题。要保证天然气稳定、安全供应,需要建设一定的调峰设施。调峰设施的不足,导致极端情况下的应对措施非常有限。
储气调峰能力应当是上中下游产业链都具备的,不仅是天然气供应商要有一定储备能力,城市燃气公司也应有建设一定规模的储气调峰设施的责任。国外也是如此,各环节需要建设一定规模的调峰设施。
我国调峰设施建设与天然气市场的快速开发不相匹配,还较为滞后。目前我国只有5%的调峰能力,而国外多为20%,甚至40%,有些国家还有专门的天然气储备公司。对于我国来讲,怎样一个百分比是比较安全的,有待于认真研究。
储气库等调峰设施属于基础设施,极端情况下肩负调峰职责,然而日常状态下作用体现不突出,其投资规模和运营成本又相当巨大,如何吸引多元化的投资增加调峰设施,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政府需要在这个方面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提高储气和调峰设施的建设,比如说像电价一样,给予天然气调峰价格等等。
刘毅军:天然气成熟市场有很大一部分可中断用户。可中断用户分两类,一类是需要时就可以停下来,另一类是可转换的。要培育这样的用户,需要企业自身认识到这一点,同时也需要企业加大相关投资。通过可中断用户的培养,达到需要的时候一部分用户能中断供气,一部分用户使用替代能源,从而达到调控的目的。
这次重庆出租车征收2元天然气附加费以应对供需失衡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为了缩小油气价差,重庆采取控制CNG的用量和CNG车辆的改装,调整了车用CNG的价格,对社会车辆油改气进行严格控制,这些措施可看做是培育“可转换用户”的开端。
“天然气产业一定要实现上中下游协调发展,才能避免供需紧张的局面,促使市场的健康发展”
刘小丽:市场需求的开发,要与天然气的供应相匹配,不能盲目发展;管道建设方面,目前我国已建设几条长输主干线管道,一些地区的区域管网已经形成,但全国性天然气管网有待形成;随着天然气市场的快速发展,调峰储备能力的建设问题较为突出,政府、石油企业、城市燃气公司都开始注重这个问题了。总之,天然气产业一定要实现上中下游协调发展,才能达成市场健康发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