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服装业的崛起之路
近年来,在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在各级政府、行业中介组织的关心支持和业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安徽服装业逐渐出现新的发展势头,形成了“以市场建设带动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培育本土品牌、以本土品牌促进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促进服饰文化构建”的安徽模式。
编者按 我省是服装消费大省,全省每年服装销售额超过300亿元,但全省服装自给率只有1%左右,绝大部分都是来自外地产品。同时,省内近2000家的服装生产企业,90%以上是在做外贸加工的贴牌生产,受大的国际形势和国家宏观政策调控的影响很大。虽然国家已出台扩大内需及促进纺织服装业发展的各项措施,但政策只是外部不可缺少的条件,行业要真正度过难关,还是要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内部结构调整,加快产业升级的步伐。近年来,在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在各级政府、行业中介组织的关心支持和业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安徽服装业逐渐出现新的发展势头,形成了“以市场建设带动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培育本土品牌、以本土品牌促进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促进服饰文化构建”的安徽模式。
服装业振兴崛起的“基石”
2008年,我省服装业不断完善产业链条,建立服装产业园,以市场带动集群模式,推动内贸服饰市场迅猛发展。全年完成服装产量25980万件,占全国的1.26%,排名第12位;比上年增长30.32%,增速居全国第2位。2009年,在全国服装行业发展面临严峻的形势下,服装产业逆势飘红:1-5月份,我省纺织工业完成出口交货值37亿元,同比增长22%。而同期全国纺织服装出口交货值同比下降8%以上,全国仅有7个中西部省份出口同比增长,我省出口增幅首次位居全国第一。
在自主品牌建设上,虽然目前全省纺织服装类只有“鸿润”羽绒一个品牌在“中国驰名商标”中榜上有名,但是,"帅气"、"依立腾"、"东方婉凤"、"宛玉"、"依思特"等10多个省著名商标的品牌正在崛起。
在服装产业发展上,具有全省规模的以“安徽服饰第一街”为中心的安徽纺织服装流通网络体系已经建立;以"安徽服装第一镇"--孙村为主体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实力不断增强;以依立腾、帅气、宛玉等为代表的安徽本土品牌知名度不断提高;合肥瑶海工业园内的中国合肥服装创新产业基地和安徽三元服装工业园已经建成,太子龙、旗牌王、九牧王和香港联亚等知名服装品牌成功入驻。2008年,安徽服饰第一街各市场用于纺织服装的市场营业总面积29.4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7.85%;商业铺位8365个,比上年净增990个。作为安徽最大的纺织服装加工基地"安徽服装第一镇"---繁昌县孙村镇,截止到2008年底,全镇服装及配套企业206家,其中三资企业6家,民营企业200家,规模以上服装企业58家,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4家,主要产品为各类针梭织服装。2008年销售收入16.9亿元,利税0.69亿元,出口创汇1735万美元。
在各地区服装业布局上,以芜湖孙村镇为龙头,我省现已构建芜湖、马鞍山、铜陵和安庆为中心的沿江服装产业带,其中以芜湖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服装园、南陵服装工业园、繁昌县服装工业园和繁昌县孙村轻纺服装工业园为主体的芜湖四大纺织服装工业园以及铜陵纺织服装工业城,都已形成初具规模的产业集群,企业入驻、开工、建成投产数目都在持续增长;六安、滁洲等地的羽绒、线绸企业以原材料为优势,形成了羽绒、线绸生产加工基地;皖北地区的阜阳、淮北等城市以原材料、劳动力为优势,推动皖北服装基地和服装产业工人输出基地的建设,为我省纺织服装业快速发展做好了全面的基础工作。
产业振兴之路任重道远
为了谋求行业的持续较快发展,我省服装业应当积极采取措施,走“树品牌、抓产业、活市场”的服装业崛起之路。
第一、积极开拓内销市场,产销联动谋求发展。安徽服装企业以外贸导向型的居多,金融危机不可避免地造成了部分企业倒闭、订单下滑、产量降低等问题。因此,在做好自营出口升级的同时,积极开拓内销市场,成为这部分企业的不二选择。生产企业要与销售市场联手合作,将产销资源充分利用并有效共享,形成品牌进入市场、市场托举品牌的共赢局面,这是安徽服装行业积极应对当前形势的有力举措。
第二、进行品牌建设和推广,增加产品附加值。加强品牌形象及文化建设,以增加产品附加值,是当前众多外贸转内销服装企业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更是安徽本土品牌在危机面前必修的"内功",在越来越重视品牌形象和品牌消费的年代,“品牌建设”成为众多企业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走之路。要争取到2010年,创建10至15个安徽省著名商标,1至3个中国驰名商标。
第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力促产业结构升级。虽然国家已出台扩大内需及促进纺织服装业发展的各项措施,但政策只是外部不可缺少的条件,行业要真正度过难关,还是要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内部结构调整,加快产业升级的步伐。安徽服装业的经济增长方式必须由粗放式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向集约、向质量要效益。要加强行业自律和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加快行业技术进步和新产品开发的步伐,不断提高科技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通过安徽省服装行业公共创新服务平台,为广大的中小企业服务,使中小企业能利用平台提供的各项资源和新技术,实现快速进入国内、国际市场的目标,这也是安徽服装产业崛起的又一强大动力。
第四,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形成服装产业集群。必须通过地方政府对地方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的服装企业进行扶植,逐步建立起具有自身优势的产业集群。形成优势的前提是要有一个清晰的发展战略,需要对全服装业有一个明确的总体发展思路,各地也要形成独特的发展定位,有所为有所不为,以逐渐形成特定地理范围内多个产业相互融合、众多类型机构相互联结的共生体,构成具有安徽区域特色的竞争优势,发挥资源共享效应,形成“区位品牌”。
第五,进行生产力合理布局,加快全省服装业发展。安徽服装业的发展宜以“安徽服饰第一街”为全省产业龙头,推动合肥服装创新基地、安徽服装三元产业园的建设。要全力打造芜湖孙村镇"安徽服装第一镇"的建设;并在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为中心的沿江城市,打造沿江服装产业集群。要充分利用六安,滁洲等地的羽绒、线绸等原材料优势,形成羽绒、线绸生产加工基地。要借助皖北地区原材料,劳动力优势,推动皖北服装基地和服装产业工人输出基地的建设。
第六,完善产业链及配套服务,打造全方位服装产业基地。要充分发挥产业链的协同效应,健全服装产业链的上下游,包括面料、辅料、加工、设计、营销、物流、金融的服务机构。如果安徽服装业不能提供相应的产业链及配套服务,很可能会失去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机会。只有更好更早地做好产业转移的相关准备,如产业链配套的建设、生产管理技术的引进、服务承诺的到位等等,就能最终分享到更大的产业转移机会。(文/吴治中 许成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