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苏中的珠三角外贸和外贸企业

2009-11-04 11:29 926

  新华网广州11月4日电 中国推出包括10项重点内容的经济刺激计划为时已整整一年,作为经济最前沿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外贸和外贸企业,正缓

  新华网广州11月4日电 中国推出包括10项重点内容的经济刺激计划为时已整整一年,作为经济最前沿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外贸和外贸企业,正缓步走出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阴霾。

  外贸特别是出口,通常被认为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最不确定的因素。随着国内经济快速复苏,观察中国外贸依存度最高的珠三角外贸和外贸企业,也是透视中国经济恢复情况和健康程度的一扇窗口。

  新华社多媒体经济调研小分队最近先后走访广州、佛山、东莞、深圳等珠三角腹地城市的政府部门和企业,实地了解当地外贸形势和企业经营状况。

  “企稳向好前途光明,完全复苏道路曲折。”广州市外经贸局局长肖振宇这句简短的概括,或许可以代表人们对这个地区外贸形势的普遍判断。

  数据说话:外贸形势持续向好

  今年以来,深圳、东莞、广州、佛山等城市进出口止跌回稳的势头得到巩固,外贸形势不断好转。根据几天前刚刚发布的数据,1-9月,深莞穗佛四市分别完成进出口总额1859.03亿、672.17亿、543.83亿和275.5亿美元,同比下降16.7%、21.3%、13.5%和16.4%,降幅持续收窄,环比则全部实现增长。

  9月单月,广东全省进出口总值为606亿美元,是今年内单月进出口额首次超过600亿美元,同比下降8.3%,降幅首次收窄至个位数。

  此间专家指出,珠三角外贸形势的好转除了得益于外部经济环境的持续改善外,还要归因于中央和地方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推动和刺激。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中国去年11月制定了两年内投资4万亿元人民币的经济刺激方案,全面实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在这些措施的刺激下,中国多项经济指标从今年一季度开始呈现回暖迹象,经济活跃程度逐月提高,经济下行的风险持续降低。

  在珠三角这个外贸首当其冲受到金融危机冲击的地区,政府主管部门自然是“先知先觉”,纷纷针对地区产业特点采取举措扭转外贸颓势。广州先后采取了出口基地建设、优化亲商稳商环境等8大措施,稳定外贸局势。佛山相继出台10大类42项措施,其中很大一块是针对出口加工企业的。

  而在东莞这个拥有14000家外资企业、其中大部分是出口加工型企业,受冲击也最为严重的城市,在挺过年初困难时期后复苏势头明显。大型企业形势更好,以出口300强为例,整体出口额下降12%,比全市总体要低9个百分点左右,与此同时,利润持平或者实现增长的企业比重均有所上升。

  “可以说我们下跌的速度已经稳住了,没有去年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那么猛。”东莞外经贸局副局长蔡康说。

  不容忽视的一点是,在外需不振的情况下,许多出口导向的珠三角企业将市场重心转向国内,而今年以来国内持续旺盛的消费弥补的订单损失,也让这部分企业得以更加从容地思考外贸战略和产品结构。

  企业选择:有坚持,也有改变

  在这场号称“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面前,遍布珠三角地区的外向型企业尤其是传统的“三来一补”企业受冲击明显,一些企业因订单骤降不支倒下,但也有许多安然度过困难恢复生机。

  柏迪制衣是增城市一家中等规模的牛仔裤加工企业,靠为国内外一些知名品牌代工赚取加工费,是珠三角众多同类企业中的一员。增城――这个广州下辖的县级市,其服装来料加工行业在全国也是首屈一指,像柏迪这种规模的企业,多达3000余家。

  金融危机爆发后,柏迪制衣的订单量在一个月内骤降了80%,让企业措手不及。“员工没事可做是最头疼的问题,计件提成没有了,收入就下降,很多员工提出离职申请。”总经理钟启云回忆起那段时光仍然感慨,“但我估计经济肯定有复苏的一天,不管怎么样先扛两三个月再说,只要危机不超过半年企业暂时还不会有麻烦。”

  钟启云说,在那段时间里,生产线一条也没有停,而是让工人轮休,除了按期支付员工的基本工资外,企业还组织他们到周边景点旅游过两次,目的只有一个――留住人,等待形势好转。

  “人是最难找的,企业还要发展,裁员不是办法。”他说。

  事实也如同他当初的预期,在最困难的2009年1月过去后,这家企业的订单开始逐月回升。如果以2008年6月为基准,今年3月订单恢复到50%左右,7月恢复到80%,而目前已经基本持平。

  但唯一与危机前不同的是,今天已经很难用“外向型企业”来形容柏迪制衣。“我们的订单量在这一年发生了逆转”,钟启云坦率地告诉记者,“危机爆发前出口订单占70%,内销占30%,现在还是‘三七开’,但是完全颠倒过来了。”

  如果说柏迪制衣经历了一番“险象环生”,颇有些“硬扛下来”的味道的话,位于佛山的昭信集团则是依靠产品转型“有惊无险”地走出困境。

  昭信集团成立于改革开放之初,曾经是一家以出口鞋类产品著称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但发展至今,它的旗下也只剩下一家鞋厂了,恰恰是在金融危机刚刚爆发的时候,集团“果断”关闭了另一家效益不佳的鞋厂。

  “订单降得厉害,索性把它关掉了,这一家的情况还好些。”集团副总经理万小承说。

  之所以有这样的底气,是因为金融危机爆发前不久,昭信集团的主营业务已经转移到生产LED照明产品上,而这源于企业近几年生产灯具的技术积淀。

  万小承回忆说,金融危机影响来临时,公司LED产品出口也有所下降,但是因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含量很高,之前和日本一家大公司签订了战略同盟,所以在今年初,日本市场稍一回暖,那家大公司的订单就统统给了他们。

  外贸企业的生生不息支撑了珠三角经济过去30年的蓬勃发展。在危机面前,有的企业选择了坚持,有的选择了改变,但目的相同――发展下去。

  未来方向:不确定因素仍多

  尽管数据呈现出的外贸基本面不错,但主管广州外贸和外资工作的肖振宇依然持谨慎乐观的态度:“我们的外经贸形势和数据有转好的趋势,但我们还远不能说基础已经稳固了。”

  前不久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在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的基础上指出,从外部环境看,虽然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开始复苏,但基础不稳固、动力不足,全球经济复苏将是一个缓慢曲折的过程。

  显然,国际经济环境的一举一动,对珠三角外贸企业有着明显的影响。肖振宇说,之所以判断外贸发展趋势都是用“企稳”“向好”“恢复”“回升”“好转”等词汇,是因为必须清醒地看到,各种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

  “国际上除了一些刚性产品需求增大以外,其他产品的需求还没有明显增加的趋势;我们很多企业面临金融危机和过去运作中遇到的困难,并没有因为我们加大了帮扶力度而得到根本解决,他们还会在应对中遇到新的矛盾。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外经贸的走势。”他说。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向晓梅则认为珠三角传统外贸企业面临调整。她以东莞为例指出,这里加工贸易比重大,冲击也大。有些企业订单回升快,主要是因为行业内部在调整,订单转移给了生存下来的企业。东莞虽然度过了困难时期,但还要进行艰苦的结构调整,否则未来依然堪忧。

  对此,东莞外经贸局副局长蔡康似乎有他的“苦衷”:“东莞一直以来都在大力推进出口企业的转型升级,但最终的决定权在企业手里。”

  蔡康表示,今天东莞的出口企业大多数已经不是传统的OEM模式,也就是典型的来料加工,收取低廉的加工费,占据主流的是ODM模式,即拥有一定的设计研发能力的制造业模式,并且有些企业已经尝试向OBM(有自主品牌的制造业)模式转变,而这种转变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推动。

  事实上,面对产业转型升级的问题,珠三角出口企业经营者或许有他们自己的看法。记者询问钟启云,有没有考虑做自主品牌服装企业的打算,他回答:“30年前的今天,香港面临我们同样的问题,制衣厂有一万多家,但有多少能做出自己的品牌来?数来数去也就三四家,只有‘千分之一’的机会。”(执笔:郭鑫;参与采写:韩洁 车晓蕙 王攀 王敏 刘敏)
 

0
标签: 外贸 珠江三角洲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 45节精品课,全景解读供应链金融科技风控与数据风控的深度剖析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08.29 17:33
  • 共 45 课时

火热 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