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口可乐为何要换新口味
尽管当前世界经济出现企稳迹象,但目前尚没有经济学家敢断言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已经结束,经济学家们也并未放弃危机“双底”的判断。在这样的宏观经济背景下,任何大的投资都夺人眼球。
尽管当前世界经济出现企稳迹象,但目前尚没有经济学家敢断言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已经结束,经济学家们也并未放弃危机“双底”的判断。在这样的宏观经济背景下,任何大的投资都夺人眼球。
近日,可口可乐在中国接连做出大动作。先是宣布正式进军中国的含乳饮料市场,随后,可口可乐设于武汉、投资高达6亿元人民币的瓶装厂,也宣布正式投产。该厂是可口可乐迄今在中国投资额最高、生产设备全球最先进的不含气饮料生产基地。可口可乐称,连同今年6月宣布新建的、即将于2010年投产的广东三水不含气饮料生产基地,可口可乐中国系统在不含气饮料业务累计投入总额将超4.1亿美元。可口可乐承诺,未来3年内将在中国投资20亿美元。
收购汇源受挫,显然并未能阻止可口可乐进入中国不含气饮料市场的决心,它正在加速推进在华饮料市场多元化的发展战略。大手笔的投资计划显示出,可口可乐正在中国展开新一轮扩张。看来,可口可乐在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并未伤元气,逆市中仍有大手笔投资的能力。当然,可口可乐自有其对市场前景的判断。未来那20亿美元是否真能如愿兑现,暂且不去考虑,但这一举动印证了可口可乐对当前尤其是中国经济复苏前景的判断。实际上,经历了本轮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全球资产价格正处于谷底,也正是有实力的企业谋求新一轮扩张的好时机。
可口可乐此番在中国市场的动向,确实耐人寻味。因为这家跨国公司所要大举进军的,并非是其拥有独家配方的含气饮料核心业务领域。尽管“神奇配方”使可口可乐在百年中培养出了几代忠诚的消费者,并伴随其度过了历次经济危机,但在这次金融危机的考验下,可口可乐此番选择在中国的新一轮扩张,却是意在让消费者尝试更多的口味。
此次新投产的武汉工厂,以及即将于明年投产的三水工厂,主要生产包括含乳饮料“果粒奶优”在内的非气饮料。事实上,此前几年,可口可乐已经开始在中国进军不含气饮料,美汁源就是其主推的品牌。目前,可口可乐在中国含气和不含气饮料的业务比例是“七三开”,而此次所宣布的3年内20亿美元投资,则是“对半开”。可见其今后市场的扩张核心,已经是非含气饮料了。
究其原因,一方面,作为百年老店,在经历了历次全球经济危机的考验后,可口可乐已将其独特的汽水口味,几乎传遍地球的每个角落。对于占据市场较大份额的行业巨头可口可乐来说,目前全球含气饮料市场已趋向稳定、饱和,可以发挥和扩展的空间并不大。而在中国市场上,可口可乐已经创造了连续20个季度两位数增长的纪录,企业发展的瓶颈已经凸显。可口可乐需要在中国乃至全球市场上,寻找新的发力点和利润增长点。值得关注的是,百年来,可口可乐的目光几乎没有脱离过饮料市场,也正因其没有盲目地多元化发展,才使其在历次危机中保有实力。因此,在这一轮扩张中,可口可乐的目光必将锁定在饮料的细分市场之上,那就是非含气饮料市场。
另一方面,在国际金融危机触底之际,选择中国作为开始新一轮投资的重点,可口可乐也自有考虑。其一,中国经济相对于其他经济体的优秀表现,尤其是未来的发展前景,让可口可乐吃下定心丸。其二,人口众多,使中国拥有庞大的消费群体。而这一群体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极强。许多领域的实践证明,以中日韩为代表的东亚消费者,在尝试新事物方面已将欧美消费者远远甩在了后面。
在热衷于更新换代电子产品的中日韩街头,常能发现大量比欧美国家更时尚的款式。其三,可口可乐多年在中国碳酸饮料市场“龙头老大”的地位,使之已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营销网络和采购能力,而其自身又具有强大的品牌号召力和推广能力。在今后的含乳饮料市场竞争中,可口可乐依靠雄厚的资本和强大的品牌推广能力,未必不会再复制此前“美汁源”的成功经验。
可口可乐日前刚刚发布的第三季度财报也显示,在净利润持平、收入下降的总体情况下,亚太市场的销量依然有所上升。这也可以看作是可口可乐选择在华市场“换口味”的最好注解。
近年来,我国水果牛奶类饮料产品的开发和销售不断升温。调查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水果牛奶类饮料的整体销量已达到了62亿升。目前,娃哈哈、太子奶等已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的国内品牌,仍没有一家能够占绝对优势,市场呈现群雄逐鹿局面。“3年内近20亿美元的投资,其中一半用于非气饮料市场”――作为含乳饮料市场的后来者,可口可乐品牌扩张的决心彰显无遗。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虽然可口可乐具体的投资方向目前尚难预测,但其在收购汇源未果之后,很可能会直接投资进军新细分市场。同时也不排除其在合适时机借并购之力加快整合,这必将会搅乱这个消费潜力巨大、品牌纷杂的市场。此举耐人寻味,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