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业界呼吁加速双方高技术产品贸易
2009-10-26 11:26466
随着中美两国在核电、清洁能源等领域的贸易及合作进一步深入,两国间的高技术产品贸易合作前景也引起关注。要改变中美贸易的不平衡、加快中国产业结构升级,急需改善两国高技术产品贸易现状。
随着中美两国在核电、清洁能源等领域的贸易及合作进一步深入,两国间的高技术产品贸易合作前景也引起关注。要改变中美贸易的不平衡、加快中国产业结构升级,急需改善两国高技术产品贸易现状。
10月23日,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召开的“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及产业发展联合研讨会”上,来自中美两国的政府官员、企业家代表和行业机构负责人,再次发出了这样的呼声。
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潜力巨大
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认为,中美两国的产业机构有着很强的互补性,为之间的高技术产品贸易与合作提供了巨大发展空间。
一方面,美国的高技术产业在国内经济中占有相当高的比例,整体发展水平也处在世界领先地位,但美国的制造业并不一定会参与高技术产品的实际制造,加之美国国内劳动力成本高,都大大限制了其发展。
另一方面,中国拥有广阔的市场和相对低廉的劳动力,生产和消费能力都很旺盛。如果中美双方能基于各自优势扩大合作,不但符合美国企业的利益,能为高新技术和产品找到出路,还能改善美国现阶段对华贸易逆差情况。对于中国,则有助于改变国内众多出口企业单一的生产模式,使其从单纯的加工组装转变为带有一定技术含量的零部件生产,将加快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
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首席经济学家RobertKoopman的调查报告显示,尽管美国从中国进口的高技术产品连年增长,并占到了美国高技术产品进口的27%(2008年),但其结构非常单一,超过80%是手机、电脑等通讯器材和信息技术类的消费品。如果中国能够生产医疗器械、新材料等产品,不但能解决美国的需求,也能给中国企业带来更多利润。
美国绿色科技投资咨询顾问TomMcCawley认为根据德国、日本等国家的发展经验,在未来10到15年内中国也会开始向消费性社会转变,届时中国人对高技术、高品质的消费品需求将会猛增,而美国的产品将提供给中国消费者更多选择。
部分障碍有待解决
中方认为美国政府虽然支持和中国的高技术贸易与合作,但思维上仍是“政治挂帅”,动辄就以“国家安全”为由限制美国企业对中国进行技术转让和合作,加之美国国内保护主义抬头,也极大地损害了双方的共同利益。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迎认为美国政府保护本国企业利益本无可厚非,但“为了分到更多的蛋糕,而毁了蛋糕”的做法并不可取。
美方与会者也同样对美国政府表达了不满。据TomMcCawley介绍,美国的相关法律制定于三十多年前,很多条款已经不适应当今的国内国际形势;另外,高技术产业发展迅猛,更新换代快,很多之前政策限制出口的军民两用产品和技术,现在都是大路货,甚至已被淘汰,但政府仍然限制出口,就对美国企业造成了伤害。
与此同时,美国方面则希望中国政府能够进一步开放市场,细化相关政策,并加强监管。美国AT&T公司全球商业战略及市场发展组商业发展主管ZhangDongming表示,由于国情不同,中国的一些政策会大大限制两国企业之间的合作。
ZhangDongming举例说,由于政策的局限,AT&T在中国的业务现在仅仅针对于国外跨国公司在华分部,而具有优势的信息服务等业务无法展开,也就无法服务更多的本地公司。她希望中国政府能在未来有计划地开放相关市场,这样既能让AT&T这样的美国企业得到实惠,又能更好地服务中国本地企业,还能通过合作等多种形式提高中国企业自身的技术实力。
美国康明斯公司东亚研发中心董事长彭立新则认为,现阶段,影响两国高技术领域合作的是中国的相关政策不够细化。他介绍,在美国由于高技术产业发展已有多年历史,政府制定政策也有成熟的机制,条款比较细致,而且有很多可以量化的标准;而中国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时间较短,政策制定上不够完善,很多条款非常含糊,再加上双方政治、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很多美国企业对中方政策解读不清,不敢贸然进入中国市场。
业内人士建议中美企业携手共赢
彭立新在会上介绍了康明斯公司在中国的经验。康明斯通过在中国建立合资公司的方式,和东风、陕汽等中国企业进行联合开发,既分担了成本,共享了专利技术,还绕开了美国政府的政策限制。
他认为这种方式对中方企业来说更加实惠,不但可以学习吸收美方的研发流程,还将专利技术握在了手里。彭立新介绍说,今年东风和康明斯的合资公司研发生产出一种新的汽车发动机,专利技术就属于这家合资公司,所以当美国康明斯总部以此发动机为原型生产针对美国市场的产品时,就必须付给合资公司专利费。
中国民营科技事业家协会秘书长陈庆振则希望市场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他认为在市场化的前提下,美国的部分高新技术必将向中国转移,但这绝不会损害美国的利益。全球化是未来的趋势,将会给中美两国提供更大的市场机遇。中美企业根据各自特点做到优势互补,联合占领全球市场的制高点,实现双赢。
卡迪斯远东有限公司中国区总经理李伟成认为,造成现在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与合作仍不充分的,是双方对彼此的不信任。要消除这种不信任,需要民间力量,比如非政府组织充当润滑剂和催化剂的角色。
10月23日,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召开的“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及产业发展联合研讨会”上,来自中美两国的政府官员、企业家代表和行业机构负责人,再次发出了这样的呼声。
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潜力巨大
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认为,中美两国的产业机构有着很强的互补性,为之间的高技术产品贸易与合作提供了巨大发展空间。
一方面,美国的高技术产业在国内经济中占有相当高的比例,整体发展水平也处在世界领先地位,但美国的制造业并不一定会参与高技术产品的实际制造,加之美国国内劳动力成本高,都大大限制了其发展。
另一方面,中国拥有广阔的市场和相对低廉的劳动力,生产和消费能力都很旺盛。如果中美双方能基于各自优势扩大合作,不但符合美国企业的利益,能为高新技术和产品找到出路,还能改善美国现阶段对华贸易逆差情况。对于中国,则有助于改变国内众多出口企业单一的生产模式,使其从单纯的加工组装转变为带有一定技术含量的零部件生产,将加快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
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首席经济学家RobertKoopman的调查报告显示,尽管美国从中国进口的高技术产品连年增长,并占到了美国高技术产品进口的27%(2008年),但其结构非常单一,超过80%是手机、电脑等通讯器材和信息技术类的消费品。如果中国能够生产医疗器械、新材料等产品,不但能解决美国的需求,也能给中国企业带来更多利润。
美国绿色科技投资咨询顾问TomMcCawley认为根据德国、日本等国家的发展经验,在未来10到15年内中国也会开始向消费性社会转变,届时中国人对高技术、高品质的消费品需求将会猛增,而美国的产品将提供给中国消费者更多选择。
部分障碍有待解决
中方认为美国政府虽然支持和中国的高技术贸易与合作,但思维上仍是“政治挂帅”,动辄就以“国家安全”为由限制美国企业对中国进行技术转让和合作,加之美国国内保护主义抬头,也极大地损害了双方的共同利益。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迎认为美国政府保护本国企业利益本无可厚非,但“为了分到更多的蛋糕,而毁了蛋糕”的做法并不可取。
美方与会者也同样对美国政府表达了不满。据TomMcCawley介绍,美国的相关法律制定于三十多年前,很多条款已经不适应当今的国内国际形势;另外,高技术产业发展迅猛,更新换代快,很多之前政策限制出口的军民两用产品和技术,现在都是大路货,甚至已被淘汰,但政府仍然限制出口,就对美国企业造成了伤害。
与此同时,美国方面则希望中国政府能够进一步开放市场,细化相关政策,并加强监管。美国AT&T公司全球商业战略及市场发展组商业发展主管ZhangDongming表示,由于国情不同,中国的一些政策会大大限制两国企业之间的合作。
ZhangDongming举例说,由于政策的局限,AT&T在中国的业务现在仅仅针对于国外跨国公司在华分部,而具有优势的信息服务等业务无法展开,也就无法服务更多的本地公司。她希望中国政府能在未来有计划地开放相关市场,这样既能让AT&T这样的美国企业得到实惠,又能更好地服务中国本地企业,还能通过合作等多种形式提高中国企业自身的技术实力。
美国康明斯公司东亚研发中心董事长彭立新则认为,现阶段,影响两国高技术领域合作的是中国的相关政策不够细化。他介绍,在美国由于高技术产业发展已有多年历史,政府制定政策也有成熟的机制,条款比较细致,而且有很多可以量化的标准;而中国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时间较短,政策制定上不够完善,很多条款非常含糊,再加上双方政治、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很多美国企业对中方政策解读不清,不敢贸然进入中国市场。
业内人士建议中美企业携手共赢
彭立新在会上介绍了康明斯公司在中国的经验。康明斯通过在中国建立合资公司的方式,和东风、陕汽等中国企业进行联合开发,既分担了成本,共享了专利技术,还绕开了美国政府的政策限制。
他认为这种方式对中方企业来说更加实惠,不但可以学习吸收美方的研发流程,还将专利技术握在了手里。彭立新介绍说,今年东风和康明斯的合资公司研发生产出一种新的汽车发动机,专利技术就属于这家合资公司,所以当美国康明斯总部以此发动机为原型生产针对美国市场的产品时,就必须付给合资公司专利费。
中国民营科技事业家协会秘书长陈庆振则希望市场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他认为在市场化的前提下,美国的部分高新技术必将向中国转移,但这绝不会损害美国的利益。全球化是未来的趋势,将会给中美两国提供更大的市场机遇。中美企业根据各自特点做到优势互补,联合占领全球市场的制高点,实现双赢。
卡迪斯远东有限公司中国区总经理李伟成认为,造成现在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与合作仍不充分的,是双方对彼此的不信任。要消除这种不信任,需要民间力量,比如非政府组织充当润滑剂和催化剂的角色。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