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部门“围追堵截”产能过剩
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经济发展逐步迈上正确增长轨道。眼看进入年末,全年“保八”战役进入最后的冲锋阶段。然而,在保增长的同时,产能过剩已然成了一种“传染病”,横亘在中国经济复苏道路上,调结构引导产业健康发展已成共识。
前三季度GDP超7%,全年“保八”已无虞;“调结构”将成重点、亮点
● 围:新提出加大环保准入门槛,加大对土地用地的严格把握
● 追:新提出实行问责制,对地方政府的官员提出了更高要求
● 堵:国家将原则上不再批准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六大行业扩大产能项目
● 截:对不符合相关政策、程序的项目,金融机构一律不得发放贷款
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经济发展逐步迈上正确增长轨道。眼看进入年末,全年“保八”战役进入最后的冲锋阶段。然而,在保增长的同时,产能过剩已然成了一种“传染病”,横亘在中国经济复苏道路上,调结构引导产业健康发展已成共识。
各司其职联合出击
对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和风电设备等六大产能过剩行业,国家有关部门将原则上不再批准扩大产能的项目。
这是记者从国家发改委等十部门10月19日联合举行的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信息发布会上了解到的。
国家发改委、工业信息化部、监察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人民银行、质检总局、银监会、证监会等十部门联合在发布会上散发的材料还指出,对未经批准擅自占地开工建设的,要依法从重处理;对不符合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及相关产业政策要求,未按规定程序审批或核准的项目,金融机构一律不得发放贷款。
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巡视员熊必琳指出,目前一揽子计划政策效应已初步显现,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有所缓解。但结构调整总体进展不快,不少领域产能过剩、重复建设仍很突出,有的甚至还在加剧。
对于这次调控与以往的不同点,熊必琳说,这次提出实行问责制,对地方政府的官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还包括加大了环保准入门槛,加大了对土地用地的严格把握等,应当会取得效果。同时,各级投资主管部门将进一步加强产能过剩行业项目审批管理,严禁化整为零、违规审批;严防财政性资金流向产能过剩行业的扩大产能项目;在新的核准目录出台前,六大产能过剩行业确有必要建设的项目,需报国家发改委组织论证和核准。
保八无虞
熊必琳在国家发改委当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除了4万亿元扩大内需计划外,还包括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明确提出了控制总量、淘汰落后、兼并重组、自主创新的一系列措施。“应该说4万亿元投资对中国经济的恢复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今年前三季度GDP在22日公布,平均达到了七点几,按照年初提出的保八的增长,基本上没有问题。”他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证券研究室主任范建军指出,如果第三季度投资和消费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那么第三季度的GDP单季增速应该在9%以上。
熊必琳坦承4万亿元的一揽子拉动确实有一些建设项目的提前进入、工作量加大,这样使原来的一些产业可能会出现局部的需求加大。“但是这和我们的产能过剩应该说没有根本的关系。”熊必琳说。
上大易 关小难
在传统行业之外,这个传染病还进一步蔓延到多晶硅、风电等新兴产业。
目前,全国“打造新能源基地”的省份已多达17个,但未经过充分论证规划的却不在少数。
为了抑制这个传染病,中国政府开出了包括金融、土地等多项政策在内的药方。但药方能否奏效,关键还要看两点:一是准入门槛等措施是否能得到严格执行,二是淘汰落后产能退出机制能否能得到完善。
要知道,虽然“上大关小”一直是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导原则,但“上大易,关小难”才是最真实的写照,这也是过剩滋生的内在动因。
作为促进GDP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上大项目不仅是资本追逐的重点,也是地方政府难以抑制的冲动,后者甚至会在金融和土地政策上予以支持。另外,在大项目上马的同时,传统行业落后产能的淘汰却是一大难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简单:对于地方政府而言,一些小厂往往是当地财政支柱,其产能的淘汰涉及到职工安置、企业转产、债务化解等多种问题。如果不能建立一套完整的淘汰退出机制,妥善解决上述问题,来自地方的阻力也就无法真正消除。记者 马继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