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信贷“变奏曲”:配角唱大戏
王芳艳 陈昆才 |2009-10-19 14:44494
9月信贷格局之变并非偶然。诸多“谜团”背后,反映出监管信号和货币政策“微调”的落地,也隐藏着更深的传导链条和机构博弈。
9月份信贷数据,既超出市场预期,却又充满了“谜团”。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10月14日晚间公布的数据,9月人民币信贷新增5167亿元,比8月多出1100亿。这一数字虽然不如3月份和6月份信贷季末冲刺时抢眼,但此前市场普遍预计这一数字在3000-4000亿左右。
而具体分析9月份各类金融机构贷款份额,却会发现格局生变。
四大国有银行及股份制银行投放量分别约为1105亿元和154亿元,占比分别只有约21%和3%。无论是绝对额和市场份额,均为今年以来的月度最低水平——长期以来,四大行及股份制银行都是我国银行业信贷投放的绝对主力,加总占人民币贷款市场的份额从未低于50%,而这次却只有不到四分之一。
因为风险控制和资本充足率的约束,股份制银行信贷占市场份额创下年度新低。“9月,如果除去交通银行,12家股份制银行总的新增量甚至是负的。”一家股份制银行高管15日告诉记者。而据记者获得的数据显示,招行、民生、浦发、中信等12家股份制银行人民币贷款9月共负增长了约70亿元。
传统信贷主力“高位盘整”之时,其他金融机构,尤其是城商行和农信社的新增贷款却开始“后程发力",9月投放达3908亿元,市场份额突增至75.6%的年度高点。
9月信贷格局之变并非偶然。诸多“谜团”背后,反映出监管信号和货币政策“微调”的落地,也隐藏着更深的传导链条和机构博弈。
据记者调查发现,四大国有银行已经开始主动控制信贷规模,为年末乃至明年积蓄力量;股份制银行为了达到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纷纷向上半年项目储备不足的中小地方性金融机构、邮储银行等机构转让信贷资产;而主力机构的“暂歇”,则成为前期信贷投放大潮中并无施展空间的城商行和农信社等,提供了机会。
据记者独家了解的信息,四大国有银行和13家股份制银行当月贷款新增额分别为1105、154亿元,其中票据贴现的下降规模分别为1800多亿元、2000多亿元,其票据减少的量甚至超出了所有金融机构的当月票据融资下降的规模——3517亿元。
国信证券银行业分析师邱志承认为,国有和股份制银行贷款余额变化并不大,贷款模式的增长驱动力主要来自于票据贴现的置换、从而实现结构改善。
9月超预期的信贷数据也表明,未来一段时间,国内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仍将继续。中金公司测算,按照前九个月新增贷款达8.69万亿计算,全年实现9.5万亿或者略高的可能性较大。而中长期贷款的增加,表明宽松的货币正流向实体经济,有利于中国经济复苏进程延续。
主力为何“无力”?
谜团之一,是为何传统信贷主力突然变得“无力”?
据记者调查发现,其中原因为部分银行信贷主动调整,而带来的大幅回落所致。同时资本充足率对股份制银行的约束作用也开始显现。
四大国有大行变化最大的则是中国银行,其人民币信贷从8月新增700多亿回落到35亿元左右。而其他银行则较为平稳,其中建行增长了约400亿元,居四大行之首,工行增长了约350亿元,略低于8月的380亿元投放量,农行增长了315亿元。
13家股份制银行中,除去交行新增信贷220多亿元外,浦发负增长300多亿元,招行负增长140多亿元,恒丰银行负增长32亿元,中信银行负增长30亿元,深发展负增长28多亿元。
而向来量不惊人的广发行,却增长了近130亿元,兴业银行增长了120多亿元尾随其后,华夏银行增长了90多亿元,渤海银行接近70亿元,光大银行50多亿元,浙商银行约30亿元,而民生银行仅增长4亿元。
据农业银行战略管理部分析,传统信贷主力的“无力”原因可能是:一是股份制银行普遍存在资本金压力,特别是上市银行,需要披露三季度末的资本充足率信息,因此被迫压缩贷款。
二是9月中旬央行发行了几千亿元定向票据,对象主要是此前放款较多的大行。这种带有惩罚意义的举动,迫使此前放款较多的银行在9月份有所收敛。
不过,事实也并非如此悲观。
信贷下滑最厉害的中国银行就是一个例子。知情人士透露,中国银行9月票据融资减少了500多亿元,是构成新增信贷下滑的主要因素。而中国银行董事长肖钢近日表示,当月其对企业的新增贷款仍与上月持平。
“我们实际上是一边做,一边出,所谓的做是我们并没有放弃好的项目,出就是压缩票据,转让信贷资产给其他银行或者打包成理财产品转移到表外。”一家股份制银行高管透露了信贷负增长中的奥秘。
为控制信贷规模,招行多家分行采取的方式为发售理财产品。操作路径是招行委托信托公司,设立信贷资产转让资金信托计划,在该信托计划中,信托公司以受托人名义向招行购买信贷资产。
新军如何“突进”?
谜团之二,政策性银行、城商行、农商行甚至外资行为何此时“后程发力”,能贡献约4000多亿元的信贷?
一家大型城商行高管告诉本报记者,该行8月信贷仅增长约10多亿元,但9月份增长了约100亿元(股份制银行中新增信贷最高的广东发展银行也不过130来亿),从单月增量来看,在全年也是比较快的。同时他们也进行了内部的结构调整,比如将重心放在一般性贷款的增长,票据到期后则自然减少。
“机会来了。”他如此形容,上半年他们信贷增长不是很快,下半年在大型银行放缓脚步时,就开始抢一些项目回来。
而另一家北京的城商行人士也告诉记者,9月份,该行总行给予的信贷指标比8月大幅增长。
农行战略管理部认为,9月份政策性银行、城商行、邮储甚至财务公司信贷猛增,也存在大银行向这些金融机构以“卖断”方式转让部分存量贷款的可能。
由于今年的信贷主要投向大型投资项目,且项目落地并不均匀,一些地区性的中小金融机构贷存比相对较低,在资金充裕情况下,它们就成为信贷资产的主要受让方。而通过受让资产,既可以调整资产结构,又增加了盈利。
“像邮储银行,它的信贷营销能力较弱,因此很多大行和一些股份制银行都给他们做了信贷资产转让。”一家大型股份制银行高管透露,“我们大多以卖断型为主。回购型没有意义,因为没有将资产转移到表外。”
卖断型信贷资产转让,是指信贷资产的转让双方进行资产转让后,借款人向受让方承担还本付息义务,与此同时,风险亦全部转嫁给受让方,债权人则由信贷资产的出让方变为受让方。这样卖方就将信贷资产转移出了表外。
由于信贷资产转让是背对背私下协商完成,到底有多少信贷资产在转让很难计算。不过上述监管人士透露,有的大行分行转让了上百亿元的贷款,受让方为城商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可见,信贷转移的规模之大。
超预期能否延续?
谜团之三,是信贷超预期能否延续。
9月数据给了市场乐观的情绪。实际上,9月份新增贷款比8月份高出1100多亿元,考虑到当月票据融资下降量更多,因此有效贷款实际更多。扣除票据融资因素,8、9月份新增贷款分别为6868和8684亿元,9月份比8月份多增1800亿元。
目前10月份已经过半,而据记者从业内了解的情况看,信贷投放仍属正常。但一家股份制银行对公业务人士告诉记者,不排除到年末,一些银行可能会突击放贷,“因为明年将要实施固定资产贷款管理办法。按照这一办法,单笔金额超过项目总投资5%或超过500万元人民币的贷款资金支付,应采用贷款人受托支付方式,银行将贷款资金支付给符合合同约定用途的借款人交易对手。”
“因此,一些为明年储备的项目今年可能就会投放。否则,严格按照项目进度提款,借款企业肯定不愿意。”该人士称。
此外,采用受托支付的方式,还会影响到银行的对公存款。因为原来的项目贷款,都是一次投放,借款企业慢慢使用,于是贷款银行就能沉淀大量的对公存款;而按照新规,贷款资金需要支付给借款人的交易对手,而交易对手账户如果不设在贷款银行,则贷款银行就会失去这部分存款。
交通银行研究部的报告认为,展望四季度,在新一批中央投资项目下放、经济回升步伐加快的影响下,实体经济信贷需求依然不低,但考虑到银行主动调整投放节奏、监管部门加大风险提示、部分银行可能面临一定资本约束,同时年初发行票据大部分已经到期,预计四季度新增贷款会与三季度大致相当,全年新增贷款10万亿左右。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10月14日晚间公布的数据,9月人民币信贷新增5167亿元,比8月多出1100亿。这一数字虽然不如3月份和6月份信贷季末冲刺时抢眼,但此前市场普遍预计这一数字在3000-4000亿左右。
而具体分析9月份各类金融机构贷款份额,却会发现格局生变。
四大国有银行及股份制银行投放量分别约为1105亿元和154亿元,占比分别只有约21%和3%。无论是绝对额和市场份额,均为今年以来的月度最低水平——长期以来,四大行及股份制银行都是我国银行业信贷投放的绝对主力,加总占人民币贷款市场的份额从未低于50%,而这次却只有不到四分之一。
因为风险控制和资本充足率的约束,股份制银行信贷占市场份额创下年度新低。“9月,如果除去交通银行,12家股份制银行总的新增量甚至是负的。”一家股份制银行高管15日告诉记者。而据记者获得的数据显示,招行、民生、浦发、中信等12家股份制银行人民币贷款9月共负增长了约70亿元。
传统信贷主力“高位盘整”之时,其他金融机构,尤其是城商行和农信社的新增贷款却开始“后程发力",9月投放达3908亿元,市场份额突增至75.6%的年度高点。
9月信贷格局之变并非偶然。诸多“谜团”背后,反映出监管信号和货币政策“微调”的落地,也隐藏着更深的传导链条和机构博弈。
据记者调查发现,四大国有银行已经开始主动控制信贷规模,为年末乃至明年积蓄力量;股份制银行为了达到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纷纷向上半年项目储备不足的中小地方性金融机构、邮储银行等机构转让信贷资产;而主力机构的“暂歇”,则成为前期信贷投放大潮中并无施展空间的城商行和农信社等,提供了机会。
据记者独家了解的信息,四大国有银行和13家股份制银行当月贷款新增额分别为1105、154亿元,其中票据贴现的下降规模分别为1800多亿元、2000多亿元,其票据减少的量甚至超出了所有金融机构的当月票据融资下降的规模——3517亿元。
国信证券银行业分析师邱志承认为,国有和股份制银行贷款余额变化并不大,贷款模式的增长驱动力主要来自于票据贴现的置换、从而实现结构改善。
9月超预期的信贷数据也表明,未来一段时间,国内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仍将继续。中金公司测算,按照前九个月新增贷款达8.69万亿计算,全年实现9.5万亿或者略高的可能性较大。而中长期贷款的增加,表明宽松的货币正流向实体经济,有利于中国经济复苏进程延续。
主力为何“无力”?
谜团之一,是为何传统信贷主力突然变得“无力”?
据记者调查发现,其中原因为部分银行信贷主动调整,而带来的大幅回落所致。同时资本充足率对股份制银行的约束作用也开始显现。
四大国有大行变化最大的则是中国银行,其人民币信贷从8月新增700多亿回落到35亿元左右。而其他银行则较为平稳,其中建行增长了约400亿元,居四大行之首,工行增长了约350亿元,略低于8月的380亿元投放量,农行增长了315亿元。
13家股份制银行中,除去交行新增信贷220多亿元外,浦发负增长300多亿元,招行负增长140多亿元,恒丰银行负增长32亿元,中信银行负增长30亿元,深发展负增长28多亿元。
而向来量不惊人的广发行,却增长了近130亿元,兴业银行增长了120多亿元尾随其后,华夏银行增长了90多亿元,渤海银行接近70亿元,光大银行50多亿元,浙商银行约30亿元,而民生银行仅增长4亿元。
据农业银行战略管理部分析,传统信贷主力的“无力”原因可能是:一是股份制银行普遍存在资本金压力,特别是上市银行,需要披露三季度末的资本充足率信息,因此被迫压缩贷款。
二是9月中旬央行发行了几千亿元定向票据,对象主要是此前放款较多的大行。这种带有惩罚意义的举动,迫使此前放款较多的银行在9月份有所收敛。
不过,事实也并非如此悲观。
信贷下滑最厉害的中国银行就是一个例子。知情人士透露,中国银行9月票据融资减少了500多亿元,是构成新增信贷下滑的主要因素。而中国银行董事长肖钢近日表示,当月其对企业的新增贷款仍与上月持平。
“我们实际上是一边做,一边出,所谓的做是我们并没有放弃好的项目,出就是压缩票据,转让信贷资产给其他银行或者打包成理财产品转移到表外。”一家股份制银行高管透露了信贷负增长中的奥秘。
为控制信贷规模,招行多家分行采取的方式为发售理财产品。操作路径是招行委托信托公司,设立信贷资产转让资金信托计划,在该信托计划中,信托公司以受托人名义向招行购买信贷资产。
新军如何“突进”?
谜团之二,政策性银行、城商行、农商行甚至外资行为何此时“后程发力”,能贡献约4000多亿元的信贷?
一家大型城商行高管告诉本报记者,该行8月信贷仅增长约10多亿元,但9月份增长了约100亿元(股份制银行中新增信贷最高的广东发展银行也不过130来亿),从单月增量来看,在全年也是比较快的。同时他们也进行了内部的结构调整,比如将重心放在一般性贷款的增长,票据到期后则自然减少。
“机会来了。”他如此形容,上半年他们信贷增长不是很快,下半年在大型银行放缓脚步时,就开始抢一些项目回来。
而另一家北京的城商行人士也告诉记者,9月份,该行总行给予的信贷指标比8月大幅增长。
农行战略管理部认为,9月份政策性银行、城商行、邮储甚至财务公司信贷猛增,也存在大银行向这些金融机构以“卖断”方式转让部分存量贷款的可能。
由于今年的信贷主要投向大型投资项目,且项目落地并不均匀,一些地区性的中小金融机构贷存比相对较低,在资金充裕情况下,它们就成为信贷资产的主要受让方。而通过受让资产,既可以调整资产结构,又增加了盈利。
“像邮储银行,它的信贷营销能力较弱,因此很多大行和一些股份制银行都给他们做了信贷资产转让。”一家大型股份制银行高管透露,“我们大多以卖断型为主。回购型没有意义,因为没有将资产转移到表外。”
卖断型信贷资产转让,是指信贷资产的转让双方进行资产转让后,借款人向受让方承担还本付息义务,与此同时,风险亦全部转嫁给受让方,债权人则由信贷资产的出让方变为受让方。这样卖方就将信贷资产转移出了表外。
由于信贷资产转让是背对背私下协商完成,到底有多少信贷资产在转让很难计算。不过上述监管人士透露,有的大行分行转让了上百亿元的贷款,受让方为城商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可见,信贷转移的规模之大。
超预期能否延续?
谜团之三,是信贷超预期能否延续。
9月数据给了市场乐观的情绪。实际上,9月份新增贷款比8月份高出1100多亿元,考虑到当月票据融资下降量更多,因此有效贷款实际更多。扣除票据融资因素,8、9月份新增贷款分别为6868和8684亿元,9月份比8月份多增1800亿元。
目前10月份已经过半,而据记者从业内了解的情况看,信贷投放仍属正常。但一家股份制银行对公业务人士告诉记者,不排除到年末,一些银行可能会突击放贷,“因为明年将要实施固定资产贷款管理办法。按照这一办法,单笔金额超过项目总投资5%或超过500万元人民币的贷款资金支付,应采用贷款人受托支付方式,银行将贷款资金支付给符合合同约定用途的借款人交易对手。”
“因此,一些为明年储备的项目今年可能就会投放。否则,严格按照项目进度提款,借款企业肯定不愿意。”该人士称。
此外,采用受托支付的方式,还会影响到银行的对公存款。因为原来的项目贷款,都是一次投放,借款企业慢慢使用,于是贷款银行就能沉淀大量的对公存款;而按照新规,贷款资金需要支付给借款人的交易对手,而交易对手账户如果不设在贷款银行,则贷款银行就会失去这部分存款。
交通银行研究部的报告认为,展望四季度,在新一批中央投资项目下放、经济回升步伐加快的影响下,实体经济信贷需求依然不低,但考虑到银行主动调整投放节奏、监管部门加大风险提示、部分银行可能面临一定资本约束,同时年初发行票据大部分已经到期,预计四季度新增贷款会与三季度大致相当,全年新增贷款10万亿左右。
0
标签:信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