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贸易状况还谈不上恢复正常
进出口方面的情况看上去肯定有所好转。但这无法掩盖中国的根本问题:主要发达国家需求减少,意味着工厂出口过剩产品的能力下降,从而加大了在国内进行裁员的可能性。
进出口方面的情况看上去肯定有所好转。但这无法掩盖中国的根本问题:主要发达国家需求减少,意味着工厂出口过剩产品的能力下降,从而加大了在国内进行裁员的可能性。
进口尤其可能让人误解。8月份迄今进口较上年同期下降仅4%,且经季节因素调整后增长8.3%,正接近危机之前的水平。考虑到中国大约一半的进口是用于再出口的半成品,出口复苏似乎也会很快到来。
事实上,进口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囤积大宗商品的推动。2009年9月比2008年多四个工作日,也令贸易数字增加。
不过,出口虽然正从危机之后的低点恢复,但要恢复一年前的高点尚需时日。2008年7月-9月,中国月均出口1341亿美元。上个月出口总额为1160亿美元。
只要主要发达经济体的需求仍保持疲弱,出口就不太可能回归2008年中的高点。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称,2003-2008年,美国、日本和欧洲占中国出口的65%左右。
未来几个月,简单的比较可能会掩盖中国出口疲弱的状况。如果出口保持在9月份1160亿美元的水平,那用不了多久年度增幅就会再度达到20%甚至更高。
这也不足以成为欢欣鼓舞的理由。相对好转并不意味着中国政府已经解决了产能过剩的问题。
过去,在国内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中国能够将过剩产品出口至有急切需求的外国市场。现在这些市场在一段时间内肯定会不景气,中国绝对出口水平将很难完全恢复。
这意味着需要削减产能,中国政府已经指出从风力发电到铝业的许多领域都需要采取这样的措施。这种情况很难不产生不良的副作用,如更高的失业率。
庞大的政府开支和额外的银行贷款到目前为止补上了中国经济的窟窿。但由于真正的出口复苏还不太可能实现,或许还需要更多令人痛苦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