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纺业不断创新勇闯国际市场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毛纺工业基础薄弱。经过60年的发展,毛纺工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毛纺工业积极承接全球毛纺工业的产业转移,成为世界毛纺生产和加工大国。近年来,在市场需求不断扩大的形势下,我国每年进口羊毛量均达到30万吨以上。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毛纺工业基础薄弱。经过60年的发展,毛纺工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毛纺工业积极承接全球毛纺工业的产业转移,成为世界毛纺生产和加工大国。近年来,在市场需求不断扩大的形势下,我国每年进口羊毛量均达到30万吨以上。
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
我国毛纺工业早期发展缓慢,企业以粗纺厂为主,20世纪30年代才引进了精纺设备。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国只有13万锭毛纺设备,而且90%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毛纺行业在生产中开发和应用了一些新工艺,如各种锭端加拈纺纱、转杯纺纱、自拈纺纱、包缠纺纱等。这些新工艺显现出一定的发展空间,毛纺工艺也逐渐呈现出简化工序、高速、高产和优质的发展趋势。
1980年,我国毛纺设备已经达到60万锭,大部分采用我国自行制造的全套毛纺织染设备,在新疆、内蒙古、西藏等地建立新厂,改变了我国毛纺工业布局不合理和设备落后的局面。在原料的使用上,由于大力培育和改良羊种,改良羊毛产量已经占到全国羊毛产量的50%左右。毛纺工业使用的国产羊毛占羊毛原料的80%,化学纤维占毛纺原料的43%。我国特有的山羊绒也得到了合理使用,从以出口原料为主到开始加工成羊绒衫等制品。
改革开放后,我国兴起了西服热,这对毛纺行业起到了很好的拉动作用。同时由于畜牧业的发展,主要是毛用羊养殖业的发展,以及纺织机械技术的进步,这一切使我国毛纺工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80年毛纺设备为60万锭,1985年达到139万锭,1990年发展到266万锭,1996年达到408万锭,产能扩张速度很快,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毛纺工业还处于低水平、粗放型的生产状况。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发展至今,我国毛纺织工业取得长足进步,装备水平大大提升,毛纺织产品的数量、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产品远销海外,成为出口创汇的重要商品。在产品质量上,不断改善织物外观和组织规格,改进产品的实物质量;品种上,从素色到花色,从机织到针织,从生活用品到工业用品,各类产品品种齐全;在生产设备上,大量引进国际一流毛纺设备。目前,我国毛纺织产品已远销欧美、日本、东南亚、非洲等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市场已具有一定影响力。
近半个世纪的快速发展
在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的1958年,我国自主设计、施工,用国产设备建设的第一批毛纺织厂——青海毛纺织厂、呼和浩特第二毛纺织厂、兰州第一毛纺织厂和陕西第一毛纺织厂相继动工建设,为我国毛纺织行业未来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毛纺企业也充当起了重要的角色。1979年11月6日,乌鲁木齐毛纺织厂与中国香港、日本的合资公司正式签订合资经营新疆天山毛纺织品有限公司的合同。1980年6月23日,经国家批准,新疆天山毛纺织品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现已更名为新疆天山毛纺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这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公布后我国第一批被批准的中外合资企业中的一个。
1997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定,在纺织行业实施“压锭、减员、增效、重组”的重大举措。1998年初,上海敲响了全国纺织压锭第一锤。而那一次压锭决定,最先起因与一家毛纺企业有很大关联,这个企业就是内蒙古赤峰第二毛纺织厂。
赤峰二毛在上世纪80年代初建厂,时为亚洲规模最大的毛纺联合企业。该厂是赤峰市经济的一根支柱,但因种种原因,该厂在3年时间里累计亏损达到8300万元。时任国家总理的朱镕基在考察赤峰二毛后指示:二毛可以进行破产,要以壮士断臂的精神搞活国有企业。1998年,被业界称为“破冰之旅”的赤峰二毛进行了重组。
压锭之后的国内毛纺工业实现了飞速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国有经济比重进一步减少,大多数国有企业已经改制和重组,实现了资本结构的多元化,非国有经济成为毛纺行业企业所有制结构的主体。
技术进步推进了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2001~2005年,我国毛纺织行业、毛针织行业更新改造投资分别达到170亿元和30亿元,大规模的技改使全行业的装备水平快速提高。来自海外的投资在带来先进设备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对加快产业发展发挥巨大的作用。
同时,国产毛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出口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在初级加工产品上,国内已逐渐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装备水平一流的毛条生产企业,羊毛初级产品的进口数量大幅下降,而出口数量大幅增加,2005年毛条进出口贸易由逆差转为顺差。面料生产无论是品种开发,还是加工质量都有了很大提高。2004年我国面料出口数量首次突破1亿米,而且出口数量超过了进口数量,首次实现了贸易顺差,这在我国毛纺工业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为进军世界高档面料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毛纺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2004年,江苏、浙江、山东、广东、上海、河北6省市拥有的毛纺锭数量占全国毛纺锭总量的比重达到84%,同时资源的使用效率也得到提高。从毛纺产业较为集中的江苏省,就可感受到我国毛纺工业的发展与变迁。
江苏无锡的纺织业在解放前已很发达,民族资本家兴办了一部分毛纺企业。解放以后,中央政府对一些民族资本家的毛纺企业采取了赎买的政策,转化为国营毛纺企业,如无锡协新集团前身就是荣氏家族兴办的毛纺企业。改革开放以后,正是这部分国营毛纺企业勇当弄潮儿,站在了改革的潮头。
而位于长江下游的港口城市江阴,它的兴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毛纺业的发展。在江阴新桥镇,有一家原来从事建筑的企业,因为看到毛纺行业的美好前景,决心投资毛纺,从此一发不可收,成长为享誉世界的“毛纺巨人”——江苏阳光集团。还有一位原来从事照相生意的年轻人,也因为对毛纺情有独钟,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成就了今天的海澜集团。今天,如果去江阴新桥,“全球毛纺之都欢迎您”的标语会令人惊喜,当人们看到一个现代化的欧式建筑群时,就已进入了新桥镇的一个现代化的毛纺企业海澜集团。
阳光集团和海澜集团同在新桥镇,相距只有几步之遥。在创业之初,有很多人担心,阳光和三毛(海澜集团改名前的企业名称)相隔这么近,将来会恶性竞争,两败俱伤。但是,后来的事实证明,阳光和海澜是双双发展势头强劲。阳光以年产2800万米呢绒一跃成为世界毛纺行业的“航空母舰”,而海澜集团则以年产1500万米呢绒的生产能力成长为世界大型毛纺织企业。因为毛纺业的发展,新桥镇一跃成为江阴市的经济强镇、江苏省名镇。毛纺,让新桥人掘到了“第一桶金”。
毛纺业在江阴已成气候。除了新桥镇以外,江阴第一经济强镇周庄也有一个名气响当当的毛纺厂——倪家巷集团;华夏第一村——华西村,也有一个年产700万米中高档呢绒的毛纺厂。因看中江阴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人才优势,日本毛织株式会社直接到江阴投资成立了江阴日毛纺纱有限公司。
与江阴有很多共同点的张家港市,毛纺业也很发达。“毛条厂比米铺还要多”形容的就是张家港的塘桥镇。塘桥镇的华芳集团目前呢绒年产量已达到了2500万米。
在江苏,毛纺行业的大型企业数不胜数,同时也不乏小而强的精英。江苏丹阳毛纺厂成立于改革开放之初,呢绒年产量只有220万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丹毛走的是小而专、小而精的路线。丹毛投入巨额资金,引入了紧密纺技术,从而使产品质量有了质的飞跃。目前,丹毛的产品已经进入了高端面料市场。
其实,不只江苏,在中国大地,60年来无数勇于进取、善于创新的毛纺企业不断追求新的目标、新的境界,共同推动中国毛纺业实现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