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业U形反弹亟须结构调整支撑
4家乳业巨头的业绩显示,除光明净利下滑超六成外,蒙牛、伊利、三元的业绩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业内人士分析,中国乳品行业整体营业水平已经基本恢复,也正逐步走出低谷。
继三元、光明、伊利之后,昨日乳业巨头蒙牛集团交出了2009年上半年的答卷。这张答卷显示,集团上半年盈利120.97亿元,比2008年下半年增加了19%,利润增至6.619亿元。
4家乳业巨头的业绩显示,除光明净利下滑超六成外,蒙牛、伊利、三元的业绩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业内人士分析,中国乳品行业整体营业水平已经基本恢复,也正逐步走出低谷。
行业信心逐步恢复
蒙牛在中报中称,公司对上半年业绩表示满意,称公司正逐步恢复到“三聚氰胺”事件前水平。根据AC尼尔森最新数据显示,蒙牛液态奶在全国市场的占有量达近40%。
蒙牛集团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上半年蒙牛的营业收入和利润增长不仅得益于持续加强高技术含量功能性产品研发,而且得益于奶源结构的优化。蒙牛中报指出,集团进一步扩大了生产规模,截至2009年6月,合计产能达574万吨。
国信证券评估师分析,原奶价格的下降也是企业利润增长的主要原因。伊利的平均原奶成本下降了13%-15%,使得其毛利率同比提升了6个百分点。而且伊利奶粉业务也成为其主要的盈利增长点,上半年伊利奶粉实现销售收入21.2亿元。
在中期实现盈利的企业中,除三元集团是依靠参股麦当劳实现3673万元中95%的净利润外,其他的像伊利和蒙牛等企业的盈利还是依赖整个行业信心的恢复。
奶业分析师陈渝指出,像蒙牛一样,多数企业处于U形反弹阶段,尽管完全恢复到“三聚氰胺”事件前的水平还需时间,但这些企业产品销售和原奶收购基本已经恢复,企业发展态势向好,事件阴影正在逐步消失。
产业结构调整将提上日程
陈渝表示,乳品企业的盈利除了依赖整体行业环境之外,企业的产业结构也亟待调整。在发达国家乳业巨头的业务结构中,酸奶、奶粉、黄油、奶酪等高端产品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在我国目前的乳业格局中,液态奶所占比例仍过大。
蒙牛营收主要来自液态奶、乳饮、酸奶、冰淇淋产品和奶粉等。回顾期内收益,液态奶仍然是蒙牛的重头戏,上半年蒙牛液态奶实现收入102亿元,2008年同期为118亿元,同比下降14%。2009年上半年液态奶占集团收入的85%,继续成为蒙牛的主要收入来源。
与蒙牛不同的是,伊利全面发展。在奶粉、冷饮、酸奶等高附加值产品的增长势头均很强劲。其中,奶粉销售收入为12.96亿元,同比增长32.73%;冷饮销售收入为17.32亿元,同比增长24.79%;同时,液态奶的“金典”系列产品同比增长17倍,酸奶等业务也同样呈现出强劲的爆发力。
陈渝表示,液态奶比例过大,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的乳业发展带来了较大的风险。从各奶企的中报可以看出,尽管液态奶仍然是业务结构的主力,但上涨幅度均低于往年。这一方面说明我国液态奶市场发展更加成熟,同时也显示出我国液态奶市场趋于饱和,过度依赖液态奶的企业,应该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
加速推动牧场建设
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包括完善产业链的建设,香港道亨证券食品行业分析师江智慧向记者称,中国乳业的“三聚氰胺”危机,源于国内乳业市场发展与牧场建设管理水平不协调,完善上游产业链建设已是大势所趋。
在最受关注的奶源建设上,国内的几大乳业巨头也纷纷加大投入力度。伊利执行总裁张剑秋表示,近日,伊利在呼和浩特将有一养殖规模达1.5万头的大型牧场竣工。至今年年底伊利将新增20个“奶联社”模式下的牧场。河北三元计划在3年时间内筹资15亿元自建养殖基地,形成2万头乳牛的奶源基地。蒙牛也表示,集团将进一步推进牧场化和产业化进程,目前已初见成效,奶源趋于优化。蒙牛已经合作、参股建设9座万头以上规模超大型牧场,源自现代化牧场小区的原奶超过60%,原奶品质进一步提升。
今年7月,蒙牛集团成功引入战略合作伙伴中粮集团及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厚朴。蒙牛表示,这为蒙牛带来了更多的行业经验和成熟的食品安全控制系统等方面的资源。
中粮入股蒙牛,老牛基金得以套现9.55亿港元。业内人士坦言,中粮和私募基金的入股缓解了企业的资金缺口,使蒙牛有更充裕的资金进行奶源建设。而且作为国内粮油食品加工制造行业的龙头企业,中粮集团致力于成为全产业链粮油食品企业。中粮入股蒙牛,可以帮助蒙牛实现价值链前移,并带来更大成长空间。
商报实习记者 孙聪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