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分化妆品利润蛋糕 中国药企面临营销难题
与一般化妆品不同,药妆的销售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销售人员要懂妆,更要懂药。重新招兵买马组织营销队伍,药企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摸爬滚打。一直以来只跟医生打交道的药企,如今必须直面终端消费者,难度可想而知。
“我就是冲着同仁堂这个老字号来买的。”消费者陈女士指着货架上的同仁堂面膜说,“同仁堂的中药做得那么好,护肤品的质量肯定有保障。”
在万宁超市的主要货架上,摆放着同仁堂旗下的7款面膜和3款眼贴膜。店内销售人员表示,入夏以来同仁堂的祛痘和美白产品的销量稳中有升。
进军药妆行业并非只是国内药企的行为,7月,英国制药商葛兰素史克以36亿美元收购美国护肤品公司Stiefel实验室,使得葛兰素史克的OTC产品线增加至94种。收购使葛兰素史克的护肤品业务增长近两倍,其占全球处方药妆市场份额升至8%。
很难想象世界第二大药企,其主要利润来源是包括化妆品的OTC业务。而纵观国内外,在药品利润日渐摊薄的当下,药企纷纷向消费保健品市场进军已经蔚然成风。
药妆市场之争
7月,马应龙(马应龙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拥有400多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企业,主导产品为马应龙麝香痔疮膏等药品)宣布进军化妆品市场,推出了主要针对黑眼圈的眼部护肤产品。历经3年的研发,马应龙期待实现从痔疮膏到眼霜的华丽转身。马应龙八宝眼霜订购专线的销售人员表示:“就目前看来销售情况比较理想。”
眼霜的单价为168元,马应龙试图将其与5元/支的痔疮膏划清界限,但消费者仍心存疑虑。“痔疮膏和眼霜在生产工艺和原材料选择上有本质区别。”销售人员解释说。
马应龙将产品定名为“八宝去黑眼圈眼霜”。产品名称意在强调“药”的成分,这与同仁堂的“美白祛斑面膜”、“祛痘润颜凝胶”有异曲同工之妙。
2004年下半年,同仁堂进军药妆市场,不仅上市多款化妆品,同时在北京中心商务区CBD建立了首家美容旗舰店“北京同仁堂伊妍坊”。依托百年品牌的知晓度和具有优势的价格定位,同仁堂经过5年的摸爬滚打,在化妆品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去年,同仁堂实现销售收入29.4亿元,同比增长9%;全年实现净利润2.6亿元,同比增长10%,其中化妆品的销售额超过2000万元。
同仁堂在未来5年规划中,明确将研发300种新产品,其中1/3为化妆品。
同样在去年,云南白药斥资6300万元完成对旗下公司兴中制药、云健制药和金殿制药的全资收购。收购盈利能力不佳的3家公司,云南白药意在进一步拓展健康用品的产能和业务。其中金殿制药的主要经营范围为护肤类化妆品的研发和生产,现已整合成为云南白药的日化生产车间。
今年年初,云南白药向平安人寿定向增发5000万股,获得融资额13.9亿元,其中一部分资金将用于发展其药妆产品。之后,云南白药又与日本Maleave化妆品株式会社成功签订化妆品技术转让协议。一系列动作均预示着云南白药瞄准了药妆市场。
药企的先天优势
去年全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1.6%,达到近年来增速的最高水平,其中化妆品类增长为22.1%。预计明年,我国化妆品市场销售总额可达到1200亿元左右,作为其中一个细分领域的药妆市场的份额将由现在的20%增长到40%,总额将达480亿元。
药物作为硬性需求品,社会经济和消费能力的增长对其销售额的影响有限。但化妆品市场对于经济增长的反应灵敏,容易成为药企新的利润增长点。
不少国外医药巨头的发展路径可以佐证。葛兰素史克今年第二财季消费保健品的销售额增长9%,部分抵消药品销售额下滑2%。以葛兰素史克的口腔保健用品为例,目前每天有2亿多人使用其生产的牙膏,年销售额达6亿支。
收购Stiefel延续了葛兰素史克拓展消费性产品的全球策略。和全球其他制药厂商一样,葛兰素史克也面临专利药到期和研发力低下的困境。在保证核心业务的同时,进行多元化经营有助于公司向发展更迅速的领域拓展。
国内药企,特别是一些老字号中药企业,进军化妆品市场有先天优势。一方面不少药企拥有传统秘方和原材料资源,另一方面其研发技术、生产工艺比较成熟。研发生产药用功能的化妆品,药企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以美白产品为例,西方常用的化学成分包括维生素C、熊果苷等。以同仁堂为例,其从当归、柿子叶等配方中提炼出类似于维生素C的物质,佐以珍珠、人参等传统药材,以达到美白和祛痘效果。
作为中草药材的大宗购买商,这些成分大部分可以取自同仁堂的原材料储备。加之旗下拥有的中草药种植基地,同仁堂能通过对产业链的有效控制,驾轻就熟,从而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
除了硬件上的优势以外,药企良好的品牌形象也是进军药妆市场的一张王牌。“药”优“妆”也优,这一普遍想法能使药企迅速树立起顾客的消费信心。每一款药妆产品的包装和品名上,都着力强调产品中的药企背景。马应龙八宝眼霜在命名之初曾有“去马应龙”的考虑,但最后仍冠以“马应龙”,考虑的正是发挥品牌影响力的作用。
药妆营销之难
云南白药健康产品事业部常务副总经理黄卫东透露,云南白药有望在年底前上市个人洗护系列产品,主要针对干燥、过敏等问题皮肤。至于广受关注的药妆品,公司正在积极准备,目前还没有具体上市时间表。酝酿多时但迟迟没有出手,云南白药的动作显得十分谨慎。
无论是拓展保健品业务或是进军化妆品市场,药企都必须攻克一个难题:现有的营销队伍、渠道和策略,无法应用于消费品领域。面对日化产品的销售,药企的现有资源等于空白。
药企的传统销售渠道局限于医院和药房,但保健品与化妆品则主要在商场、超市销售。进药房买化妆品,毕竟与我国消费者的购买习惯不符,难以有效拓展市场。如果不能敲开商场、超市的大门,渠道狭窄将是药企无法拓展业务的致命伤。
在上海,片仔癀珍珠膏只能在药店买到。要买到马应龙八宝眼霜,武汉地区以外的消费者只能通过邮购形式购买,甚至无法在实体商店内进行试用选购。只有同仁堂的药妆销售渠道稍宽,除了各大药房以外,在万宁超市也能购得。
除了渠道难以打通之外,营销手段也是药企的软肋。日化的产品宣传方式,与药品有着本质的不同。2007年云南圣火药业为旗下化妆品斥资5000万投下20天央视的15秒广告。事后证明大手笔没有带来好效果,巨额宣传费用打了水漂。
销售人员的素质培养也是亟待攻坚的难题。与一般化妆品不同,药妆的销售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销售人员要懂妆,更要懂药。重新招兵买马组织营销队伍,药企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摸爬滚打。一直以来只跟医生打交道的药企,如今必须直面终端消费者,难度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