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金融新政迎来8月“旺季”
进入8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政策频出。
25日,本报获悉,《上海市政府支持融资租赁业务的政策措施》已制定而出,将在9月过审,年内出台。
而8月4日上海出台的《上海市集聚金融资源,加强金融服务,促进金融业发展的若干规定》(若干规定),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广纳贤良”的关键。
3月,国务院出台上海双中心意见,上海紧随出台了一份建设条例。参与条例制定的上海社科院金融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潘正彦告诉本报,这份条例相当于地方立法,已在8月1日生效,“而目前将轮番出炉的规定、政策措施,将会是地方立法的具化”。
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首单落沪,上海又挂牌成立了全国首个金融产业基金。本报了解,目前,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境外企业发行人民币股票和债券等业务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
8月22日,上海市副市长屠光绍表示,无论是在法律法规等宏观政策层面,还是在金融产品创新、金融资讯服务等微观层面,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已取得重要突破。
集聚金融核心资源
下个月即将过审的融资租赁政策措施,金融界甚为期待。
国际投资促进会上海分会会长黄林生表示,随着上海融资租赁政策的完善,将会吸引大量的外资涌入,政府将融资租赁业务用好将是一个明智的做法。
另外,此项措施亦鼓励多行业企业特别是国企参与到融资租赁业务中去。
而在8月4日的规定中,上海既是期望以“金融创新奖”和“金融人才奖”的形式,吸引集聚金融核心资源。
为了吸引金融人才,上海政府此轮政策转身自己定位,确定自己的服务功能。政策中,上海拟为金融人才在户籍和居住证的办理、社会保险续接、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方面提供便利,同时,加大金融人才公寓建设力度,为金融人才提供房屋租赁服务。
“在成本与香港相当,而政策自由度又明显不如香港的情况下,如何以低进入成本吸引人才,正是金融人才引进方面的重点。”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丁剑平表示。
上海社科院胡晓鹏研究员表示,金融产品是起到连结金融与市场的作用,金融作为服务业,人才是核心资源。对人才的吸引应具体到企业层面,这就对如何有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出了要求。
除吸引人才之外,吸引机构入驻上海亦是其努力的重心。
若干规定表示,在上海市新注册设立或新迁入的金融机构总部,给予一次性扶持资金,并在其开业或迁入5年内,对经营业绩、市场占有率、行业地位、资产质量、吸纳就业等各项指标进行综合考核,成绩突出的给予相应的专项扶持资金。
破解高地价瓶颈
上海已经将国际金融中心主要的区域布局定位为:以陆家嘴(600663,股吧)金融城和外滩金融聚集带为核心,适当向邻近地区延伸和拓展。
作为市中心的城区,未来将定位为重点吸引新兴金融机构、股权投资机构以及金融专业中介服务机构。
位于浦东东部的张江高科(600895,股吧)园区,定位为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基地、外高桥(600648,股吧)保税区、周浦中国电信信息产业园区、漕河泾高科技园区等区域重点吸引金融后台服务机构和金融服务外包业;洋山保税港区积极发展离岸金融和航运金融。
本报获悉,在政府机构的协调上,上海市市金融办、发改委、规土局、房管局等部门将会同上述区域的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研究制定执行细节。
此外,上海还将设立“上海金融发展基金”,由市、区两级财政分级负担。以此为来源用以奖励人才,扶持机构,促进创新,并为金融机构建设用地提供服务。
这背后,是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最大弊端在于成本太高。其中,地价房价的高居不下已经成为发展的瓶颈。“地价房价高昂又不利于引进人才、机构,削弱了上海竞争力,而在上海政府推动型的大环境下,通过政府行政资源,保障特定某一块如金融中心的建设,是个必须的过程。”丁剑平表示。
“纽约的高地价是在自然形成金融中心之后造成的,而现在上海未形成国际金融中心,地价就已经高昂,这样的困境,上海任重道远。”丁剑平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