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价博弈 催生行业强者
基本药物目录已公布,而定价尚悬而未决,在目前这段“有药无价”的“准基本药物目录时期”,一场量价博弈战将在政策方与企业方、医药生产商与流通商之间展开。在这场博弈中,拥有独家产品的生产商及综合实力强的流通商将掌握优势,获得整合机会;我国医药行业也有望以此为契机,完成行业整合和方向调整。
基本药物目录已公布,而定价尚悬而未决,在目前这段“有药无价”的“准基本药物目录时期”,一场量价博弈战将在政策方与企业方、医药生产商与流通商之间展开。在这场博弈中,拥有独家产品的生产商及综合实力强的流通商将掌握优势,获得整合机会;我国医药行业也有望以此为契机,完成行业整合和方向调整。
卫生部官员19日透露,根据国家物价主管部门初步测算,基本药物价格平均降幅约为10%。同时,基本药物在基层实行零差率销售,取消15%药品加成。两者相加,群众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购买基本药物,价格上至少便宜25%。
由于药品种类不同,毛利率差异巨大,药价可压缩空间也存在差异。例如,一些具有独家优势的药品价格可压缩空间远大于25%,而另一些经过充分竞争的药品原本价格就很低,如果再降价,生产企业就可能会面临赔本的风险。因此,25%的降价尽管让多年来苦于“看病贵”的老百姓吃了颗“定心丸”,却让目录内药品的生产商及流通商产生了担忧:成为基本药物意味着销量将大幅提升,但“量”的增长能否将“价”的损失完全覆盖呢?
在这样的担忧下,可以预见,发改委9月出台的全国零售指导价,将像此次目录出台一样,再次引发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政策之间的博弈。
在生产企业之间进行的博弈中,最终胜出的将是可替代性差、拥有定价话语权的企业。对于同样有降价压力的生产商来说,独家中药生产商的议价权要明显高于同质化严重的普药生产商。由于独家药品的市场稀缺性和巨大的需求量使其市场定价偏高,因此其盈利的关键在于“高价”而不在于“量大”;而技术门槛低、同质化严重的普药则不同,此前的价格战已将其利润摊薄,很多企业不得不靠牺牲价格换取销量的补偿来获得生存空间,其议价能力自然低下。
对于流通商来说,由于国家控制基本药物流通成本的需要将压缩整个流通环节的费用,中标的流通商仅能收取“配送费”,而能够承受该压力的企业也多是实力与规模兼备的行业龙头,中小流通商在基本药物配送方面的参与热情必将大打折扣。
此外,博弈还将在生产商和流通商之间展开。由于药价10%的平均降幅主要集中在“出厂价”和“流通环节”两大方面,这意味着,如果基本药物降价25%的幅度最终被兑现,那么这10%的降价幅度将由药品生产商和流通商共同分担。现实中,生产商与流通商的博弈无外乎是“店大欺客”抑或是“客大欺店”两种形式———对于药品配送量小、自身销售网络羸弱、严重依赖流通商的生产企业来说,对流通商难免多一些妥协;反之,药品生产商将有可能蚕食流通商的利润空间。
不过,无论怎样,博弈的底线是可生存,如果药品定价低得超过了企业的承受力,肯定会有一些企业将选择放弃,毕竟企业还拥有通过是否参与投标来选择是否进入基层药物市场的权利。有医药企业表示,如果最终的招标价格过低,企业可能转而进攻发达省市的医保市场,或者继续致力于公司自身的销售网络建设,独自开辟天地。尽管这种现象的出现也许不是基本药物政策制定者的初衷,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将推动医药企业进行产品结构及发展策略调整。
总之,价格如何定,政府需要考虑制度最终的落实效力,企业需要权衡市场与销量谁更诱人。无论结果如何,其中存在的种种利益博弈将加速医药企业的强弱分化,重构行业格局。从这一角度来看,基本药物制度对于医药企业的利好不仅仅浮于表面,其对优化我国医药企业产业结构,引导医药行业发展从低端仿制药向创新药转变,意义更为深远。(记者 邢佰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