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色经济”负重前行
经过多年努力,尽管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在经济发展中兼顾环境的理念得到普遍认同。不过,目前面临着严峻环保现状的中国,发展“绿色经济”仍需负重前行。
经过多年努力,尽管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在经济发展中兼顾环境的理念得到普遍认同。不过,目前面临着严峻环保现状的中国,发展“绿色经济”仍需负重前行。
由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北京大学和中共贵阳市委、贵阳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生态文明贵阳会议23日结束,为期两天的会议经过讨论后形成《贵阳共识》。
《贵阳共识》呼吁中国各级政府及民众观念先行、“知行合一”,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多位与会政府官员及学者指出,尽管中国各地开展环境保护工作已取得不少成就,但发展“绿色经济”仍然需要各界进一步努力。
所谓“绿色经济”,是指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和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不同于传统产业经济,“绿色经济”以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合理保护资源与能源等为特征,是一种平衡经济。
与会人士表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造林、沙漠控制、计划生育等方面均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建龙在会议上表示,通过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中国森林覆盖率已由8.6%增加到18.21%,人工林面积达到8亿亩,居世界第一。
不仅如此,中国沙化面积由上世纪末的年均扩展约3436平方公里变为目前的年均缩减约1283平方公里,总体上实现了从“沙逼人退”向“人逼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但很多与会官员和学者认为,尽管中共十七大已把生态文明作为小康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之一,中国不少地方在经济发展的压力之下,生态文明的建设仍然停留在口号阶段,发展“绿色经济”的理念仍未得到贯彻。
他们认为,近期发生的湖南浏阳镉污染事件,陕西凤翔儿童血铅中毒事件等,就表明环境保护在中国部分地区,仍然未真正引起重视。中国单位GDP能耗、水耗等,也仍是一些发达国家的一倍甚至数倍。
国家环保部部长周生贤说:中国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环保工作正处于负重爬坡状态,仍是不争的严峻事实。
同时,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标准也仍然存在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潘家华就认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应该是全方位的,同时从生产和消费两方面考虑,不能仅仅以创造的GDP或生产物质的消耗来计算。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也不完全是一对矛盾体。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经济贸易司高级经济学家盛馥来介绍,根据专家预测,到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行业提供的新增就业机会,就可能超过2000万个,而推广有机农业将比传统农业提供超过30%的就业机会。
全球气候变暖对全人类都是一个灾难。全国政协人资环委副主任、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中科院院士秦大河透露,近百年来,全球地表平均气温已升高了0.74摄氏度,高温、干旱、强降水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率增加,强度增大,未来气候变化仍可能继续严重影响中国的生态环境。
为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正在积极行动。
周生贤透露,此次国际金融危机来临后,在中央新增的4万亿元投资中,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资金安排达2100亿元,占总投资的比例为5.25%。目前,国家环保部正在从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和“绿色产业”、毫不松懈地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充分发挥环评制度的宏观调控作用等方面,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路。
《贵阳共识》也强调:“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不是选择之一,而是必由之路。实践证明,建设生态文明在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都能获得成功。”
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观念和文化转变、产业转换、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方方面面。为此,与会代表也倡议,建设生态文明应加大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广泛共识,形成生态城市的文化和理念,同时政府要切实调整投资结构,加大在生态领域和绿色产业方面的投资,促进旅游文化等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推进新能源、新材料技术的普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