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稳定对外贸易新动力
由于扩大内需在短期内受到多方面因素制约,我国很难完全弥补外需大幅萎缩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疲弱的外需仍然是制约我国经济实现全面复苏的根本因素。日前,国内学者、企业家和政府有关部门人士汇聚一堂共同研判当前外贸形势、寻找稳定对外贸易新动力。
由于扩大内需在短期内受到多方面因素制约,我国很难完全弥补外需大幅萎缩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疲弱的外需仍然是制约我国经济实现全面复苏的根本因素。日前,国内学者、企业家和政府有关部门人士汇聚一堂共同研判当前外贸形势、寻找稳定对外贸易新动力。
“保市场、保份额”表现抢眼
7月份我国新出口订单指数为52.7%,是连续第三个月超过50%。1至7月份全国进出口同比下降22.7%,低于同期美国、日本等世界主要经济体和全球进出口贸易的总体降幅,同时中国占全球市场份额也不断扩大。
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说,“国家稳外需、稳出口的政策以及包括广大中小企业在内的中国企业为转危为机所做的努力正在发挥作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小济表示,只有保住市场和份额,才能保住未来长远发展的基础。
困扰外贸的两大难题
对于我国外贸未来发展趋势,专家普遍认为,应该做好应对困难的准备,当前外需下行压力犹存、贸易保护主义升温仍然是困扰外贸的两大难题。
在柴海涛看来,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因素导致世界经济复苏道路存在不确定性,外需下行压力依然存在:首先目前各国经济复苏主要是靠政策刺激,企业内生动力不足;二是发达国家失业率普遍创了新高,而且这种趋势还在蔓延;三是各国产能普遍过剩,目前美国、德国、日本产能利用率分别为68.3%、72%和65%,较78%的平均正常值相差较远。
柴海涛认为,全球贸易仍将经历一个在低谷的调整期,稳定外需任务依然艰巨。
金融危机发生前,我国所遭受的贸易保护主义诉讼比例就显著高于我国在全球出口中所占的比例。危机之下,“以邻为壑”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与“中国制造”有关的贸易摩擦增多几乎成了一种必然。
据统计,2008年全球一共发起了208起反倾销调查,其中针对中国的就占到了总数的35%。2009年上半年又有15个国家对中国发起了60起“两反两保”的调查,案件数上升了11%。
稳外需:从刺激供应转向创造需求
稳定外需不能一味等待。专家们认为,在继续落实出口退税、融资支持、促进加工贸易以及贸易便利等措施的基础上,未来贸易政策的着力点应从过往的刺激供应向创造需求转变。
张燕生说,对于中国出口企业而言,拓展海外市场,建立自主的营销渠道“迫在眉睫”。行业协会、商会及贸易和投资促进部门应当帮助企业,通过国际市场和产品信息服务、国际会展服务以及境外经贸合作区、自由贸易协定、对外投资等多种途径带动国际营销渠道建设。
“在中东、非洲、拉美、东欧市场,我国所占市场份额分别只有9.2%、10.4%、6.9%和3.7%,未来增长的空间很大。同时发展中国家这几年经济占全球比重逐年上升,需求在不断增长,这对我们是发展良机。”柴海涛说。
另外,很多专家认为,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发挥自由贸易区的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进一步提升沿边开放、改变沿边地区“有贸易无产业”的状况,都将有利于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创新,进而构建“后危机时代”有利于我国的经济格局。(新华社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