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企业中期业绩喜人 现金流压力舒缓
大盘蓝筹扎堆的金融类企业再一次体现了其对上市公司整体业绩的“中流砥柱”作用。
大盘蓝筹扎堆的金融类企业再一次体现了其对上市公司整体业绩的“中流砥柱”作用。统计数据显示,包括工商银行、中国平安、中信证券在内的16家金融类企业今年上半年共实现营业总收入4860.25亿元,合计创造净利润则高达1641.3亿元,占1057家上市公司2495.05亿元净利润的65.78%。
与此形成极大反差的是,其余1041家非金融类企业今年上半年共实现15536.77亿元营业总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的76%),但其所贡献净利润却仅占上市公司业绩的34.22%,为853.74亿元,同比下降24.82%。值得注意的是,上述非金融企业在上半年营业总收入和营业总成本较去年同期分别减少8.80%和6.59%的前提下,其营业利润却较去年同期骤降25.49%,各项费用的支出以及资产减值损失等对上市公司利润的侵蚀由此可见。
在主业尚未完全复苏的背景下,通过买卖股票获取投资收益已成为一些上市公司改变业绩状况的主要方式。据统计,在剔除金融行业后,1041家上市公司今年上半年共实现投资收益162.62亿元,较上年同期的144.28亿元增长12.71%,占上述公司营业利润的比重也由去年同期的9.67%增长至14.63%。
进一步统计发现,上半年投资收益净额超过5000万元的非金融类上市公司达79家,其中超过1亿元的有45家。数据显示,前45家公司今年上半年营业利润总额为336.77亿元,其中投资收益便为其贡献了114.44亿元,占比达到34%,可见投资收益对上市公司业绩的提振效果。而通过半年报可以看出,投资收益的绝大多数来源于其对所持上市公司股份的减持套现。
以湖北金环为例,在今年上半年营业总收入同比下降20.8%的前提下,公司报告期内共实现营业利润及净利润分别为1.81亿元和1.67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1724.71%、2011.40%。这两项指标的大幅飙升,主要因为报告期内公司择机减持长江证券股权所获的1.89亿元投资收益。因此,公司在上半年主业亏损的情况下,靠抛售长江证券实现了业绩的扭亏为盈。事实上,在1041家上市公司中,投资收益额超过营业利润的上市公司已多达133家。这意味着,在主业利润亏损的境地下,上述公司所获取的投资收益已起到了“喧宾夺主”的作用。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今年以来各行业振兴计划的出炉以及央行施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上市公司去年四季度一度绷紧的现金流状况在今年二季度末也得到极大舒缓。
半年报显示,除8家银行外,1049家上市公司今年6月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合计为10240亿元,该数据较今年年初以及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520.58亿元和489.12亿元。与此相对应的是,上述公司短期借款及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报告期末余额则分别6893.72亿元和1297.12亿元,两项短期负债余额已远远低于上市公司上述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
在具体项目指标中,1049家上市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较上年同期增加1009亿元,达到2732亿元。对此,分析人士表示,在经历了全球金融海啸后,上市公司整体经营性现金流的增加意味着其生产经营已再度回到良性轨道,因为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充足的现金净流入,企业才有能力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增加市场占有的份额,开发新产品并改变产品结构,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下,各大商业银行对上市公司贷款融资的力度也日趋加大。在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中,上述1049家公司“取得借款收到的现金”便较去年同期(6247.72亿元)大增28%达到8025.0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