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全国经适房建造仅完成全年指标37%
随着舆论关于经济适用房制度存废的争论日益激烈,官方在近期的半个月内接连两次表态,称经济适用房仍有存在的必要。
第一财经日报8月20日讯 随着舆论关于经济适用房制度存废的争论日益激烈,官方在近期的半个月内接连两次表态,称经济适用房仍有存在的必要。
不过,与去年设定的2009年开建130万套的目标相比,今年上半年的实际进展并不乐观。来自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消息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各地新开工经济适用房3388万平方米、48万套,约占全年指标的37%。
鼓励地方因地制宜
去年12月下发的国办131号文件曾要求,各地从实际情况出发,要增加经济适用房供给。具体建设规模为,2009年到2011年全国每年新增130万套经济适用房。
从今年上半年的情况来看,48万套经济适用房的开工量仅完成了预定指标的37%左右,下半年的任务比较艰巨。
即便从面积来看,与去年相比也有不小的差距。据住房部副部长齐骥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透露,2008年全国经济适用房新开工9000多万平方米,竣工6000多万平方米。
与没有“外力”推动的经济适用房相比,得到中央政府财力支持,以及各地区建设指标都被层层设定的廉租房,建设进度要快得多。同样来自住房部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已开工建设廉租房105万套,占今年建设计划的59%。
《人民日报》近日的报道称,去年以来,在房地产市场出现波动的背景下,一些城市减少了经济适用房供应量,长沙、常州、大连等城市采取了货币补贴的供应方式,淮安等城市明确政府和购房对象的产权比例、实行租售并举等。
住房部一位官员近日表示,当前有关部门鼓励各地根据国家总体政策、当地住房状况等,因地制宜地确定经济适用房的建设规模、供应对象和管理方式。
北京市规划委2006年出台的《北京住房建设规划(2006年~2010年)》中曾要求,“十一五”期间经济适用房建设规模约1500万平方米,约21万套。这意味着每年经济适用房的建设规模都在300万平方米左右。
而北京今年确定的年度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中,计划新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的面积已经缩减为160万平方米,预计在今年竣工的经济适用房有102万平方米。
存废争议
既非完全市场化,又非完全政府保障,性质略带模糊的经济适用房,因暗藏“寻租”空间所以自推出后便争议不断。而今年一些城市相继出现违规摇号,出租、弃购经济适用住房等现象,令社会舆论兴起该制度是否还应继续存在的争辩。
在地方财政资金压力增大的情况下,去年曾有部分地区酝酿将经济适用房与廉租房并轨,减少建设前者,而增加受中央财政资金支持的后者。
就此问题,住房部住房保障司司长侯淅珉在本月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适度发展经济适用房仍有必要。
侯淅珉认为,经济适用房是现阶段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有效方式。各地特别是一些住房价格较高的大中城市,适度发展经济适用房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上海市市长韩正18日即表示,上海今年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将以确保年底经济适用住房已开工和新开工总量达600万平方米为目标,并为明年再开工一批项目做好各项前期准备工作。
上述广东省建设厅负责人也表示,广东正酝酿出台2009~2020年住房保障规划,这是与《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相配套的,其中经济适用房仍被摆到跟廉租房同等高度。 (本文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刘展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