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会满:与小微企业风雨同舟 普惠金融方大有可为
此文为新任证监会主席易会满于2018年11月在“工银普惠行”主题活动启动会上的致辞,敬请阅读。
演讲人/易会满(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书记、主席)
当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普惠金融发展,社会各界也广泛关注和热议普惠金融尤其是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商银行名字中就带着“工”和“商”,是依靠工商信贷起家的,始终与小微企业风雨同舟、携手共进。9月中旬,我专门带队到小微企业比较集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浙江杭州、绍兴进行实地调研走访,通过与当地政府、监管机构、企业家们面对面交流,问计企业家,问计地方政府,共促普惠金融发展。结合工商银行的经营实践,就普惠金融怎么看、怎么做的问题,与大家分享几个观点。
为什么要做小微金融?
小微活、就业旺、经济兴。小微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细胞,具有“五六七八九”的典型特征,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左右的技术创新、80%的就业岗位、90%以上的企业数量。因此,小微企业是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增加、激发创新活力的重要源泉和引擎。支持好、发展好小微企业,不仅是应对当前经济挑战,实现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的现实需要,也是推动解决新时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对商业银行而言,发展普惠金融既是大局和责任,也是市场和机遇;既是服务本源的体现,也是战略转型的方向。一方面,随着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的完善,大企业、大客户会更多转向直接融资,金融脱媒趋势日益显现。只有布局和深耕小微金融,商业银行才能稳固客户基础,培育发展新动能。另一方面,在国家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蔚然成风的形势下,小微企业发展进入“快车道”,不仅分布广泛,数量众多,而且经营活跃,需求旺盛,是银行市场拓展的新蓝海。截至2017年末,全国小微企业法人约2800万户,个体工商户超过6500万户。今年上半年每天新注册市场主体5.52万户。因此,普惠金融不可不为,更大有可为;不是要不要做的问题,而是如何做实做深做细的问题。
如何看待小微融资难融资贵?
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一个复杂、多元、综合的问题。既有宏观经济因素,也有微观运行问题;既有总量因素,更有结构性矛盾;既有长期和共性因素,又有阶段性和个体特征。需要全面分析,综合施策,持续发力。
(一)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背后有深刻规律和复杂原因,应对症施策。从企业需求端来看,相对于大中型企业,小微企业大多处于产业链的末端,资产规模较小,治理结构不够完善,财务管理不够规范,抗风险能力较弱。再加上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尚不完善,部分区域信用生态环境不够理想,客观上也缩窄了银行的可选择余地。从工行调研情况来看,存在融资缺口的小微企业中,有一定比例的企业营业收入下滑或盈利下降。小微企业融资难,因企业而异,因区域而异,主要表现为经营困难的小微企业融资难,金融生态较差的地方小微企业融资难。从金融供给端来看,部分商业银行有垒大户、吃快餐的发展惯性和路径依赖,习惯“做大”的信贷作业和服务模式与小微企业需求不相适应,普惠经营能力不足。一些基层机构和从业人员由于前些年小微贷款不良率上升较快,受到问责的比例较大,客观存在“恐贷症”、“惧贷症”,内生发展动力不足。再加上当前融资渠道和金融资源配置过度分散化,一些所谓的新金融、类金融机构追求高风险高收益,在看似缓解“融资难”的同时加剧了“融资贵”问题。从调查情况看,大型银行小微贷款平均利率在5%-6%之间;各种新金融、类金融机构普遍在15%以上,而民间借贷一般在20%以上,中小银行介于大银行和他们之间。小微企业融资贵,因渠道而异,主要体现为非银行类机构和部分中小银行融资价格过高。因此,只有对小微企业融资真正难在哪里、贵在哪里,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应对有方,施策有效。
(二)小微企业需要的是全流程、全产品、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当前各方对小微金融的关注焦点集中在融资层面,但实际上,根据小微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与资金周转的具体特征,根据其所处的初创、成长与成熟壮大等不同的生命阶段,其金融需求也存在明显差异,需要短期与长期、信用与抵质押、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多元化融资支持,需要提供包括开户、结算、融资、投资等在内的全链条金融服务。小微金融发展既要勇于创新突破,善于运用各种新技术新手段,又要脚踏实地,不忘初心,真正立足小微企业需求,扎扎实实做好基础服务,不盲目追逐“潮流”,不寄希望于“一招鲜吃遍天”。
(三)普惠金融必须立足于商业可持续原则。普惠金融难,难在商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点也在商业可持续。不解决这个痛点和难点,普惠金融做不大,也难做久。小微贷款最大的成本是风险成本,目前小微贷款不良率平均为2.75%,比大型企业高1.7个百分点,单户授信500万元以下的小微贷款不良率更高,银行获得的收益较难覆盖风险。因此,发展普惠金融的核心是要提升风险管控能力,这才是商业银行应该具备的专业优势和看家本领,这才是最大的商业可持续。
怎么样将小微金融真正做活做专?
近年来,工商银行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转变观念,健全机制,下沉重心,初步形成具有工行特色的小微金融发展模式。目前工行在一级分行层面均已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在全国成立了约230家小微中心,实现了“中国制造2025”首批试点示范城市的全覆盖,累计服务小微客户超过百万户,累计投放小微贷款9万多亿元。截至今年6月末,工行普惠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17%,远高于各项贷款的平均增幅;小微贷款平均利率为5.26%,8月份更进一步下降至4.64%,远低于其他融资渠道利率,在减费让利方面较好发挥了大行“头雁”效应。
做好小微金融,是一项长期和系统工程。工商银行将重点围绕“五个聚焦”,进一步打造“广覆盖、多层次、高效率、可持续”的普惠金融体系,推动小微金融增量、扩面、平价,力争未来三年公司贷款增量三分之一以上投向普惠金融领域,普惠贷款年增幅30%以上,普惠贷款三年翻一番,让金融服务的雨露甘霖更多普助小微、惠及民生,展现大行情怀与担当。
一是聚焦货币政策传导。切实把政府要求、监管政策和总行战略有效传导到各级机构,传导到市场一线,引导工行牢固树立“工商银行不做小微,就没有未来”的理念。将小微金融作为检验分支机构能力与担当的试金石,作为培育经营管理“好手”、“干将”的练兵场。坚持在“真”字上下功夫,做真小微,真做小微。在“专”字上下功夫,建设专营机构、倡导专家治贷、强化专业服务。完善重点突破、梯度发展的布局和策略,根据区域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推动发展。加大人力、财务、信贷等资源投入力度,健全考核和问责机制,强化正向激励和引导,激发普惠金融内生发展动力。
二是聚焦线下专营。针对小微企业融资“短小频急”、业务量大而分散的特点,从品种、期限、业务模式等入手,全面优化线下融资服务。合理提高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比重,按客户需要增加中长期贷款供给,进一步完善小微企业续贷办法,增加普惠面,并根据企业不同发展阶段,提供包括财务顾问、投资银行、财富管理等在内的综合金融服务。探索推进小微企业主办行制度,建设互利共赢的新型银企合作关系。持续推动小微中心流程优化和能力提升,配齐配强专业人员,创新差异化审批授权,原则上5个工作日内完成整个审批流程,努力将小微专营机构打造成线下营销组织中心、业务处理中心、风险管控中心以及O2O落地服务中心,更好地贴近小微、服务小微。
三是聚焦做活线上。顺应“数字普惠”的趋势,运用互联网思维,重构普惠产品体系。搭建一个平台(小微金融服务平台),打造三大产品体系(经营快贷、网贷通、线上供应链融资),努力成为普惠金融综合服务商。其中,“小微金融服务平台”创新打造了“线上预约、线下面签”的便捷开户新模式,客户仅需到店一次,半小时即可完成开户与基础业务的一站式办理。经营快贷具有“低门槛、纯信用”特点,基于小微企业的结算等信息,无需抵押担保,主动授信,实现“秒贷”,节约成本。“网贷通”通过建立覆盖全国的押品数据库,智能评估押品价值,实现线上一键即贷,随借随还,目前已累计为超过9万小微客户发放融资2.4万亿元。供应链融资以核心企业为依托,应用区块链和大数据技术,可实现全链条授信融资。
四是聚焦信贷价格控制。发展普惠金融必须“量”、“价”统筹,同步推进。工商银行对小微贷款实行“保本微利”的定价原则。一方面充分发挥大行存款稳定优势,避免存款分流制约信贷投放能力,严控负债成本上升向资产端传导。另一方面通过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优惠等方式,对分支机构向小微企业的让利进行全额补偿。此外,严格执行监管收费规定,并积极运用金融科技手段防控风险,将风险成本下降的红利更多惠及小微企业,让艰苦创业的企业家拥有更多获得感。
五是聚焦生态共建。发展普惠金融需要汇众智、聚合力,共同呵护普惠幼苗茁壮成长。工行将以“工银普惠行”活动为新的起点,进一步深化与政府、同业、企业、媒体等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推动征信、融资担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信息资源共享,形成“几家抬”的合力,构建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普惠金融新生态,让普惠金融覆盖“千行百业”,走进“千家万户”。(完)
文章来源:“中国金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