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资扩股,北银消费开始走出至暗时刻?
“消费金融”除了享受鲜花(成长)、掌声(用户),聚光灯(监管),还有另外一面(困境)。
“消费金融”除了享受鲜花(成长)、掌声(用户),聚光灯(监管),还有另外一面(困境)。
——消费金融
近日,北银消费将进行增资扩股的消息引发不少媒体的关注。多家媒体也在文中提到“北银消费”是2010年第一家成立的持牌消金公司,曾经“鲜花”和“掌声”都获得过,不过近年来的表现却显得有些暗淡。
此次北京银行同意出资7500万元参与北银消费增资扩股,以及同意授予北银消费额度60亿元。这些都更加利好这个首家成立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展开一场新的转型。
1
公开资料显示,北银消费目前注册资本为8.5亿人民币,其股权结构为:北京银行持股35.29%、桑坦德消费金融持股20%、利时集团持股15%、华夏董氏事业集团持股5%、联想控股持股5%、大连万达集团持股5%(起初为独资)。
作为首家成立的持牌消金公司,就注定了其发展会一直伴随着多方的关注。
经过10年的发展,北银消费一路以来有收获也有成长,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发展问题,也在不断尝试新模式与新布局。
初期,在2012年-2015年间,北银消费一直表现良好,也实现了连续盈利。公开数据显示,2013年年底,北银消金贷款余额已接近60亿元;2015年末,消费金融公司行业资产总额为637.95亿元,贷款余额为573.74亿元。而北银消金在2015年11月末贷款余额近200亿元。以此估算,北银消金在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中的市场份额约在30%左右。
直到2016-2017年,北银消费出现盈转亏,按照股权推算,亏损金额分别达到了13.49亿元、0.79亿元。如此亏损,还在于风控与经营上的问题。也是这样,使其慢慢失去了曾经优势,被后来者赶超。
2
据媒体此前报道,北银消费也在场景分期、小额现金贷等各种消费金融产品形态上多有尝试,但最终形成了以线下大额信贷产品为主的业务结构,类似中银消费、湖北消费,原来主要通过线下的渠道商、担保公司等机构在线下进行扩张。
但随着监管的强力介入,尤其2017年开始对于现金贷的整治,继而细化到大数据风控、催收、获客渠道和联合贷款模式等方面,消费金融公司初期的粗放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业务发展面临挑战。
北银消费在意识到旧的发展模式已无法保证未来发展时,也开始尝试新的模式。据了解,其在2018年已经在全国各地逐步恢复放款,线下大额信贷业务数量也越来越少,开始选择对接外部资产端机构展业。
数据显示,2019年北银消金净利润约4194万元,虽然同比增长20.69%,但比照行业头部仍有差距。同时,其股东方在北银消费同业存放余额3.38亿元;同时通过同业拆借业务,股东方对北银消金拆借资金27亿元。
截至2020年9月末,北银消费贷款总额为76.46亿元,资本充足率13.00%,不良贷款率2.88%,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194.02%。2020年1-9月实现营业收入4.58亿元,实现净利润仅为0.13亿元。
由此,也能看出当前的北银消费对资金的渴望。也有其他媒体发现,北银消费除大股东增资输血外,目前正招聘资金管理人员,岗位职责中提及,需推进实施金融债、资产证券化等资金业务,构建多元化融资渠道。在未来北银消费的发展中,资金业务被其视为极为重要的一块。
3
新冠疫情对消费金融公司产生了不小影响,消费金融公司信贷投放明显放缓甚至收缩,同时消费金融公司中低收入长尾客户的定位以及将逾期60天以上贷款划入不良的监管标准,将推升其原本就相对较高的不良贷款率。
由此,适当放松对拨备覆盖率的要求有助于阶段性调整信贷资金释放力度以支持普惠金融业务开展,增强流动性,同时缓解风险管控压力。2020年,监管部门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涉及到大数据风控、产品定价、催收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进一步对消费金融公司的业务开展加以规范。
与此同时,随着对互联网金融平台监管的加强,消费金融公司正规军的牌照优势更加凸显,未来或有更多的资源和政策倾斜。因此,消费金融行业未来的发展依然可期,北银消费作为持牌消金,且是首家成立的持牌消金,更应该承担起助力行业发展的责任。
持牌消金公司增资扩股确实不是一件稀奇的事情。但近几年不断有持牌消金增资扩股,也一定程度上展现出持牌消金的发展压力。
如今,在政策利好的且很可能持续利好情况下,增资扩股就更有利于广泛地进行战略布局和服务,获得更多收益和流量。
当然,一家持牌机构的良性发展,关键还在与风控的能力。北银消费增资扩股,目前除北京银行外尚不知其他股东是否跟进增资,还要等地方银保监局批复后公布详细的增资情况披露。此次就北银消费增资扩股的消息,的确让不少行业人开始期待其下一步的发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