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还值得聪明投资者相信?

2009-08-17 09:44221

2009-8-17看起来,这是个有点八卦的偶然事件,因前女友嫌分手费太少愤而举报,海通证券(600837)明星分析师叶志刚8月初被监管部门追查。无论他是否与私募基金存在利益合谋,本就有争议的券商分析师公信力,都会因此更遭质疑,我们理解公众的愤怒,并谴责相关违规逐利者。


  2009-8-17看起来,这是个有点八卦的偶然事件,因前女友嫌分手费太少愤而举报,海通证券(600837)明星分析师叶志刚8月初被监管部门追查。无论他是否与私募基金存在利益合谋,本就有争议的券商分析师公信力,都会因此更遭质疑,我们理解公众的愤怒,并谴责相关违规逐利者。

  中国证券、基金等从业人员的诚信度,我们相信多数投资者从来不敢高估。现在的叶志刚事件,及两年前上投摩根基金经理唐建的“老鼠仓”事件,都是中国资本市场的怪胎,而区别只是在于,有的暴露出来了,有的还在冰山之下,深藏不露。

  客观地看,仍在成长与转型的中国资本市场,的确难以避免这类有违诚信的劣迹,即使在欧美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类似问题也无法杜绝。2003年秋,华尔街的金丝雀公司、美国银行、美一银行、培基证券等多家机构均出现基金经理利益勾结的丑闻。

  但面对这类事件,再强烈的谴责或激愤,都不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利器。抛开其中的法律法规纷争,我们更关心的是,如何能让分析师和基金经理更加自律,更值得相信。

  仔细看叶志刚事件后的分析和评论,主要在呼吁加强对证券、基金业的监管,即通过严刑峻法,管住分析师和基金经理们,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提高违规违法成本。这当然很有道理,法规修订和监管落实,均是中国资本市场在制度层面需要强化的关键环节。

  但这样做,就足够了吗?看看美国人面临的悖论,前纳斯达克主席麦道夫骗局暴露,在71岁高龄被判刑多达150年,在基本废除死刑的美国,处罚够严厉了。然而,对那些疯狂逐利之徒,这恐怕也没多大威慑力,特别是在中国,他们被绳之以法的概率仍然很低。

  在中国资本市场,分析师和基金经理们利用信息、资金等优势,与私募机构合谋甚至操纵股价的事,并不是什么秘密。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因深知其中缘由,许多个人投资者,特别是一些私募基金的管理者,对多数分析师的股票推荐,往往不以为然,更不敢随便据此投资,分析师们的真实价值与道德诚信,的确是非常微弱。

  而在唐建和叶志刚两起事件中,如果不是熟知内情者反戈一击,投资者即使有所怀疑,也很难抓到把柄。能够有所作为的,应当是掌握权力和信息优势的监管者。最近媒体报道的交易所“窗口指导”行动表明,监管者可以随时掌握异常交易行为,想有所作为并不难。推而广之,真要下决心查处分析师或基金经理们的猫腻,非不能也,是不为也。监管者并不那么尽责,不排除一些监管者本身就不净,查来查去,很容易惹火上身。

  因此,投资者可以呼吁加强监管,但也别太指望监管的全知全能。在我们看来,更可行的办法,在于开放金融市场并鼓励充分竞争。只有打破分析师和基金经理们的群体垄断,让更多人参与证券分析和资产管理,才有可能在扩大的市场与竞争中,逐步实现优胜劣汰。

  与中国飞速扩张的市场规模和投资人群相比,证券、基金从业者的质量,却没有同步提升。于是我们看到,大批毕业不过一两年的年轻人,在分析师或基金经理队伍中担当重任,或对行业分析有较大发言权,或管理数以十亿计的资金。他们获得如此重要的话语权和管理权,并非因其优秀,而是因其资格,一旦监管乏力,就会为了私利而胡作非为。

  所谓资格,就是证券、金融行业的进入壁垒,不仅包括个人的资格考试与认证,更包括公司的特许经营牌照管理。在这个有诸多进入限制的市场里,圈内人和圈外人有着本质区别,圈内人的专业水平与道德诚信,并不一定正相关,而获得牌照的证券、基金公司,对分析师和基金经理们的利益私相授受,即使三令五申严加禁止,事实上也会睁一眼闭一眼。

  问题出在哪里?正是竞争很不充分,市场淘汰不够。在我们看来,最重要的处罚,不一定来自法规层面,而应来自市场层面,即要让公众的评判与选择极具杀伤力。越是在市场经济环境,公信力就越生死攸关,证券、基金业更是如此。

  而公信力不是自封的,也无须什么监管机构认证。唯有通过市场机制,接受公众挑三拣四,才能让诚信者压倒失信者,让优秀者压倒平庸者。真正值得相信的分析师和基金经理、真正优秀的投资顾问和资产管理者,才会脱颖而出。

  在推动证券、基金业开放过程中,我们非常看重媒体可以发挥的第三方监督作用,在相对独立的话语空间里,严肃认真的投资类媒体,可以帮助投资者辨识分析师和基金经理。

  正如《投资者报》去年创刊时所开宗明义,作为一份严肃的投资类媒体,“值得相信”是起码要求,也是终极标准。基于这样的理念和价值分析,我们多次论证,分析师们在紫金矿业(601899)、中国石油(601857)、中金黄金(600489)等公司的估值上存在偏差与误导,这些分析先后被事实印证。

  这至少再次印证,证券投资分析并不复杂,也不神秘。就像华尔街明星基金经理彼得·林奇所说,美国股票市场被一群专业机构投资者所主宰,但个人投资者与其指望获得所谓专业投资建议,不如利用自己独特的知识和经验,投资于充分了解的公司和行业。

  在中国也是一样,看看《投资者报》本期首次推出的“基金经理赚钱榜”,的确有能连续赚钱的专业高手,但所谓专家理财一定比个人高明,却不是事实。许多基金经理的水平或是“混饭级”,他们见不得光的利益勾结,也阻碍了他们赚更多钱。因此对聪明投资者来说,一切都是参考,最终要有主见,分析师们和基金经理们的道德风险,不可不防。
 

0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金融知识大全——基金证券类(三)

2019-12-09 09:18
73367

金融知识大全——基金证券类(二)

2019-12-06 14:21
74925

金融知识大全——基金证券类(一)

2019-12-05 16:30
6272

3只QDII基金跻身前五 上投摩根基金今年出海赚翻了

2017-12-27 10:32
4649

巴菲特也发话了 上投摩根基金重兵把守苹果概念赚翻了

2017-03-24 09:13
1837

洞察六大陷阱 远离非法发行基金证券

2011-07-01 10:33
623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