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银行“共赢链”打造中小企业融资“引擎”
供应链金融是当前我国在全球金融危机下一枝独秀的中小企业信贷品种。对供应链金融的简单理解是,银行与供应链之中的核心企业达成的面向整个产业链条的融资安排,包括核心企业上游的供应商和下游的经销商。
供应链金融是当前我国在全球金融危机下一枝独秀的中小企业信贷品种。对供应链金融的简单理解是,银行与供应链之中的核心企业达成的面向整个产业链条的融资安排,包括核心企业上游的供应商和下游的经销商。截至2008年底,华夏银行供应链金融服务品牌——“融资共赢链”业务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全年业务量接近600亿元,比上一年激增160%,结算量超过1100亿元。近日,记者专程走访了华夏银行公司业务部副总经理孙红兵。
供应链金融暗战的赢家
有业内人士将供应链金融定义为过去几年中“银行交易性业务中最热门的话题”,并断言该项业务的需求在未来几年将持续增长。
孙红兵表示,在当前经济下行周期,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价值日益凸显,不论对银行还是企业来说,供应链金融正成为传统流动资金贷款业务的替代方式。
有数据显示,通过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配合下的收款方式改进、库存盘活和延期支付,美国最大的1000家企业在2005年减少了720亿美元的流动资金需求。
孙红兵表示,在经济下行周期,供应链金融表现出两方面的优越性:首先,增加了核心企业的数量,如大企业的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分销商。供应商有稳定的订单,应收账款的回收比较及时;销售核心企业的定价与成本挂钩,利润比较有保障。其次,银行做信贷的时候会对核心企业进行信用捆绑,利用核心企业的信用辐射效用,抬升上下游中小企业的低信用,使银行能够以更低成本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近年来,我国各家商业银行在供应链金融业务领域更是掀起了一场行业市场争夺战。如建设银行的“融链通”贸易供应链授信业务、工商银行推出的“供应链融资”业务、广东发展银行提出的“物流银行”业务、兴业银行的“金芝麻”供应链金融服务、华夏银行的“融资共赢链”、招商银行的“电子供应链金融”、民生银行的“特色贸易金融”等等。
面对丰厚的市场蛋糕和激烈的同业竞争,孙红兵指出:“与其他银行的业务相比,华夏银行‘融资共赢链’业务有实力雄厚的专家团队作为支持。通过‘N+1+N’模式把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对象,它不同于普通‘1+N’仅仅针对核心企业的上游或者下游的模式,而是真正将供应链中的上下游企业贯通起来,依照企业上下游的供应链关系和横向的协作链关系,构成完整产业链条。与此同时,华夏银行将国内与国际供应链金融业务进行整合,通过国际业务进一步扩大了服务区域,使国内外客户一体化,为客户提供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延伸至海外。”
据孙红兵介绍,华夏银行融资“共赢链”业务去年以来深受市场好评。该项业务获《首席财务官》杂志社颁发的“最佳增值服务奖”和“最佳供应链融资奖”两项大奖;在“2008搜狐金融理财网络盛典”中获“最佳融资方案奖”。
中小企业融资“引擎”
成都某贸易公司是一家从事钢材贸易的中小企业,销售对象主要为某集团物资有限公司。由于该物资公司的付款期为6个月,为此贸易公司形成了大量的应收账款,流动资金出现短缺,极大制约了自身的发展。针对此情况,华夏银行通过“融资共赢链”七线产品之一的国内有追索权保理业务产品,以转让应收账款的形式对润成公司提供融资,最终有效盘活了润成公司的应收账款资产,扩大了企业的销售规模。
近年来,中小企业一直被视为高风险市场群体,我国商业银行在对其进行资金融资时始终如履薄冰。与此同时,由于中小企业的大量应收账款被无谓占用,更使中小企业在获取商业银行融资支持时雪上加霜。据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与世界银行合作的研究报告数据显示,中国在2005年所有企业拥有的存货达到51394亿元,其中中小企业为30326亿元;所有企业拥有的应收帐款达55519亿元,其中中小企业为3276亿元。
对此,孙红兵表示:“供应链金融作为当前我国银行业应对中小企业融资困局的有效‘引擎’,这项业务的风险缓释手段就是借助于供应链中核心大企业的信用给其上下游中小企业实现信用增级,实现各方互利共赢得局面。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与核心客户的上、下游客户的合作,逐步介入核心客户,形成对核心客户的营销突破;同时,还可以帮助商业银行解决中小企业在票据业务领域中的真实贸易背景的问题,有效确保中小企业在最短时间内获得商业银行的融资支持。”
在谈及供应链融资业务的流程创新时,孙红兵介绍道:“在供应链金融流程方面,我们要求分行成立货押管理中心,全过程参与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贷前、贷中、贷后的管理,通过专业化的队伍来防范和控制操作中的风险,保证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健康发展。另外,我们在总行、分行层面建立供应链金融业务营销管理团队,由相关部门人员参加,负责产品营销管理和技术支持工作,全国性的大型优质客户由总行牵头营销。分行层面也成立供应链金融业务专业营销与服务团队,主要负责本业务产品营销活动的组织、推动,设立专门的产品经理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