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业绩出炉,黑马竟是它
上半年,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在疫情中过的究竟怎么样?虽然大部分机构利润出现下滑,资产规模缩减,但也有一些凭借场景、风控能力脱颖而出成为黑马。
作者 | 木音
来源 | 消费金融频道
目前,近半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已披露2020年上半年业绩。今年上半年持牌消金涨少跌多,刚开业不久的小米消费金融更是首战告亏,不过在一片哀嚎中也有黑马闯出。
从「消费金融频道」统计的数据来看,招联、兴业、中银、长银五八等13家披露业绩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业绩分化严重。营收超过五十亿的只有招联消费金融,二十亿以上的也仅有三家,分别是招联、兴业、中银消费金融。
净利润方面,虽然上半年盈利者居多,但多数机构净利润同比大幅下滑。招联消费金融与兴业消费金融分别以5.78亿、5.32亿的净利润占据龙头位置,净利润过亿的机构仅有招联、兴业、长银五八、中银消费金融四家机构。
由于部分消费金融公司披露的业绩数据不完整,净利润同比增速情况无法一一坐实。就可获得的数据而言,湖北消费金融今年上半年净利润为0.037亿,同比下降93%;海尔消金净利润0.380亿,同比下降70.33%;招联消金上半年实现净利润5.78亿,同比下降18%;中银消费金融净利润1.01亿,仅占去年全年的15%。
资产规模同样面临强者恒强的局面。截至报告期末,招联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中银消费金融总资产超三百亿,总资产过百亿的仅有五家。
与同行机构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盛银消费金融、长银五八消费金融在营收和净利润方面实现了突围。盛银消费金融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99亿元,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69%,拨备前利润达6,585.62万元。
长银五八消费金融以6.28亿的营收斩获1.2亿的净利润,上半年净利润已超去年总利润的一半,成为业绩黑马。相比之下,中银消费金融21.3亿的营收只获得1.01亿的净利润。知情人士透露,中银消费金融主要是受疫情资产质量和风险拨备的影响,同时,线下业务受损严重,最终导致净利润同比下降明显。
疫情“黑天鹅”扑来,消费金融市场首当其冲,上半年多数持牌消金公司出现了资产规模下降、坏账增加以及利润缩减的情况。这背后主要源于借款人收入停滞,还款意愿降低,资产风险攀升。另外,获客成本及催收受阻也是持牌消金无法回避的问题。
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客群虽然仅次于银行,但仍属于较为下沉的长尾客群,在疫情爆发前就暗藏较高的信用风险。疫情开始后,信用风险集中爆发,同时催收又面临复工复产、监管和道德上的限制,种种阻碍对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资产质量造成穿透式打击。
在上半年,有场景资源、线上获客渠道的消费金融公司营收可能会有所保障。得益于场景业务提升,海尔消费金融上半年的营收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招联消费金融线上业务占比高,营收在疫情之中也较为稳定。
对比2019年度的数据,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总资产规模在1000亿以上的只有捷信消费金融,而500亿以上也仅有3家,分别为捷信、招联、马上。同时,部分机构总资产规模在百亿以下。
利润两极分化的趋势尤其明显。捷信、招联、马上、中银等22家消费金融公司总体净利润规模达68亿元,但招联、捷信、兴业、马上、中银、长银、中邮七家的总利润就高达59亿元,占22家净利润规模的86%。
「消费金融频道」注意到,去年年末至今银行、互联网等行业里的头部机构申请消费金融牌照的热潮涌动,消费金融牌照获批速度明显加快。这也意味着持牌消费金融行业今年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形成后疫情时代竞争加剧、分化明显的局面。
当前,平安、小米、阳光消费金融陆续开业,均是以存量身份进场。无论是资金、场景、获客能力,还是体量优势,新增玩家来势汹汹,必定会加剧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竞争态势。此外,蚂蚁集团牵头设立的蚂蚁消费金融以80亿的注册资本,对持牌消费金融的龙头地位虎视眈眈。
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还要面临利率下行所导致的冲击。当前持牌金融机构的利率下行是必然趋势,去年年末就有消息称持牌消金机构被地方监管要求将产品年化利率降至24%以下,今年民间借贷利率司法保护上限也被降低。
借疫情崛起的各类反催收联盟助推了逃废债乱象,给持牌消费金融的催收工作及资产质量带来隐患。“在三四月份,一天能接到数百例要求延迟还款甚至免息的诉求。如果不给免息,这些借款人就去各大平台以‘高利贷’、‘暴力催收’等名义投诉我们。”某持牌消金公司从业者坦言,今年的催收工作遭遇了史无前例的困难。
坏账风险增加,定价上限空间被压缩,持牌消金的盈利也将面临严峻挑战。目前,已开业的消费金融公司中主要的盈利模式为利息收入,以定价覆盖风险的方式博得更多利润,一些消费金融公司的利息净收入占收入构成比例能高达95%以上。定价空间倘若被压缩,利润也就相应降低。
巨头围剿、场景受困、反催收大肆阻扰,2020年经历过疫情阵痛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下半年会雄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