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瑞珺:以国际发展研究建构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课程模式

2019-01-20 10:04 1281

文章来源:《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11期;国关国政外交学人微信公众平台编辑首发作者系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国际

文章来源:《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11期;国关国政外交学人微信公众平台编辑首发

作者系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国际组织、教学法


国际发展研究(DS); 国际组织人才; 课程模式


内容提要


中国在国际组织中代表名额不足(underrepresented),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研究匮乏。国际发展研究为复合型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提供了理论框架:明确培养特色;课程教学模式中体现"语言、教学和管理"之结合;并反思国际组织人才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发展研究聚焦于“发展中国家”,或在历史上被称之为“第三世界”国家,特别是在50年代到60年代中的“不结盟国家”。其倾向多尺度,多层次,多学科的解决社会、经济及发展问题。在过去10至15年中,学科教育飞速扩展,在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中纷纷开设与发展研究相关的课程[1]。Turner提出:某研究领域要成为一个学科,需两个必要条件:“身份”(identity)和交换(exchange);就“身份”而言,其“政治地位”是先决条件,如高等院校设立相关系部;就“交换”角度来说,需要建立学生运用本学科知识的市场[2]。教育部鼓励各高校建设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基地,创新国际组织人才培养途径和方式,探索国际组织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整合和利用优质科研和教学资源,着力推动培养一批通晓中国国情、外语水平扎实和业务能力过硬的国际组织后备人才。这让国际组织人才的培养既具有“身份”视角,又具备“交换”市场。这样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仅靠单一学科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在发展研究中,学科的融合分为不同的阶段:多学科阶段(multi-disciplinary),跨学科阶段(inter-disciplinary)和超学科阶段(trans-disciplinary)[3]。如图1

不论是哪一种范畴,学科间融合都涉及本学科知识体系的构架及对知识本身的理解。根据Crotty的学习支架[4],如图2所示,本体论和认识论是“学习支架”建立的首步;知识论指导我们对于理论或概念性框架的选取,并相应的影响方法论和研究方法。


这对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借鉴意义。在具体课程教学中,国际组织人才教学大部分还停留在多学科(multi-disciplinary)往跨学科(inter-disciplinary)转换阶段,即从学科之间的“简单叠加”往“部分整合”发展。如国际关系学科同语言学科的融合,从过去的“国际关系类课程”与“语言类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单一叠加,到现在的双语课程,可见一斑。随着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国际组织人才储备的空洞却很大。单就研究关注点来说,我国对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研究文献极其有限,并且集中在学科人才即教师队伍的培养上[5],对于复合型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研究基本是空白,特别是对于人才培养中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在知网检索中数目为零。目前学科的综合化、人才的复合化和培养的融合化是一个必然趋势。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国际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教学模式的成功建构,将为达到这一目标奠定基础。


Andy Sumner和Michael Tribe认为学科融合应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意识与理解阶段,涉及研究各学科公理的学习和分享;第二阶段为概念化阶段,确定主要学科、研究问题及研究方法;第三阶段为组队阶段,根据前两阶段学科融合程度,建立合适的研究队伍[6]。这启发了复合型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课程教学。


1跨学科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特色

以联合国专门机构专业人才聘用标准为例[6],价值观、思维方式、个性特质是国际员工的基本工作方式;具有交流技能的国际可迁移力和专业知识是国际组织员工的安身立命之本;专业的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是国际组织员工的核心胜任力[7]。为实现这一目标,“分段培养法”成为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特色。第一基础段,主要强化语言基础和通识知识;第二专业段,主学科知识融合及其应用,并修完本科阶段学分,达到学士学位要求;第三提升段,到国外知名高校继续提升语言能力(英语和第二外语)并研读硕士学位;第四实践段,联系相关国际组织参加实习一年。在此背景下,各学科交叉融合,应该是此类人才培养的关注点。突破语言学科或国际关系学科单一学科边界,将语言、教学、和管理合成一体,构建复合型国际组织人才课程模式,如图3所示:

2国际组织人才课程模式特色

(一)语言特色

双语教学是复合型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教学的一大特色。在我国,相当多高等教育老师还在为“双语教育”的内涵、问题进行积极地讨论:国内高等教育阶段的双语课程和非英语国家大学的“英语项目”并不是同一概念,基础教育阶段的双语教学是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促进外语习得,而高等教育阶段的双语教学则是通过外语这个工具促进先进的专业知识获得[8]。中国高等学校的双语教学还是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双语教学师资缺乏;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与手段不适合;教学资源匮乏;教学效果的反馈不及时等等[9]。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旨在信仰坚定、外语水平扎实、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能参与国际组织管理和规则制定的复合型人才。


双语教学的优势在于语言“输入”、“输出”量的把控。输入上,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既可以把专业课学习时间用来促进语言知识学习,也能在提高语言学科知识的同时传达国际关系学科知识,达到学科“叠加”的目的;输出上,学生课后的论文、测试与均需要以英语为工作语言,课程设置突出语言特色和教学特色,相辅相成。专业知识和语言知识的“双开”,紧贴跨学科复合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模式。


(二)教学特色发展研究

专家Hulme和Toye认为“知识社群”(knowledge communities)被定义为“有知识背景的专家网络……并具有同样的知识兴趣和目标,并对于知识成功建立的方法存在相似的理解和接受程度”[10]。语言学科教学专家和国际关系学科教学专家在这一点上不谋而合。语言教学不仅仅是单一的语言技能教学,其认识论基础和国际关系教学相同。学科融合教学不等于简单的“学科”加“语言”,对于教学而言,教师丰富的学科知识和出色的外语表达并不能完全保证教学效果的达到。教学过程也是教学成果的重要保证。在Crotty学习支架的指导下(如图2所示),在各自理论的指导下使用的方法论和具体的方法,复合型国际人才教学课堂教学具体建构应逐渐从“叠加”走向“整合”,最终实现“一体整合”。在双语课程教学中,使用外语讲解专业知识是其具体方法之一,但是仅仅采用这种方法,一带而过,语言现象重复率低,学生知识的获得率一样不会高。但是如果在课程中一味重复,学生学不到新知识,也会拖垮教学进程。同时这仅仅反映了学科融合发展较为初级的阶段,即简单的“学科叠加”。

语言学科教学中国际组织人才学生专业具有其特殊性,理论性与实践结合比较大。很多的学校提倡“请进来,走出去”的办学路线,意在兼顾理论和实践,但是执行起来常常是走了样,变了形,徒有虚名,无甚实效[11]。基于这一点,在国际组织人才教学中,把传统教学模式和新的教学模式大胆结合:形成“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在双语知识点讲解中紧扣实践点,让学生学有所用;在实践中夯实理论知识,使用项目教学法,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知识综合能力,用学到的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并重复语言现象,达到理论、实践“1+1>2”的成效。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充分重视课堂的动态生成资源,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强调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将来为国际组织服务培养技能。教师在教学过程应积极转变自己的角色,让教师的角色由“导演”转变为“演员”。教师需要与学生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彼此做出调整[12]。


(三)管理特色

国内高校部分教师接受传统教育,缺少专业交叉融合[13]。教师团队改革突显管理特色,跨学科课程的教学过程强调团队合作,特别是教师间的合作教学,教师间采取不同方式的合作教学,如全程合作教学、角色替换合作教学、互补合作教学、小组轮换合作教学等[14]。考虑自身优、劣势并结合跨学科教育理念,不应再采取单一教师单一教学的模式,避免出现专业无法融合的问题,“多面多点”的教学模式优势得到体现:组建教学团队,结合擅长理论教学的教师和擅长实践练习的教师,打破传统单一点到点的教学模式,整合教学团队优势,各自负责擅长的板块,使教学内容更加科学、教学结构更加合理,而不再是事先请外语教师帮忙修改教案,照本宣科[7]。课程摆脱了枯燥的单一理论讲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课程可操作性。


3复合型国际组织人才课程模式反思

在课程安排之前,要弄清学生的一些问题:如,学生的基本情况是什么?他们的外语水平如何?他们的学习目的是什么?教学过程中,什么样的教学方式能有的放矢,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学习效率?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首先,要想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先从学生的内因着手,复合型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中,大量融入教学实践,将理论讲解和模拟实践融合,紧扣当下热点话题,并且有专业教师团队分工协作。其次,在“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中,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像同龄人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观”,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改革教学课堂、提高教学效率[15]。老师还充分使用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把语言的加强和专业知识的习得柔和成和谐的一体,而非单一的专业教学和语言教学;专业知识的摄入和实际动手能力的获得相辅相成,而非纯粹的理论讲解。


(二)在线学习的引入

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是课时安排,理论讲解采用双语教学后,学生需要有理解和思考的过程,为此课堂学习时间要多于中文讲授课程,可能难于完成本科教学大纲要求的总学时,这一现象是目前双语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现在不少高校的双语课程改革中有对于课时的具体体现,如上海交通大学的双语课允许增加不超过原课程四分之一的课时。但是这样可能会影响学校正常教学日历[8]。


在线学习的引入使得学习可在课下线上进行,学生在线上反复学习难点问题,观看视频,线上提问,集体讨论。既保证了专业知识点的讲解,又能使课堂在教师指导下的实践操练。将教学大纲要求的学时与双语教学学时相统一。


(三)有效利用资源,搭建社交人脉网

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是专业能力和国际接轨的活动,不仅仅只有语言培养,就算学生能够通过研读国外论文来学习知识,也远远不够的。应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国内外专家或者具体的学术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应以专业学科为依托,为学生提供了一系列能直面专家的机会:学校定期从外交部邀请专家学者为学生讲座;鼓励学生参加“国际公务员培训班”,了解国际组织在具体外交活动中的思维方式,处事风格,甚至让专家们听到学生们对于不同问题的见解,和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建立联系。参加课堂外活动,如“外交风采大赛”、“模拟APEC”会议等。配合上课内容,理论实践“1+1>2”的效果非常明显。


结 语

未来中国的经济、政治发展必然离不开越来越多的国际化人才的服务,国际组织人才就是典型代表。国外已经有不少成功的案例,如哈佛、乔治华盛顿大学等,其培养的国际关系专业研究生在大型国际组织服务的人数的比例不凡。中国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模式仍处在摸索阶段,在课程教学中,语言特色、教学特色和管理特色构成了复合型国际组织人才教学模式,培养过程中应注意理论与实践结合,进一步引入在线课程学习,并搭建社交人脉网络。(责任编辑: 郑诗锋)


参考文献

1Andy Summer&Michael Tribe.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Studies: Theories and Methods in esearch and PracticeM]. London: SAGE2008


[2]Turner,S. ‘What are disciplines? And how is interdisci-plinarity different?’in Weingart,P. and Stehr,N. ( eds) ,Practicing Interdisciplinary [M].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Press,2000.


[3]Kanbur,R. Ecnomics,social science and development.World Development,2002,30( 12) : 477 - 486.


[4]Crotty,M. Foundations of Social Research: Meaning andPerspective in the Research Process [M]. London: Sage,2004.


[5]闫温乐,张民选. 美国高校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经验及启示 - 以美国 10 所大学国际关系专业硕士为例[J]. 比较教育研究,2006( 10) : 46 - 51.


[6]国际 公 务 员 职 务 委 员 会. 国 际 公 务 员 行 为 标 准[EB/OL]. [2013 - 11 - 02]http: / /icsc. un. org/resources/pdfs / general / standards C. pdf.


[7]滕珺,曲梅,朱晓玲,张婷婷. 国际组织需要什么样的人? ———联合国专门机构专业人才聘用标准研究[J]. 比较教育研究,2014( 10) : 78 - 84.


[8]黄崇岭. 双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9]谈多娇. 双语教学: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战略选择[J]. 教育研究,2012( 11) : 83 - 86.


[10]Hulme,D. and Toye,J. The case for cross - disciplinarysocial science research on poverty,inequality and wellbeing[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2006,42 ( 7) : 1085- 1107.


[11]王寅. 国际化视野下的语言教育[J]. 外国语文,2017( 1) : 140 - 145.


[12]陈琦,张建伟. 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8( 1) : 61 - 68.


[13]黄安余. 双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14]蒋盛楠 . 美国本科生跨学科教育探究及启示[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 5) : 58 - 61.


[15]严明. 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模式研究[M]. 哈尔滨: 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


0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 45节精品课,全景解读供应链金融科技风控与数据风控的深度剖析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08.29 17:33
  • 共 45 课时

火热 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