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地共同狙击“金融杀手”违规入境

蒋悦音 | 2009-08-13 09:20 453

  中国银监会于近日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银行业金融机构与机构客户交易衍生产品风险管理的通知》,通知明确在金融衍生品销售方面“银行

  中国银监会于近日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银行业金融机构与机构客户交易衍生产品风险管理的通知》,通知明确在金融衍生品销售方面“银行业金融机构应自主营销,不得与非境内注册机构雇佣的销售人员共同销售或变相共同销售,不得接受机构客户直接指定非境内注册的机构作为‘背对背’平盘交易对手的衍生产品交易”,而公平处理好“买者自负”与“卖者有责”的关系也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

  很显然,这是针对金融危机背景下具有高风险的金融衍生品违规入境实施的管理措施,也是避免目前在境外引起大麻烦的累计股票期权等“金融鸦片”、“富豪杀手”通过正常合法渠道进入境内的有效防范。

  无独有偶,香港金管局近日也公开发出了“香港银行北上揽客不得违反内地法例”的呼吁。香港金管局之所以对此表态,是因为诸多内地富豪在购买了香港银行推销的所谓“打折股票”(即累计股票期权)金融衍生品后,不但亏光本金还负债累累,已经多次组团赴港投诉。根据媒体的公开报道,一些在星展银行、汇丰银行、荷兰银行、花旗银行、恒生银行等被“误导”开设私人银行账户投资“打折股票”的内地人士,损失金额少则数百万元、多的居然上亿元。这些“灰色事件”频发,也暴露出了内地和香港金融监管和法律之间衔接明显存在“真空地带”。

  对于一些香港银行“北上”在内地通过非正规渠道兜售金融衍生品行为,香港的法律是无法禁止的,这也是这些香港银行坚持认为自己的行为没有违规的原因。而对于内地银行监管机构而言,虽然《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中有“未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审查批准,非法从事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的,由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予以取缔”的法律责任条款,但是现实中开展“灰色业务”的不是这些香港银行在境内的合法内地机构,“擦边球”造成的“鞭长莫及”的尴尬,是这个领域监管真空的最真实写照。

  从香港金管局的呼吁和中国银监会的相关通知来看,两地监管部门都已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最大可能地进行狙击,以防止这些“金融杀手”违规进入内地,但也均未公开发出任何可能影响目前那些因为“灰色交易”而引发纠纷案件的表态。所以,那些在不受内地法律保护环境下购买“打折股票”而遭受损失的内地“投资人”,希望免除债务和索赔的希望依旧渺茫,毕竟“愿赌服输”是最基本的市场游戏规则之一。当然,如果有推销人员存在明确欺诈误导的确凿证据,也并非不存在调解的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是世界金融衍生品的中心之一,很多高风险的衍生品在国际其他市场是很少出现的,所以,内地投资者千万不要因“贪婪”而失足,留下长期的被追债“恐惧”。(蒋悦音)
 

0
标签: 生品 金融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 45节精品课,全景解读供应链金融科技风控与数据风控的深度剖析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08.29 17:33
  • 共 45 课时

火热 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