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危机洗礼 金融业“含金量”全面回升
当西方金融机构仍在金融危机阴影下如履薄冰时,中国的金融业机构已经开始全面复苏之旅。
当西方金融机构仍在金融危机阴影下如履薄冰时,中国的金融业机构已经开始全面复苏之旅。上半年,中国三大银行占据全球银行市值排行榜前三甲。银行业净息差在二季度见底回升。上半年,购买基金的人群又回来了。新开户数不断创新高,基金销量气势如虹。上半年,保险业务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保险公司利润总额预计同比增长98%。
银行业 这边风景独好三大行市值位列全球三甲
小王去年12月31日掏出约10万元钱买了建设银行(601939,SH),当时的价格是3.83元。半年多时间未动,截至7月24日收盘,建行股价已经涨到6.08元,较去年底涨了58%。
但美国的银行业投资者无疑要痛苦得多。去年底花旗银行股价为6.71美元,但截至今年7月24日,花旗股价仅为2.73美元,半年多时间跌了58.7%。
一叶知秋,这一得一失的背后,正是中国银行业与西方银行业的鲜明对比:在西方银行业仍在金融危机泥沼中挣扎时,中国银行业却已经甩掉包袱,轻装上阵。
中西方银行市值大变脸
据法国财经新闻社旗下《财经周刊》最新一期报道,与两年前次贷危机爆发前相比,全球大银行市值排名目前已经出现重大调整。截至今年6月底,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包揽了全球银行市值排行榜前三甲,而此前多年占据排行榜榜首位置的花旗集团如今的名次已滑出15名之外。
次贷危机爆发前的2007年6月底,花旗集团、美国银行和汇丰银行列银行市值排行榜前三,市值均超过2150亿美元。工行、中行和建行分别位列第四、第六和第七位。
金融危机令西方金融机构伤痕累累,中国银行业却得以独善其身。花旗集团市值从两年前的2560亿美元缩水至145亿美元,全球排名一落千丈。仍留在榜单上的前十大银行中,只有工行和建行市值出现上涨。工行以2579亿美元市值名列榜首。
光大证券银行业分析师金麟表示,银行抗周期风险的能力还是比较强,一般不会明显跑输大盘;但此次金融危机令一些西方大银行净资产急速缩水,甚至面临破产的危机,因此一些西方银行的价格下降非常快。反观中国的银行业,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就小得多。
我国银行业净息差已见底
尽管中国银行业受金融危机冲击小,但从去年四季度以来依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主要表现在净息差的超跌。
“净息差的快速下滑从2008年4季度就已经开始。去年4季度单季净息差为2.80%,与前3季度平均水平相比下降了30个BP(基点)。而2009年1季度环比则进一步下降45BP。”光大证券银行业分析师金麟表示。
银行净息差超预期下滑,与2008年下半年货币政策的急速转向有直接的关系。从2008年9月初开始,央行在短短3个月不到的时间内将一年期存款和贷款基准利率分别降低了1.62和1.89个百分点,同时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低了3.5个百分点,并放开信贷。
金麟表示,“银行的流动性瞬间从不足转为过剩。银行资金运用的压力在4季度达到顶峰。”
但到了今年,银行业所面临的环境已经大为改观。金麟称,中国银行业经受住了金融危机的考验,并未发生大量的坏账。特别是今年2季度以来,银行净息差见底回升,即将开始进入上升通道,更将利好银行业绩。
同时,金麟表示,“整个银行业将享受经济复苏带来的红利,包括存款活期化、居民理财意愿增强、企业投资复苏等。”
金麟预计,随着净息差的修复,今年2季度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速将与1季度大体相当,而从3季度开始将逐步提高,全年增长有望达到20%。
基金业 股市熊转牛基金市场重温一米阳光
“经济复苏已经确定了,企业利润的释放是早晚的事情,只是市场会提前反应。”最近一次论坛上,在二季度中表现异常出色的某基金经理这样表示。
与此同时,新基金代销机构的门口不再无人问津,基民又开始排起了队伍。在经历了2008年熊市的冰冻后,基金业又重新寻回了昔日的一米阳光。
基金经理信心归来
始于2005年6月的大牛市,让基金业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无论是基金规模还是基金经理阵营都迈上了新的台阶,一些深得速成班教诲的新基金经理也很快养成了牛市的思维。
四季循环,牛熊也不断转换。由2007年次贷风波引发的金融危机乃至经济危机,结束了长牛行情。市场的调整超出预期,基金经理一时间变得尤为谨慎小心。
从去年底开始,流动性充裕带来行情转暖,基金经理逐步开始做多。连续两个季度的抢股,使得偏股型基金的仓位由去年年底的不到70%,上升到二季度末的86%,创出了历史新高。仓位超过90%的基金数量也同样书写出新的历史记录。
在经历了漫长的翘首等待后,基金经理的信心又回来了,对经济复苏的预期不断地强化。即使在目前的3400点之上,面对市场潜在的风险,基金经理们更喜欢的是在高仓位下的结构调整而并非减仓应对。
基民热情重现
“2008年如果向客户推荐偏股型基金,那是件令人头疼的事情。没有想到一年后,基金又开始热起来了。”某主力代销渠道的银行工作人员这样告诉记者。
今年以来,伴随着偏股型基金的喜报频传,个别基金的净值增长翻倍,基民对基金的热情被再度点燃。新基金首发规模突破整数关口,出现了一日百亿的场面。长盛同庆一日卖出150亿元,华夏沪深300首发当日就超过了100多亿元。更令人惊喜的是,中登公司的数据也显示出,基金开户数摆脱过往一蹶不振的态势,不断创出新高。尤其是进入7月以后,基金周开户数跳跃式增长,7月下旬一举越过10万户的关口,还呈现出越发凶猛的势头。
回顾2007年的火爆场景,目前基金市场的火热还远不及此,但可以肯定的是,基金业已在牛年实现复苏。
保险业 上半年利润料增98%
相比其他行业,中国保险业的复苏之旅是从结构调整开始的,而主题词就叫做“回归保障”。
2007~2008年两年间,为了迎合个人对投资收益的偏好,不少保险公司面向市场销售了大量的投连险和万能险等投资型险种。此后,金融海啸来袭,这部分投资型险种纷纷铩羽而归,也给行业埋下退保的种子。
数据显示,2008年上半年,全国投资型保险业务保费收入达3361亿元,占全国人身险保费收入的77.8%。2008年1~7月,中国寿险行业保费收入同比增长66.7%,创下10年新高。虽然增长喜人,但隐忧凸现。为避免行业出现大起大落的风险,中国保监会果断提出了回归保障的目标,一场持续至今的结构调整由此展开。
“保险要回归保障,这个提法非常及时,这也是金融海啸对保险业的一个重要启示。”合众人寿总裁陈炳根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主动谈起这次结构调整。据了解,截至目前,该公司的分红保障型产品已经占到了80%,而合众人寿不过是此轮调整中的一个代表。
根据保监会的数据显示,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今年上半年保险业较好地实现了防风险、调结构、稳增长的目标,形势比年初预期的要好。上半年,全国实现保费收入5986.1亿元,同比增长6.6%。赔款和给付1608.1亿元,同比增长4.2%。截至6月底,保险公司总资产3.7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0.9%。
保险业务结构调整取得了积极成效。从财产险看,各产险公司基本停售了非寿险投资业务,家财险、工程险、农业险等业务得到较快发展,同比分别增长12.9%、23.6%和59.8%。从人身险看,标准保费同比增长17.9%,高于规模保费增速14.3个百分点;新单期缴保费同比增长29.2%,占新单保费比重较去年同期提高6.5个百分点,其中5到10年期新单期缴保费占比较去年同期提高15.4个百分点;个人代理业务同比增长14.5%,占比较去年同期提高4.3个百分点。
在结构调整的同时,经营效益也逐步提高。今年上半年,保险资金运用收益1099.7亿元,好于去年同期。保险公司预计利润总额261亿元,同比增长98%。
业务结构的调整降低了对资本金的需求,全行业偿付能力得到明显改善,不达标的保险公司比年初减少了两家。结构调整也有利于科学匹配资产与负债,实现长期投资、价值投资。所有这些,均为保险业提高抵御风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奠定了重要基础。